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数据为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中有关大数据的应用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其次,从公园游憩使用、可达性、服务范围和规划应对4个方面分析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城市公园游憩使用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在游憩使用方面,大数据可通过游人分布特征判定公园游憩使用情况;在可达性方面,大数据用于精细化分析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促进公园规划的合理性;在服务范围方面,大数据可用于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识别、基于流动进行衰退研究,提高公园游憩规划的公平性;在规划应对方面,可通过研究游憩使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规划。同时对大数据在游憩使用研究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以期为大数据在公园游憩规划中得以更好的应用提供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2.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4.
游憩交通方式的绿色、环保、低碳 对于构筑高品质的游憩环境至关重要。城市 公园因为其开放的管理方式引发私家车过量 进入,游憩交通问题频频发生。近年来,多 个城市公园相继颁布公园“禁车令”、“限行 令”等政策以限制机动交通为主的游憩交通 发展,引导其转向非机动交通为主导的交通 方式。研究基于机动交通不断减少的现实状 况,从揭示机动交通趋零化下城市公园的交 通特征着手,提出规划应对策略,并以西安曲 江池遗址公园为例,从交通空间再组织的困 境剖析、动态交通体系的多元优化以及配套 交通体系的提升整治等三个方面探讨游憩交 通空间的调适方法,以期为城市公园交通空 间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活力营造是公园规划设计中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美国史蒂芬湖公园规划设计的分析,得到营造城市公园活力的有益启示。我国的城市公园规划应在空间功能设置、尺度推敲、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游憩场所。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7,(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在城市中扎根。适宜的休闲游憩场所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尤为重要。城市公园兼具游憩和健身的双重作用,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海淀、北土城、马甸、双榆树四所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公园与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半耦合关系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7.
当前海绵城市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建设和更新理念,在"生态优先"的指导方针之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自然观赏和公众游憩的功能。因为建设用地的稀缺,城市公园的面积往往十分有限,而海绵城市的建设也会对公园的土地用途有所要求,其设施的展开往往和公园原有功能相冲突,这一点在宽度受限的城市带状公园中尤为明显,本文基于笔者在该领域的建设实践,阐述城市带状公园的设计创新。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对绿地游憩价值的核算主要以收取门票的大型公园或风景区为对象,且核算方法尚未统一。然而,城市公园绿地的社会性、公益性、开放性不断提升,探寻其游憩价值评估方法是为公园绿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的重要手段。以上海典型公园绿地为例,采用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直接收入法核算其游憩价值,核算结果条件价值法直接收入法旅行费用法。收费公园与免费公园的游憩价值用旅行费用法核算的结果分别是条件价值法的7.69倍和813.83倍。通过优化旅行费用法,从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两方面综合衡量城市公园绿地的游憩价值,为城市公园绿地管理政策优化与城市绿色GDP的核算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中心区公园儿童游憩的代际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是城市儿童接触自然最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之一,社会变迁背景下儿童群体的公园游憩特征呈明显的代际差异。采用访谈结合问卷回忆的方式,分析上海中心区三代样本人群儿童时期的游园特征。研究发现三代人群童年时期公园的出游意愿、游憩特征和游憩偏好等都存在明显的代际变化,并从儿童游憩空间的供需结构演化背景阐释城市公园儿童游憩代际演变的深层原因,对当前公园中儿童人群场地的更新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方家  刘颂  王德  张月朋 《风景园林》2017,24(11):35-40
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通过对在户外游憩活跃期到访过上海大型城市公园的游客进行空间位置的追踪,尝试寻找游客来源地,直观描述公园的空间服务范围,即"实达性"。将32个大型城市公园"实达性"范围内的游客样本数据与上海街道空间单元进行连接,结合相应单元中可识别出的信令数据样本,计算各街道的公园出游率,比对街道单元中居民的公园使用需求。结合公园空间位置,将上海被大型城市公园服务的区域分为高需低供、高需高供、低需高供、低需低供4类,对每类区域的公园服务特征进行了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中区级与社区级公园的供给情况,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的区域公园布局,对新建大型公园的选址与建设优先次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制约当前居民游憩活动的3个因素:缺乏闲暇教育、个人游憩资源不足、游憩场所与设施存在问题;以苏州为例提出规划的应对在于进行游憩调查、完善游憩规划内容、保障游憩支持系统、设计游憩活动计划;结论提出城乡游憩规划仅仅依靠物质层面规划的情况应该被改变,对与游憩相关的闲暇教育、游憩活动引入等因素进行积极控制,以激发游憩活动在特定区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陈渝 《华中建筑》2012,(12):100-104
该文以深圳的游憩规划管理与实践为例探讨城市户外游憩规划。游憩规划是通过土地使用、空间布局开发利用城市闲暇资源,满足人类的游憩需求,其重点是市民户外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和活动计划。深圳的户外游憩系统发展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先进性。该文将从深圳的城市游憩环境建设中总结户外游憩规划方法,将游憩规划分为物质性层面的规划和非物质性层面的规划,物质性层面的户外游憩规划分为社区、城市、地区3个层面来研究;选取游憩行为研究、游憩活动计划、游憩管理3个方面探讨了深圳非物质性层面的户外游憩规划。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quitability of park and recreation service allocation decisions. 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as a concern for planners is discussed, a sampling of related literature is reviewed, and a typology of eight equity models is' proposed. Research data showing that equity preferences are measurable and that they differ by service and decisionmaking group are presented. A conceptual planning model including an equity assessment process is then described, as are current efforts by the Austin Parks and Recreation Department to include equity considerations in its plann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虽然城市绿地是广受欢迎的城市游憩空间,但是现实中不愿参与、不能参与绿地游憩活动的现象仍客观存在,这反映出城市绿地游憩存在制约因素。