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pin antibody,AC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9例SLE患者(SLE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CA水平,同时对SLE组患者进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ed DNAantibody,dsDNA)、尿蛋白定性、补体C3、血小板计数等测定。结果 SLE组血清ACA阳性23例,阴性46例。SLE组血清ACA抗体水平为(13.18±11.53)kRU·L^-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01±2.67)kRU·L^-1(P〈0.01)。ACA阳性组ANA平均滴度高于ACA阴性组(1∶2 549.2 vs 1∶1 32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抗dsDNA、尿蛋白定性阳性率分别为60.9%、65.2%,均显著高于ACA阴性组的34.8%、30.4%(P〈0.05或P〈0.01)。ACA阳性组补体C3、血小板计数分别为(0.43±0.17)g·L^-1、(91.42±16.19)×10^9·L^-1,均显著低于ACA阴性组的(0.59±0.19)g·L^-1、(108.24±22.05)×10^9·L^-1(均P〈0.01)。结论 ACA在SLE的发病及病情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对SLE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
查阅文献,从辨证论治、专方单药两方面对近年来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并为本病的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0):1531-1532
观察近年来以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文献,分析SLE的病因病机,并结合SLE血瘀证临床表现,认为SLE病程反复迁延,时轻时重,各种致病因素都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因此血瘀贯穿于SLE的始终。所以,活血化瘀法治疗SL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8):148-15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拟从三焦气化角度,就SLE病变机制作探讨,旨在完善中医气化理论在SLE病变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并在理论上为SLE临床用药提出参考,为中医药治疗SLE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可提取核抗原(抗ENA)抗体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诊断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92例SLE患者(SLE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ANA、抗dsDNA、抗ENA抗体。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dsDNA采用胶体金斑点渗滤法测定,抗ENA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结果①SLE组患者的ANA、抗dsDNA、抗EN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9.1%、47.8%、50.0%,三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9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SLE组患者抗ENA各项抗体阳性率为:抗Sm抗体22.8%、抗SSA26.1%、抗SSB10.9%、抗UIRNP15.2%、抗rRNP9.7%、抗scl-70 1.1%、抗Jo-1。③SLE组患者中的40例伴发狼疮性肾炎(LN组),52例为非狼疮性。肾炎(非LN组),其中LN组抗dsDNA有30例阳性,阳性率为75.0%,非LN组抗dsDNA有14例阳性,阳性率为26.9%,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NA、抗dsDNA、抗ENA抗体的检测对SLE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的发展、疗效的观察均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可以互相弥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从病因、病机、症候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论述毒邪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主要病理环节,冀为临床从毒论治SLE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严重影响人类特别是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女性患病率为113/100 000~([1])。随着治疗手段的提高,SLE患者从早期的4年生存率不足50%,提高到目前的15年生存率超过80%~([2]);伴随生存期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成为SLE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炎性假说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4]),SLE是炎性疾病的经典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284-286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SLE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治疗以激素、免疫抑制剂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两组连续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6月后,两组SLE病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积分(3.62±2.02)低于对照组(6.42±2.19),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强的松平均每日维持量为(10.69±4.91)mg,撤减量优于对照组(19.16±7.06)mg,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血瘀证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改善SLE血瘀证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回顾对90例SLE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0例患者均能积极配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病情趋于稳定,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结论: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SLE患者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8):119-12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眼表状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4-12月住院并经风湿免疫科医生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26例作为SLE组,同时选择眼科门诊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merⅠ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比较两组眼表状态的差异。结果:SLE组BU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3,P<0.01)。SLE组与对照组比较,泪液分泌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5)。SLE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6,P<0.01)。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容易出现眼表状态的异常改变,是干眼症的易患人群;角膜荧光素染色、SchimerⅠ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有助于发现SLE患者眼表状态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6)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病。