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主要骨架连接城市各空间要素,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步行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过去城市更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具有高密度、快速化、车行优先等特点,导致了街道公共空间被挤占,步行活动受到排挤,导致步行价值的流失。文章在精细化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城市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及更新演变历程,结合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分析,借鉴具体案例总结出步行价值再生导向下的街道空间更新对策,使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迈入存量发展的中国城市更新,更加重视自下而上式的更新模式,更新决策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关系和互动机制发生了改变,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仍显薄弱.借鉴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治理逻辑,探讨构建基于空间治理视角的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分析框架,并以深圳市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为例,从微观视角来阐释城市更新中多元主体的决策因素,以及多元主体在土地价值提升和公共利益落实两大决策场中的合作与制衡机制.研究发现,在深圳市新型城市更新模式下,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与权利主体达成三方合作共赢的格局.三方联盟保障了地方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落实,保障了市场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同时保障了权利主体获得合理补偿以及物业分红.其中,市场主体成为核心参与主体,分别与市政府、区政府和权利主体形成围绕经济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制衡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平衡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及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两大方面提出空间治理视角下城市更新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不仅强化了公交优先的街道空间,而且创造了一种促进城市更新、重塑城市街道空间景观的可能性。然而,在国内有轨电车的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研究现代有轨电车与街道线性开放空间整合,有助于消解现代有轨电车对街道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其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易晓峰 《规划师》2013,29(5):86-90
研究分别对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城市更新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更新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作用进行比较、总结,具体在法律与法规、组织、资金等方面分析了中、英两国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总结出英国的模式为中央干预、地方参与,中国的模式则是中央指导、地方主导。两国的城市更新模式虽有较大差异,但都是为了寻求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等,实施了更贴近市场、鼓励私人资本参与的"企业化管制"道路。英国在制度化的城市更新过程、高规格和多部门合作、资金杠杆鼓励城市更新等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深圳存量规划时代的到来,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增长与优化的重要途径,城市更新单元中公共空间的形塑过程和管治机理亟须投入及时的研究。本文以《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五联竹头背和岭背坑片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为例,追踪更新单元的历次规划审查和方案调整过程中公共空间的形态变化与动因,分析更新管理部门的导控作用以及落实效果机理,得出的结论可为优化城市更新单元中的公共空间系统提供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6.
工业生活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建国后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保护与研究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更新中工业用地的调整,使工业生活区所处地段价值提升,对工业生活区的保护性再利用和开发建设成为关注问题。为对工业生活区空间格局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知,研究内容借鉴康泽恩城市形态学派平面格局与地块循环发展理论,以郑州国棉三厂工业生活区为例,划分工业生活区演进的不同时间阶段,系统的对生活区空间格局所涉及的街道、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及地块循环等内容的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生活区空间格局中不同形态要素演进的规律和特征,为城市地段及街区、建筑层面的空间格局演进研究提供一种系统、可操作的分析方法,为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胡一可  王垒 《风景园林》2018,25(10):98-103
从空间—行为关联视角出发,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行为注记、问卷与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社区街道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并利用代表性空间内行为研究数据,从人群行为、空间类型分析各类空间中行为与空间要素的关系,进而提出街道空间的微更新原则。以此为切入点从“保留”与“改造”2个层面提出社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并探讨参与式更新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基于治理视角,研究发现在一些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中,地方政府角色从传统认知的“企业型”转换为“公益型”,表现出倾向于放权让利于市场主体和社区、以规避风险为目的形成“政府—国企联盟”,以及培育差异化增长联盟等行为特征。结合租差理论,分析了城中村改造中地方政府角色转换的效益及其机制。并进一步以广州市琶洲村改造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角色转变对时间、经济和社会效益所带来的具体影响。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对地方政府角色转变进行了批判性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应用"城市政体"理论,对1973年以来台北市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动态博弈格局以及由此引起更新策略、法令及实施等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逐步进入城市更新领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政体",可分为"管制型"、"增长型"和"服务型"3个阶段。台北市城市更新由早期"政府主导"模式演变为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合作"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是其内在动力,并通过城市更新实践在城市空间上得以体现。认为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多元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尤其应重视培育和发挥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0.
街道是城市的缩影,是人们交往及活动密切的场所。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发展,老旧街道作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街道空间的人性化改造需求日益凸显。枫林街道中部分老旧街道空间狭窄,设施陈旧,交流空间匮乏,已无法满足市民对街道生活和社区归属感的向往。以上海市枫林路街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和走访调研,总结分析了街道改造的根本需求和改造要素,从尺度、功能、文化、设施、景观等方面,探索人性化设计在街道空间改造中的方法,促进街道空间的整合梳理,创造邻里交流休憩场所,激发城市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边缘城市的北京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  孟婧 《城市规划》2012,(4):32-36
边缘城市是美国大都市多中心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城市现象,在欧洲和澳洲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本文以丰台科技园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北京的边缘城市现象及其形成背景与机制。丰台科技园各项条件已经满足美国边缘城市的衡量标准,可以认为是一个已经形成的边缘城市。它是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重构过程中依托位于城市郊区的科技园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形成的"增长联盟"是推动丰台边缘城市形成的主导力量。未来一段时间,类似的边缘城市还将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12.
李凌月  李雯  王兰 《风景园林》2021,28(1):87-92
工业遗产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已逐渐超越单一“建筑学”视角,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为推动这一进程,从城市文化景观与治理的角度探讨存量发展背景下工业遗产实现景观更新和功能转化的路径及其影响。以高线公园为例,通过都市企业主义理论深入剖析其绿色更新路径中增长联盟的协调机制及城市影响。研究发现:高线公园更新经历了多方僵持的争议期、达成共识的建设期、合作共赢的运营期3个阶段。在争议阶段,城市发展的不同参与者出于各自利益对高线的去留各执己见,但也为公园理念的孵化和联盟形成提供契机;在建设阶段,通过资金捆绑扩大了增长联盟,各利益群体对高线融资进行公园景观重塑;在运营阶段,通过弹性结盟扩容增长联盟,并通过良好的合作机制营销高线公园文化品牌,极大提升了该地区形象,吸引了大量投资。高线公园景观改造是近年来环境主义兴起背景下工业遗产绿色更新的典型案例,虽然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并带来周边地产增值,但亦加速了地方绅士化进程,其更新路径和影响为中国工业遗产绿色转型提供启示的同时也值得景观设计同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2020,(5):89-96
文章关注了1980年代以来汉阴县老城区的城镇居民自建现象。研究发现,(1)四邻同意、联合建房、后退红线"零"收费是在地方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规划之外的地方性政策。(2)相邻关系的法律解释是规划之外政策合理化的法律依据。(3)政府对规划制度的选择性使用、与居民实现合作,体现了"地方智慧",以较低成本完成了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14.
阴劼  司南  张文佳 《城市规划》2021,45(1):39-45
从新马克思主义租隙理论出发,构建中国模式城市更新的分析框架.以深圳为例,发现土地性质和实施主体对租隙产生了差异化的影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正规用地和非国企主导的更新中租隙的变化规律更符合自由市场理论;在非正规用地和国企主导的更新中,政府的影响更显著.通过政府与国企之间的内部协调与外部平衡机制,国有企业可以承担在一定区位上的租隙损失,帮助政府实现所需要的城市更新目标.  相似文献   