目前有关城市绿地游憩制约的分析多分散于各类城市绿地研究中,尚未进行系统性综述。在梳理国内外城市绿地游憩制约文献的基础上,介绍绿地游憩制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经历,对绿地游憩制约影响因素、游憩制约强度序列、游憩制约机制、不同人群面临的绿地游憩制约和游憩制约改善途径5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随着休闲时间深夜化、加班常态化、长距离通勤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开展绿地游憩活动将面临"时间不巧,供需错配"等多维制约,仅用绿地可达性已经不能解释"邻绿无暇、有暇无伴"等新的绿地游憩制约现象,今后应当尝试将绿地游憩制约多维性嵌入到城市绿地游憩规划实践当中,构建城市绿地游憩研究的综合范式。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上海市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探讨休闲空问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根据消费文化的理论及视角,定义休闲空间的概念,回顾上海从"大世界"到"新天地"百年来休闲空间的变迁历程,进而总结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上海市休闲空间特征,反思现代休闲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构建高品质、多样化 的魅力国土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游憩需求。景 观特征评估及景观空间格局构建是提升国土游憩空间供给品质 的重要基础。以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例,基于游 憩导向,运用LCA-MSPA-MCR综合模型评估喀斯特景观资 源并构建景观游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漓江分为23个景观特 征类型、211个特征区域,共识别13个景观源地,5个一级景 观点、3个二级景观点、5个三级景观点,22条景观游廊道, 划分喀斯特山水景观区、城市风光景观区、山地森林探险区、 水库休闲与森林康养区四大游憩区域并提出空间管控与发展策 略。研究结果将为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和开发游憩的协调共 存、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叶阳  向炀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4,40(4):71-76
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呈现同质化、协调性差等问 题,效益耦合机制亟待揭示。基于AHP-FCE模型建立舒适性、 安全性、社交性和美学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地面观测 法、POE法、行为观察法、SBE-SD法等定性与定量方法,测 评湖泊公园游憩空间效益,进行模糊综合评价(FCE)并揭示其 耦合机制。结果显示:1)城市型湖泊公园效益高(2.33~3.38) 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城郊小型湖泊公园最差(2.18);2)距离水 体越近、坡度越缓和、绿化覆盖率越高、建筑与设施数越多的 游憩空间效益越显著;3)自然湖泊和植物游憩空间效益协调发 展,而人工滨水和硬质活动空间效益濒临失调。系统评价了游 憩空间综合效益水平,揭示了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耦合机 制,为湖泊公园等城市蓝绿空间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face the challenge of meeting the rising demand for outdoor 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in metropolitan area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outdoor recreation and ident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growth of outdoor recreation in Beijing,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using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official report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n onlin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outdoor recreation sites in Beijing increased at an annual rate of 20.3%, growing slowly from 1990 to 2002 and accelerating from 2002 to 2010. Increased private car ownership and per capita income had strong influences on the growth of outdoor recreation site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government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developing outdoor recreation in Beijing,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Shortage of time and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were residents’ main reasons for not participat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 activ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outdoor recreation in Beijing, lack of planning and lack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issues. These problems should be avoided by other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who wish to develop outdoor recreation in their metropolitan areas.  相似文献   

19.
Why do people choose a certain park or open space as their ideal recreational place? Landscape architects, planners and administrators have pondered over the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Today, when people's awareness of and demand for good environments for leisure and recreation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knowledge of their psychological relation to parks and landscape becomes indispensable. In this paper I will present the research at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Planning, Alnarp, within this subject. In particular, our approach to this problem is highlighted, and eight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which Swedish people wish to experience in parks and urban green area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