干扰素-α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的关键因素,对其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近年研究发现,微小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微小RNA异常表达参与Ⅰ型干扰素通路的调节。本文综述了微小RNA对Ⅰ型干扰素通路的调节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进一步认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与 miR-499、miR-196a2及 miR-149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关联性。方法选取111例 SLE 患者(SLE 组)与120例健康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并抽取2 mL 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 DNA。利用 PCR-RFLP 技术对研究对象 miR-499 rs22928323、miR-196a2 rs11614913、miR-149 rs3746444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 SLE与 SNP 的关联性。结果miR-196a2 rs11614913表现为 TT、TC、CC 3种基因型,与 miR-196a2基因型 TT+TC相比,基因型为 CC 的患者发病风险增加,OR=1.28,95%CI 为1.03~1.84,P =0.017;miR-149 rs22928323表现为 TT、TC、CC 3种基因型,与 miR-149基因型 TT+TC 相比,基因型为 CC 的患者发病风险不增加,OR =0.61,95%CI 为0.38~1.38,P =0.283;miR-499 rs3746444表现为 AA、AG、GG 3种基因型,与 miR-449基因型 AA+AG 相比,基因型为 GG 的患者发病风险不增加,OR =0.78,95% CI 为0.58~1.11,P =0.188。结论miR-196a2内的SNP rs11614913与中国华东地区人群 SLE 的遗传易感性有关;miR-499、miR-149内的 SNPs rs3746444、rs22928323与中国华东地区人群 SLE 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3)
目的通过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胃肠道受累患者腹部CT的特征性病变,建立CT评分系统并分析其临床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收治的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CT影像学下的肠壁厚度及肠内外受累部位,建立CT评分系统,分析CT评分系统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及实验室观察指标的关系。结果共63例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性60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36. 7±13. 1)岁,SLE病程4 (1~8)年; 54例(85. 7%,54/63)患者存在胃肠道病变,31例(49. 2%,31/63)出现肠外脏器受累,肠壁厚度平均(7. 8±3. 7) mm。CT评分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r=0. 365,P=0. 003);低分组(CT评分≤2)与高分组(CT评分>2)相比,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短[(7. 9±6. 2) d比(15. 8±13. 8) d,P=0. 006)],住院天数更短[(17. 1±9. 0) d比(25. 7±20. 5) d,P=0. 043)],SLEDAI更低[(7. 6±4. 4)分比(12. 2±7. 2)分,P=0. 004],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者数量更少(60. 7%比88. 6%,P=0. 010)。结论 CT评分系统可用于评估SLE胃肠道受累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1)
多模态磁共振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为大脑工作原理研究及脑部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当前多数神经精神性疾病的诊断仅依据其临床症状,缺少客观的神经影像生物学标志物。传统的基于组间比较的单变量分析仅能在组间水平进行推断,无法提供个体水平的诊断和预测,临床应用价值非常有限。机器学习技术可在不同水平对神经影像进行计算分析和研究,发现其中规律从而有效预测和分类未知数据,找出与脑疾病高度相关的脑区特征,提供个体水平的诊断并探测脑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本文对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影像分析步骤及机器学习在神经精神疾病智能诊断及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6):67-70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DI)测定右室Tei指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右室功能,并观察肺高压(PH)与右室Tei指数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TDI对30例正常对照患者及30例SLE患者进行右室Tei指数测定,并测量Ea、Aa和Sa等参数,应用三尖瓣返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右室Tei指数显著增高,(P<0.05);(2)右室Tei指数升高的程度与PASP呈正相关(r=0.707,P<0.001);IRT及Am值明显增高,Em明显降低(P<0.05)。结论:(1)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右室Tei指数有可能为SLE患者早期心功能改变的指标;(2)利用TDI测算右室Tei指数可较准确反映右室整体功能;(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为临床非创伤性评估SLE患者肺高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5):28-30
目的:分析CH225在非还原电泳时抗体条带主条带以外在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产生杂条带的原因。方法:在不同的供试品缓冲液和不同电泳条件下进行SDS-PAGE电泳比较。结果:上样前100℃煮样1 min与加碘乙酰胺结果相同。结论: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杂条带可以用电泳上样前100℃煮样1 min消除即可。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19):6-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4)与疾病活动性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抗SSA抗体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SLE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IRF4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IRF4与DAI、抗SSA抗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干扰素调节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DAI≥6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干扰素调节因子水平明显高于DAI<6分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SSA抗体阳性的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干扰素调节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抗SSA抗体阴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干扰素调节因子与DAI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5,P<0.05),与抗SSA抗体呈明显的正相关(r=0.43,P<0.05)。结论:血清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显著增高,其与疾病活动性指数、抗SSA抗体具有明显相关性,干扰素调节因子(IRF4)具有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