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2.
即物即境     
正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3.
青锋 《世界建筑》2014,(3):82-91
大舍建筑事务所用"即境即物,即物即境"来描述近期作品中涉及策略的变化。以此为契机,本文讨论了大舍建筑自2001年成立以来3个阶段中不同的设计策略以及背后的思想动机。最后,本文以龙美术馆为核心,分析了大舍对"物"的强调以何种方式体现,以及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附录     
正针对大舍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设计理念,专辑在最后部分,选登了《记忆的艺术》与《境物之间》两篇评论性文章。《记忆的艺术》一文中,作者主要对大舍2008年以前的项目从现象学的角度予以评价。这一时期,大舍追求"即境"的设计思想,从地域性出发,将江南与园林的特色融入设计之中,创造出建筑独特的情境之感。而节选的《境物之间》一文中,则重点分析了大舍2009年以后的项目对"物"的强调以及所蕴含的  相似文献   

5.
正对谈序言在2013年底的"大舍微展:即物即境"中,大舍以物与境的探讨表达了对建筑与设计的看法和立场。此次"材料与建造"专题,本期客座主编章明特邀袁烽、柳亦春在原作space对谈,共同深入探讨和解密龙美术馆西岸馆背后的建造故事。即物即境章明:在你们的设计中,从夏雨幼儿园、嘉定新城幼儿园、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到龙美术馆,有一种一而惯之的对材料的偏好与执  相似文献   

6.
即物即境     
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7.
对话大舍     
正UED:大舍从前一时期的"即境",到现在的"即物"甚至是物境相融,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的?陈屹峰:十多年来设计实践的目标的确有些转变,从最初的营造情境到目前的寻求意义。我认为这种改变根本上是基于对建筑本体的不同认识,当然在设计表达上也会有所流露,比如说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逐渐由抽象转向具体。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去材质化"的做法,把材料的特征抹去,让建筑还原到  相似文献   

8.
正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  相似文献   

9.
七舍合院     
正之所以命名为"七舍"("七"和"舍"在汉语中分别指"七"和"房子"),因为它正好是胡同里的7号建筑,又拥有七间坡屋顶房屋,由此得名"七舍"。在项目接近开工之时,建筑师设定了两个目标:翻新旧屋,建造新屋。一方面,建筑师们对房屋进行了整顿,修复了所有建筑表面,加固了建筑结构,以期再现传统四合院的外观。另一方面,他们引进了新的生活设施,如浴室、厨房和车库、暖通空调管线,以及新的游廊空间。游廊作为一条循环路线,重塑了空间格局和层次,并提供了有趣的步行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水之庭"YU舍",它以低调而柔和的姿态,结合水、山、林等多种自然元素,将其嵌入龙山源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以独特的曲面造型和完美的创意赢得了2019第二届全国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三等奖。"YU舍"的塑造是对阴阳哲学的暗喻以及对垂钓行为的阐释,同时也是对八亩墩古墓葬群这一特殊环境背景的契合。"YU舍"当中YU的谐音可理解为"鱼",表达建筑之形态;亦可理解为"娱",体验之乐趣莫过于静坐山林之间并垂钓于此,呼应建筑之功能;亦可理解为  相似文献   

