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3)
通过在山东省J市部分社区开展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针对城市基层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城市基层社区微治理的发端、微治理的目标、微治理的逻辑和微治理的探索,提出通过良性互动促进社区信任,通过信任发展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通过社会参与促进社区组织与社区服务,最终推动城市基层社区治理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3.
伴随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空间转型,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面临着复杂挑战,亟待从制度和行动等维度进行整合探索.近年来,以北京等特大城市为代表,我国社区规划逐步从"活动组织模式"转向"制度引领模式",体现为通过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创新推动系统的、全域的社区规划行动,进而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和场所品质提升.本文以北京责任规划师的制度建设和社区规划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结构—行动"互动视角,总结了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从结构视角看,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以整体性治理机制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创新,呈现出政府主导制度化、政策支持系统化和嵌入形式多元化等特征;从行动视角看,责任规划师团队依托制度授权的权力资本和信任资本,聚焦社区公共领域发展,秉持人本关怀理念,在行政、社会和生活三大场域中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社区规划行动策略,在搭建跨域沟通平台,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共识,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和空间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成果.文末针对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行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团队的身份定位和责权范畴,提升团队社会协调和参与动员的工作职能,以及完善学科交叉和层级延伸的团队架构.  相似文献   

4.
伴随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空间转型,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面临着复杂挑战,亟待从制度和行动等维度进行整合探索.近年来,以北京等特大城市为代表,我国社区规划逐步从"活动组织模式"转向"制度引领模式",体现为通过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创新推动系统的、全域的社区规划行动,进而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和场所品质提升.本文以北京责任规划师的制度建设和社区规划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结构—行动"互动视角,总结了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从结构视角看,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以整体性治理机制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创新,呈现出政府主导制度化、政策支持系统化和嵌入形式多元化等特征;从行动视角看,责任规划师团队依托制度授权的权力资本和信任资本,聚焦社区公共领域发展,秉持人本关怀理念,在行政、社会和生活三大场域中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社区规划行动策略,在搭建跨域沟通平台,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共识,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和空间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成果.文末针对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行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团队的身份定位和责权范畴,提升团队社会协调和参与动员的工作职能,以及完善学科交叉和层级延伸的团队架构.  相似文献   

5.
郭健  龚毅  李挚 《中外建筑》2014,(1):96-99
在长沙天心区湘园社区试点“社区规划师”,明确社区规划师工作内容。通过“社区规划师”深入社区调研,深化公众参与,反映社区基层诉求,搭建规划管理部门和基层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社区居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程度,更好的促进居民参与到社区规划中来,推进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进而破解社区发展的难点,推进社区建设和转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国 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目标,应对新型 城镇化内涵式发展要求。社区是社会生活的 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社区规划 是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区治理层面延 展社区规划内涵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 从社区、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三个基本概念 辨析出发,探讨社区规划深入社会治理创新 的基础和机遇;同时以重庆市首个城市社区 发展规划为例,论述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社 区规划的地方途径。研究认为,公众全过程 参与社区规划和有效的行动计划是实现社区 治理乃至社区发展的关键;由于地方自然、 人文和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探索社区规划 的地方途径是社区规划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 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进入存量发展时期,社区规划对于推动特大城市社区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选取国内外社区规划体系相对完善的特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社区治理流程中复杂多元的利益主体即政府、社会和市场在该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尝试总结社区规划师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对治理内容和沟通协商环节的重要作用.其次,本文概述了不断在自适应探索中趋于完善的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对比上海市中心六区的地方社区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归纳了上海社区规划师在工作内容、规划师角色、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共通的整体特征,并阐述了更新实施过程中规划师的能动性、多部门多主体的复杂性等局限.针对以上整体特征和局限,本文结合上海4个代表性社区治理实践案例总结了可资借鉴的有益方法.最后,基于上海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治理手段,分析上海参与式社区规划制度特色与发展导向,为上海社区治理共同体视角下社区规划师制度的优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非常态的城市条件下,社区成为维持人民正常生活的唯一单元。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方防疫工作中,各地社区在面对此次疫情作出的反应极其不平衡。反思我国长期以往的社区规划工作框架与管理机制,当下急需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划体系来推进各阶段公众参与深度,进而在物质空间规划与社区管理制度上提高社区韧性。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虚拟地理信息系统对灾害治理的积极作用,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同时研究虚拟地理信息系统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提高社区规划科学性、可持续性,可以从技术层面着手为我国社区规划发展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2022,(8):4-11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强调多元共建的实现机制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其中多元共建共治强调在营造中充分结合公众参与,形成可协调多方需求、可持续、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花园营造,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居民在地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成为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情感基石。基于以上思考,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为例,从分析公众参与治理下的发展历程,再到剖析总结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实践特征,探讨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对于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建设、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余颖  曹春霞 《规划师》2013,29(3):5-10
研究在梳理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中面临的诸如社区概念与类型日趋多元化、公众参与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诉求日益增加、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社区类型和利益主体日趋复杂等新形势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社区规划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原因,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与现行行政体制相匹配、与未来社会管理改革相适应的社区规划和管理创新的若干建议,包括明确社区规划的法定地位、将社区规划管理创新与行政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合理引导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规划师所承担的沟通作用等。  相似文献   