15.
常青 《建筑师》2014,(4):27-34
本文对旧城改造中的历史空间存续和再生,在认知和实践的层面上作了深度探讨,特别是从北京城的当代变迁切入,比较了现代性在中西城市更新中的不同呈现方式,指出了二者在文明层级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反思了西方影响和中国实际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途径;主张在历史空间之于城市进化的积极意义方面,思考和探索保存与更新的关系。文末以笔者主持的相关课题为例,讨论了历史空间存续和再生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传统城市更新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土地再开发行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保证了强制性产权变更更新模式的推行,并因其在公益界定、程序规范和补偿机制方面的缺陷造成城市更新利益分配结构的失衡。在《拆迁条例》修订的背景下,结合城市更新运行机制,探讨城市更新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点,包括公益限定、程序正义和公平补偿等基本原则。进而指出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更新过程中利益的分配与还原,应围绕城市更新政策制定和执行建构一个平等博弈的平台,使得政府、市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能够通过多方反复博弈实现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7.
以旧城更新中房地产开发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旧城和旧城更新的概念入手,提出旧城更新与房地产开发的相互关联与促进关系,通过选取三个不同城市各具特点的典型房地产开发案例,对其区域背景、项目特征与开发模式进行分析定位和对比研究,归纳出三种旧城更新中房地产开发的成功模式,探寻一条适合中国不同城市特点的旧城更新范式。  相似文献   

18.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张京祥  赵伟 《城市规划》2007,31(1):63-67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二元规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一类独特的地域空间。本文对以往许多研究中将城中村简单地视为“毒瘤”并进行过多指责的认识进行了反思,分别从土地、住房、市政管理等各种城市制度环境的二元性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城中村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并不能全部归因于原住民主动、非法获取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而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地方城市政府现行政策的“趋利性”、“二元性”而造成的。城中村在支撑中国快速而“粗放”的城市化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此,相应对城中村的有效改造必须摈弃简单的“推土机”方式,而是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消除城市政府的“趋利性”和“二元政策”。  相似文献   

19.
台湾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更新是在城市既有空间上进行的再开发和改造,由于涉及到原有建筑物和复杂产权关系,而开发难度较大.台湾地区自1998年出台《都市更新条例》以来,以城市更新单元为规划手段,大力倡导民间自主更新,以“多数决”和“权利变换”的手段快速实现更新单元内的民众产权整合,通过“容积奖励”、“税赋减免”等多种奖励机制鼓励民间开发,同时捆绑更新单元内市政、基础设施的回馈,在实现台湾的经济复兴、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升都市形象、创造高质量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台湾地区的城市发展背景同大陆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当前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可建设用地紧缺,以及旧城再开发、“城中村”改造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对台湾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内容和机制作了相关介绍的基础上,基于社会公平的视角提出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建议和主张.  相似文献   

20.
Urban waterfront regeneration is one of the largest changes to the structure of Australian and many world cities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re is no comparative research which evaluates their governing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and responsibility of quasi-public agenc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This study advances the competitive-city paradigm from a focus on global cities to an examination of inter-city urban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ly located cities in the urban hierarchy by comparing waterfront renewal projects located in Adelaide, Darwin and Melbourne. Through interview, policy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article offers preliminary insights on current and emergent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involved in urban waterfront renewal. In an era of increasing inter-urban competition, the study reveals hybrid forms of urban governance are driving the planning and delivery of these three waterfront renewal projects. Further, there exists a ‘knotty’ tension between these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capacity for meaningful consul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