11.
对话大舍     
UED:大舍从前一时期的“即境”,到现在的“即物”甚至是物境相融,这些思想上的转变,是如何通过建筑语言来表现的? 陈屹峰:十多年来设计实践的目标的确有些转变,从最初的营造情境到目前的寻求意义.我认为这种改变根本上是基于对建筑本体的不同认识,当然在设计表达上也会有所流露,比如说在材料的运用方面逐渐由抽象转向具体.过去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去材质化”的做法,把材料的特征抹去,让建筑还原到某种抽象状态.现在我逐渐认识到,“物”的具体性中也存在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抽象地还原意味着这部分意义的丧失.因此近阶段的实践中,我在尝试保留或部分保留材质特征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建筑学的自治(autonomy)显然是大舍在建筑思考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内容.无论“境”、“物”之先后,或者“抽象”与“具体”之反复,大舍始终相信建筑学具有一种内在的本体性;而与此同时,无论“从内到外”还是“从外到内”的设计途径,大舍完成的建筑作品都对外部城市环境保持着一种冷淡而抗拒的关系.其中所呈现的建筑自治性,在当代中国建筑学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是一种中国式现代性之下主动而又被动的选择.这里所说的中国式现代性,更准确地说是上海这个城市所呈现的现代性,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一方面,相对于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而言,上海所焦虑的更多是“全球-地方”特性下的大都市政治、经济和文化身份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在极速扩张中发展的当代中国都市样板,上海的城市空间本身具有多样和差异化的空间地理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工程名称:螺旋艺廊坐落地点:上海建筑面积:250m2参与设计:范蓓蕾设计时间:2009.07~2010.01竣工时间:2011.06摄影:舒赫该项目位于嘉定新城的紫气东来公园,是市政府"艺术兴市"的战略工程之一。这是一片崭新的"景观轴",与远香湖等水系相连。沿着水岸边,分布了许多新锐建筑师作品。而其中大舍的作品就位于天祝路与阿克苏路的路口。螺旋艺廊延续了大舍一贯的建筑风格,现代、简约、几何体……将建筑形态简化为最基础的几何形体,寻求的建筑基本概念和元素的回归,以及建筑与基地环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7)
语文课堂的"真境",即指以语言为能源库,以意旨为原动力,以情思为神经元,三者有机融合,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它表现为真教、真学、有境三个显著特征,彰显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正所谓"灵性",即指"精神"或"灵魂",亦或解释为"聪明才智"。而在这里我把它理解为"有生命力",或者把它看作是"拟人化"的一种表现。一.中国室内设计的"灵性"1."灵性"设计在中国古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室内设计。例如,我们在现存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或者图片中可以看到,中国建筑装饰设计的雏形早在汉代就有了,汉代画像砖上有非常精美的建筑雕饰,上面有反映百姓耕种、狩猎、渔牧的画面,还有同时期的青铜器,上面有水路攻战图、采桑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有选择地对结构问题进行历史性回顾,引出潜藏且贯穿其中的即物性概念,并结合大舍建筑工作室近期的6个建筑实践,从一个侧面概要地论述了结构隐匿或显现的即物体现——一种具体化的物的风景。  相似文献   

17.
金磊 《重庆建筑》2015,(11):63-63
<正>《国·家·大剧院》一书虽是随笔式的读物,但它意味深长、内涵丰富。"国"指"匠人营国",讲述了吴良镛院士跟随梁思成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故事,介绍了吴院士主持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宪章》,这部分虽名为从北京到南通,但实则讲了许多城市,尤其讲述了百年来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实业家、建筑师、规划师,这些人的共性是都有一片为国家的情怀。"家"指"家在蓝旗营",即清华建筑系研究住宅建筑  相似文献   

18.
正端午前夕,我们前往广州采访胡彦,正赶上天降"龙舟水"。打着雨伞走在充满市井气息的广州老城区,从一条宽约一米的小巷往里走,即到达此次的采访场地——壹舍·汾阳里。这是加减智库设计事务所第二家自主运营的"壹舍(EASE)艺术生活馆",建筑由三栋清朝古宅改造而成的,是汾阳王郭子仪后人故居,建筑保留了原来的坡屋顶以及空间布局。听着户外滴滴答答的雨声,仿佛有一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3)
综观《庄子》全书,其对"独"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而"独"这一观念在庄子那里常用来表达个体性的规定,它在本体论上以"德"为根据,在确认个体之存在的前提下,又突出了个体的独特性或唯一性。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个体呈现为物,物不仅由德以生,因德而独,而且因其独而殊,于殊彰显独。在社会领域中,就人的存在而言,个体指的是个人。作为个体的人是"形"与"神"的统一:外在之"形"展示着内在之"神",内在之"神"从本质上规定着外在之"形"的呈现,而"形"与"神"的统一,即"性",则构成了人独特的个性品格,亦使得不同的个人均具有自身独特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并且不可被他人所替代。由此,人之独得以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一书中写到:"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他认为不论是日本的建筑,室内装饰又或是生活器物之美,大都以"暗淡"作为条件并对光影加以巧妙的运用,形成了一个个有着阴翳的空间或角落;而西方则是一种明朗的美,他们似乎一直在驱除"阴翳",让事物看起来干净又明亮。譬如建筑,东方的建筑大都拥有大大的屋顶,其庇荫下充溢着浓"暗",西方的建筑虽也拥有屋顶,但它们只是用来遮蔽雨露,同时要求室内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