11.
试论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本位是社区规划的价值基点,在社区规划的编制.决策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我国目前的城市社区规划中.公众参与严重不足的现状.分析其原因.认为应加快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多元的公众参与渠道.培育社区公民社会的力量.提高社区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为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街道和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街道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服务补缺”和“治理协同”的视角,揭示当前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中的短板与问题,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单元与基层公共服务单元相耦合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路径和实施政策机制,提出通过建设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构建“2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和“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弥补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优化城市基空间组织结构,促进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转型、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和学科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城市治理重心下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社区治理创新与空间发展实践的互动推进,为基层治理、规划实践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体系创新带来挑战,也为社区规划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文章通过对社区规划的源起和概念进行辨析和梳理,提出了中国社区规划的内涵和主要原则,从人文、经济、环境、服务和治理5个维度对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阐释,进而针对当前多元并举的实践形式,从主体、对象、学科、视角、层级等方面进行特征总结,最后提出工作中的主要挑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作者团队参与的上海创智农园片区社区规划参与行动的重要突破——睦邻门为例,分析了以社区花园促进社区规划的专业参与行动、参与机制和未来展望,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国城市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社区文化治理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呼唤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大同市的社区文化治理已经开辟出一条值得关注的道路,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小城市社区文化治理的路径模式,即本地开发商主导营造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在开发之初就将人文艺术关切渗透包含在社区规划之中,以文化理念为社区命名,以持续的投入创造出人与居住环境最为适配的社区文化品格,占得社区文化营造的先机,创造文化和经济双重效益,堪称中国社区文化营造的"大同模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3)
社区文化治理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呼唤多元治理主体和治理模式。大同市的社区文化治理已经开辟出一条值得关注的道路,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小城市社区文化治理的路径模式,即本地开发商主导营造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在开发之初就将人文艺术关切渗透包含在社区规划之中,以文化理念为社区命名,以持续的投入创造出人与居住环境最为适配的社区文化品格,占得社区文化营造的先机,创造文化和经济双重效益,堪称中国社区文化营造的"大同模式"。  相似文献   

17.
董敬畏 《城市规划》2017,(5):78-83,101
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逐步推进,城市基层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主体形成不同的权利和利益并据此展开博弈。各个行动主体因为各自目标和利益有差异,从而在城市基层社区中形成了合作、竞争甚至冲突,由此城市社区成为政府、民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利益交汇点和博弈场所。市场背景下的城市基层社会整合难题及背后的国家、市场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由此引申出城市社区居民的利益冲突、基层社区的重新整合及治理现代化的议题。杭州ZJ社区居民通过自身行动呈现出来的利益诉求及诉求未能满足而引发的利益冲突和基层秩序形成的动态场景,揭示了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向现代治理体系转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认识、问题研判、社区分类与特征识别、分类指导与分期实施四个方面对《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规划(2018-2035年)》编制进行了梳理,重点阐释了市级层面社区发展规划三方面的理论探索:①社区发展规划延续了“五大社区”战略目标,通过8种“发展要素”的提取,将上位规划与平行规划的要求纳入社区分类和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这一全新的规划类型与现存规划体系的关系;②通过“社区发展群”的划分、特征识别和十大行动引导,市级社区发展规划将顶层设计(五大社区)层层传导至区县和街道镇的社区治理行动中,建立了“从宏观战略到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传导机制;③通过“八大社区发展群”及其分类指导,规划彰显了成都城乡社区的多元特征,同时也为区县和街道镇层级的社区规划留出操作空间。可以说《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规划(2018-2035年)》提供了一个从宏观视角研究和引导基层社区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孔宇  甄峰  张姗琪  焦林申 《城市规划》2023,(1):15-24+114
中国社区的规划理念经历了从营造物质空间向满足居民需求转变的过程。面对新时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与受智能技术的影响,社区居民的活动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传统的社区规划难以达成满足居民生活及保障公共服务高质量的目标。本文从数字生活方式与社区类型、居民需求的精准感知、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圈、智慧赋能的社区营造与治理4方面总结了社区规划的新内涵,构建了包含居民、社区空间、社区治理与智能技术的社区规划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感知与计算、分类与划定、分析与设计、治理与保障4方面对智能技术支撑的社区规划技术框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未来的社区规划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边防  吕斌 《城市规划》2019,43(11):81-89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城市居民的客观诉求开始逐渐多元化、复杂化和碎片化,我国城市社区在提升环境空间、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全社区服务体系过程中,社区治理需要进行创新调整来应对转型期的挑战。本文通过治理的视角,构建了社区治理参与机制的4个重要维度,即参与主体、社区管理和组织方式、相关政策法规及资源分配和管理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城市社区治理的参与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主要参与主体未明确、过度行政化、相关法律法规未健全和资金管理机制未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构建了多元参与式社区治理的机制决策和行为框架,即通过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和参与途径的多元化提高社区公共事务解决的针对性和效率,为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框架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