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高锰酸钾和高锰酸钾复合盐与活性炭联用处理工艺,考察了其对湘湖原水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 5 mg/L,高锰酸钾复合盐投加量为1. 0~1. 2 mg/L时,对浊度、嗅味、锰和氨氮等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在静态试验和中试试验条件下,研究了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对臭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臭味的去除效果优于单独投加高锰酸钾或粉末活性炭;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同时投加或间隔投加,对臭味的去除效果无明显差异;在给水工艺投加量条件下,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投,可有效避免沉后水的异色和锰含量超标;同时投加高锰酸钾0.5mg/L和粉末活性炭20mg/L,预处理20-30min后再混凝沉淀,对臭味强度等级为4的试验原水处理效果良好,沉后水的臭味强度等级降至0-1;同时投加高锰酸钾1.0mg/L和粉末活性炭30mg/L,预处理30min后再混凝沉淀和砂滤,对具有极强烈恶臭(臭味强度等级≥5)的试验原水处理效果良好,沉后水臭味强度等级降至1-2,滤后水臭味强度等级降至0-1。  相似文献   

3.
合肥某自来水厂利用臭氧预氧化工艺应对夏季锰突发性增长,研究其除锰的臭氧投加量控制方法、应用效果和成本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水溶解锰含量最大值达1.33mg/L情况下,接触时间12.4~15.8min,通过控制臭氧尾气浓度调整臭氧投加量,保障沉淀池出水溶解态锰含量低于0.05mg/L。夏季锰的去除率达到92.46%,其他季节锰去除率平均值68.57%,出厂水总锰含量在0.03mg/L以下,高度确保供水水质安全。预臭氧工艺运行成本约为0.042~0.065元/m3。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BAF前或后投加不同量的高锰酸钾,考察高锰酸钾对给水BAF/常规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强化效果,并确定最佳投加点和投加量。结果表明:在给水BAF前投加0.8 mg/L的高锰酸钾时处理效果最佳,对NH3-N、CODMn、锰和藻类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4%、70.6%、92.5%和95.7%,相应的砂滤出水平均值分别为0.03 mg/L、1.60 mg/L、0.03 mg/L和33.6×104个/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05)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绵阳涪江水源水多次出现季节性锰超标问题,严重影响了该流域自来水厂的供水安全。本文基于绵阳三水厂的生产经验,总结了涪江原水浊度与锰含量的关系以及出厂水色度与锰含量的关系,并优化了采用高锰酸钾氧化除锰的药剂投加量。结果表明,原水浊度在一定范围内与锰离子含量存在如下线性关系:Y=6 764X-23.89,R=0.997 6;出厂水中锰含量越高,色度就越大,为减少锰对出厂水色度的影响,应控制出厂水锰含量低于0.03 mg/L;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处理锰含量超标原水,均能保证出厂水锰含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以模拟铁超标的水源水作为研究对象,在水厂常规工艺的基础上增加预臭氧工艺,考察了该组合工艺对含铁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对铁的去除效果有限;臭氧—沉淀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原水中总铁,原水中总铁含量为7.5~8.0 mg/L时,臭氧投加量提高至5 mg/L即可保证出水铁含量达标,但对浊度去除效果差。结合经济性原则,当原水总铁含量为5~8 mg/L时,最佳工艺参数如下:O_3投加量为4 mg/L,PAC投加量为20 mg/L;当原水中总铁含量为8~10mg/L时,最佳工艺参数如下:O_3投加量为5 mg/L,PAC投加量为20 mg/L。  相似文献   

7.
上海石化水厂低硅水车间常规处理工艺对锰的去除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业企业生产装置的运行。对预投加高锰酸钾工艺除锰进行了生产性应用,结果表明,根据原水中的锰含量投加适量高锰酸钾对锰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使出厂水的锰含量〈0.1mg/L。  相似文献   

