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以园林中“围绕借景开展的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统园林借景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园林中“借景设计”的目标、对象、原则和主要内容。理清这些基本问题对园林设计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借景设计方法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借景在传统园林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关于借景概念目前有不同的解释,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辨析.本文通过对借景概念历史起源和近现代发展演变过程的整理分析,结合基本字义和借景实例的辨析,借助“属加种差”的科学概念定义方法,分别对借景概念的“属概念”和与同层次种概念的本质属性差别的”种差“进行辨析,最后总结出借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借景概念的明确对正确理解借景、传统园林借景研究的深入开展和传统园林的继承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宏俊 《建筑与文化》2016,(11):194-196
以日本的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整理借景园林的案例,分析空间及视觉层面的群体特征,并探讨所蕴含的设计理念。具体选取了32个典型的借景园林案例,以及其中"背山"的布局方式,基于景观视觉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借景意识与园林及其环境的空间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园林的借景意识与借景对象的视觉尺度间存在对应关系,借景园林往往基于借景对象而得以布局,并从中总结出了"小中见大"的空间及视觉特质。  相似文献   

4.
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史艳红  路忽玲 《山西建筑》2007,33(7):349-351
通过对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及“借景”等设计手法的总结阐述,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艺术构思,并对小品建筑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指出将园林艺术设计手法引向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在视觉营造上独具传统智慧,借景理法是其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方面现存园林实例的时代与数量的局限性造成借景研究中的理论演绎倾向,另一方面传统研究手段在实践转化上存在局限性,因而借景智慧并未能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充分衔接。介于此,本研究选取苏州旧吴县西南、松江九峰两个典型地带及曾经存在的大量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考据的基础上结合中日比较以补偿现存园林实例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远意”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转译为技术性因子及量化指标,开展基于GIS等数字技术的景观空间及视觉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园林选址与布局以及远景构成等进行造园理论的总结,并分析中日借景的不同地域性表现及其成因。同时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进行应用转化研究,以应用于风景资源的视觉评价以及风景区规划的景点优选。  相似文献   

7.
中日园林间渊源极深,"借景"可谓显见的共通术语之一,并为《园冶》所极力推赏。介于此,考察了"借景"术语的起源以及在中日园林间的流传,具体比较了"借景"在中日古代文献中的情形以及中日近代园林研究对"借景"的阐释,发现"借景"先于《园冶》肇始并早已传入日本,但在中日古代园林中皆未见多少回响,而近代园林研究则从《园冶》中再发现了借景。进而试图挖掘中日园林关联性的一个方面:中日园林智慧相通,但日本园林自有其鲜明特征,日本园林对"借景"的阐释亦渐受其独特性左右。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章采烈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而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正好与其相反,完全崇尚自然,“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外师造化,中...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传统园林借景概念、类型及特性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一些不足。尝试借助"属加种差"的科学定义方法,借助美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从传统园林"景象"系统层面入手,从传统园林"景象建构"角度出发,对借景概念进行实质定义,并依据所借景象类型的不同,将借景划分为实借和虚借两大类型。此外将"借景"与"造景"进行对比研究,归纳了借景的5种特性。明确这些基本问题对借景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被《园冶》作者计成称为“园林之最要者的”“借景”则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习惯、生活,即追求“诗意栖居”的华夏意匠。孟氏六边形借景理法是借鉴古今园林经验创制的借景理法新篇,它源于《园冶》又高于《园冶》。作者从理法由来、理法创新、设计思维、环境艺术4个角度论述孟氏借景理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指出它将促进园林设计理论和实践水平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的西方植物猎人成就了中国“世界花园之 母”的美誉,中国特色花卉不仅美化了全世界的花园,而且 为世界花卉品种创新贡献了诸多关键的基因资源,为推动全 球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现实和未来 实践3个逻辑维度分析了“花园之母”的前世今生,梳理了 1840年以后来华的33位著名植物猎人的在华采集工作,分 析了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提出利用特色资 源、实现花卉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从 资源大国到品种大国、生产大国到产业强国、花园之母到美 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远借塔影是园林营构中较常见的组景手法之一,它既拓展和延伸了景区的空间与视野,又丰富了景观的节奏和层次。借塔入园,以及塔影与山水之间营造出的诗画意境,正是中国文人特别欣赏和追求的,塔影也成为一个审美和寄情的符号。中国园林好借塔影,除了构景和审美上的妙处,还因为塔影具有福祉众生、主吉主旺、振兴文风等多重象征意味。在中国文人自身儒道释互补的精神追求下,塔影成为了一个满足人们复杂情感需求的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沈洁 《风景园林》2017,24(9):91-98
通过对西方美学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园林美学演进的历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西方规则式园林与美学‘形式’之滥觞","理想化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与发展","美与艺术的分野:反叛背景下‘抽象’的风景园林"以及"当代风景园林美学范式的转向:环境科学影响下的风景园林"。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人对于"自然"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论意大利花园的"第三自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武忠 《中国园林》2003,19(3):48-51
意大利花园的“第三自然”是艺术和自然相结合而成的。是对自然的一种否定(与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第三自然”不同),它起源于古罗马文明,影响遍及整个欧洲,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表达存在着差异,这种“第三自然”在不同地区便会有不同方式的释义(在不同地区的具体发展演变进程及呈现的不同形式),但它已奠定了所谓意大利花园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孙楠  张墨研 《中国园林》2020,36(11):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正如标题“百家山水言”所强调的,本专栏力图展示中国历史上与风景园林有关的多样化的山水观。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着重对造园盛行的明清时期进行省思。风景园林研究决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艺术与文学)。这期的文章将对清中期新儒家文人的园林观进行探讨;下两期(201010—12)的文章则将分别从绘画和小说的角度来解读明清园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因其多灾多难的命运,古往今来,百不存一,遂常成为中国文人托物感怀的道具与场景.中国文人在对名园难守的感慨里,既有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本能伤感,更有着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料的深刻体验.名园盛衰转瞬、福兮祸伏的命运,激起的是人们强烈的时间感受和忱患意识.由此在中国文人的跟里,人造的园林与真山真水之间,其最大的心理不同是园林的短暂与真山真水的永恒.而园林命运的多舛,又与文人个体的境遇相仿佛,因此,人们在凭吊园林时,有时是在凭吊自己,抒发的是由园及人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写意园中绘画与园林两种艺术形式的密切联系之叙述,揭示出古典文人写意园所具有的“以画入园“这一美学规律,进而说明古典文人山水园与绘画是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共生关系,中国古代的山水园强调与绘画的互渗与交融,将绘画原则转借到园林的建造上,使园林艺术与山水画艺术有机地统一起来,二者互为依存,携手并进,形成一种有机互动之结构,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园林意境。  相似文献   

19.
20.
消隐的花园     
冯炜 《风景园林》2008,(6):122-123
著者简介: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美国风景园林师及教育家,曾学习过新闻,很快改学景观设计,1955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而后又分别在伊利诺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景观设计。哈佛大学毕业后在Sasaki左左木英夫的事务所工作,1972年成为合伙人。随后他又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至今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综合设计事务所。在执业期间,他主持和参与了诸多项目,被誉为21世纪最成功的风景园林师之一。与此同时,他在多所大学中任教和讲学,其作品和设计理论影响了很多风景园林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