8.
林技 《城镇供水》2011,(1):34-35,28
本文以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为依据,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利用高锰酸钾去除原水中锰的不同效果,并运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任何工艺参数的条件下,根据源水中的锰含量高低投加适量高锰酸钾对锰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使出厂水的锰含量指标达到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前言 湖州市自来水公司两座水厂的原水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以西苕溪水为水源;由于西苕溪水体含铁锰量较高,因此我们从2002年开始投加高锰酸钾以去除铁锰。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采取了高锰酸钾与聚合氯化铝同时投加的方式,并以原水锰含量做为投加高锰酸钾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鹿燕 《供水技术》2012,6(3):17-19
针对辛安水厂原水水质问题,通过静态试验考察了不同预氧化方式对混凝沉淀工艺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投加0.2 mg/L的高锰酸钾,再投加1.0 mg/L的臭氧,可以明显降低混凝沉淀出水中的浊度、UV254及UV254/TOC,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5.3%,75.8%和55.9%;为有效控制出水AOC含量,实际运行中可以考虑采用先投加0.4 mg/L的高锰酸钾,再投加0.5 mg/L的臭氧的预氧化方式。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宁夏宁东水厂冬季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高锰酸钾做助凝剂,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时,随着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增加,浊度去除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高锰酸钾投加量达到0.5mg/L时,浊度去除率最高,出水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随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升高而上升;UV254的去除率随着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当粉末活性炭投加量大于30mg/L时,其对浊度的去除率无明显影响;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可以明显提高低温低浊水的浊度和UV254的去除率,在我国冬季北方低温低浊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原水硬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以绿藻为研究对象,在原水钙硬度为50~300mg/L的环境下进行了臭氧和高锰酸钾的混凝除藻实验。混凝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钙离子浓度均能显著提高臭氧和高锰酸钾的混凝除藻效果。当钙离子浓度较低时,臭氧预氧化—混凝除藻效果优于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但当钙硬度> 90 mg/L时,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除藻效果则优于臭氧预氧化—混凝。水厂原水的3组平行实验数据也证明在高硬度环境下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除藻效果优于臭氧预氧化—混凝。  相似文献   

13.
采用1 m^3/h中试装置高锰酸钾预氧化-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引黄水库水,并考察了对水中污染物的强化去除效能及对膜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可有效提高超滤系统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且高锰酸钾投加量在0.5 mg/L时组合工艺运行效果达到最佳。此外,高锰酸钾可以改善膜渗透性能,延缓了跨膜压差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14.
组合预氧化强化生物炭滤池处理微污染原水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原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臭氧、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的组合预氧化工艺强化生物活性炭滤池去除嗅味、CODMn、氨氮等的生产性试验.当原水的CODMn和氨氮浓度分别为7.0、3.0 mg/L时,出水浓度分别为3.0、0.5 mg/L,且出水无嗅味.同时试验结果还表明,对CODMn的去除主要发生在预氧化过程中,生物活性炭滤池主要靠生物吸附和活性炭吸附去除CODMn.  相似文献   

15.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去除饮用水中嗅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太湖B支流水体发臭现象严重、采用常规工艺处理很难去除嗅味物质的情况,通过试验考察了单独投加高锰酸钾、单独投加粉末活性炭以及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三种方法对嗅味的去除效果。静态及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的除嗅效果最好,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0.5mg/L、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40mg/L时,沉后水的嗅阈值仅为5,去除率达到了98.8%,并且可节省粉末活性炭投量约20%。此外,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藻类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投加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投加HCA助凝剂和气浮、沉淀对比试验,进行了常规工艺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氧化对浊度和CODMn去除率都有一定的提高,且在混凝剂投加量相同的情况下,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投加量为0.8 mg/L时,浊度的去除效果最好。投加助凝剂后,出水浊度降低,CODMn去除率提高,但水头损失增加较快,过滤周期缩短。  相似文献   

17.
采用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作为氧化剂,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分别考察了混凝沉淀工艺及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原水中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对As(Ⅴ)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投加量大于3 mg/L,即可将As(Ⅴ)由0.1mg/L左右降至0.005 mg/L以下,三氯化铁对As(...  相似文献   

18.
水合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混凝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锰酸钾与亚硫酸钠复合还原剂制备水合二氧化锰并用其处理人工配水,考察了该水合二氧化锰的混凝效能、影响因素及可能的除浊机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合二氧化锰具有丰富的表面羟基,其比表面积约为181.595m^2/g,在较低的投量(3mg/L)下即具有显著的混凝效能,混凝的最佳pH值范围为7~9;该水合二氧化锰的混凝除浊机制主要是吸附架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