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和设计策略指向了生态结构与格局的合理建构,也是城市水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技术性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体系提出了蓝绿空间耦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对应的多尺度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体系与空间模式:宏观尺度上重点关注全域蓝绿空间格局的构建,中观尺度上着重城镇集中建设区蓝绿空间网络构建并指向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提升,微观尺度上重点关注详细设计层面对水体及水岸蓝绿空间的设计引导。同时,基于蓝绿空间规划与建设管控的目标,对蓝绿空间包括水面率控制、蓝线控制和连通度指标控制在内的控制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构建。  相似文献   

2.
王敏  宋昊洋  朱雯  汪洁琼 《风景园林》2022,29(12):36-42
城市水网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大多面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问题。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空间诉求,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理念的启发下,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在河段尺度下进行近自然整体生态指标评价,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两方面构建评价方法,构建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规划框架。并在宏观尺度“蓝绿耦合”,协调构建“三横三纵多点”的整体生态格局;在中观尺度“以蓝养绿”,提出5类河段空间发展引导策略;在微观尺度“以绿愈蓝”,引导重点地块近自然修复。研究表明,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是实现蓝绿要素耦合关联、多价值协同的有效技术途径,有助于提升水网空间治理理念的全局性、治理内容的统筹性、治理方式的耦合性和治理策略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圩田作为特殊的乡土空间类型,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城镇化的推进使圩田空间受到干扰,需要构建水绿共生的新型生态关系来保障圩田的可持续发展。蓝绿空间作为圩田的生态本底,是圩田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也是实现圩田空间水绿共生的重要部分。水阳江下游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圩田空间体系。文章以水阳江下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水阳江下游金宝圩的蓝绿空间进行系统分析,从蓝色空间系统和绿色空间系统两个方面归纳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金宝圩蓝绿空间规划实践,进行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实证,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东伦敦绿网为例,探索了东伦敦开放空间保护与再生的三个策略:(1)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完善公共开放空间类型,通过提升路径连通性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系统;(2)从雨洪安全与生物安全视角出发,整合改造流域资源提升土地雨洪管理的能力,修复棕地并构建系统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开放空间的安全格局;(3)通过创造丰富的游憩活动内容、增加文化遗产可达性、创建新的文化景观来实现开放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提出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应构建兼顾社会文化与生态可持续价值的开放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5.
以蓝绿系统为空间基础结构统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挑战的共识。研究蓝绿空间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促进蓝绿系统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基于时空演化分析视角,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影像解译量化了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引入协同发展评估模型,选取武汉市代表的社会经济指标与蓝绿空间特征指标构建了“经济—社会—蓝绿空间”三者的复合模型,测算了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效益以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的面积、破碎度及暴雨淹没体积在持续减小,“经济—社会—蓝绿空间”复合系统协同度逐渐升高,这一趋势与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基本相符,表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城市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将蓝绿空间的形态结构变化置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之中,量化蓝绿空间形态结构、时空变化的同时,探讨了其与城市经济、社会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可持续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婧远  刘堃 《风景园林》2022,29(1):18-25
现有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大多关注城市建成环境中遗留的自然地域或特定物种的保护,对于与城市设计策略相结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注程度有限.动物包容性城市设计兼顾动物和人类发展需求,并将其融入设计策略,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空间规划与设计视角下的创新型路径.通过文献分析对动物包容性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设计策略与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刘海龙 《中国园林》2009,25(9):31-35
生态网络作为生物保护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空间规划中日益得到认可.其意义一方面在于建立完整的生物保护基础结构,以降低自然系统破碎化给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另一方面也从自然保护出发建立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合作与共管平台,以协调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对生态网络概念的含义、发展简要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欧洲及荷兰生态网络规划的过程及经验,强调了构建空间连接与实现管理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21,37(9)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将如何营建蓝绿空间提上了工作议程。文章以安徽省界首市为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最新要求及开展全域蓝绿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尝试从全域一张蓝图的视角,围绕指标体系构建传导、科学模拟生态廊道、蓝绿空间自身体系营建、蓝绿空间统筹营建、多要素统筹一张蓝图等方面探索具有实用性的城乡蓝绿空间营建路径,实现城乡生态安全和系统完整、提升城乡功能和魅力特色、保障城乡绿色高质量融合发展,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与蓝绿空间相关的研究工作、梳理蓝绿空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蓝图的关系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艾昕  兰亦阳  郑曦 《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也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在让生态空间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平衡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需求成为近年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可以评估生态和社会价值,顺应其间的协同关系并缓解权衡有利于进行兼顾生态和社会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分析关键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不同区域分配优先保护特征,并通过低权衡、低协同和高协同3种情景,以不同灵活程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空间分配。使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得到满足各服务保护目标的管理区划,并比较3个情景的分区结果,验证规划体系对协同权衡作用的影响。得到了3种情景下的管理区分布:低权衡情景布局偏紧凑,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最小化;从低协同到高协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性增加;从低权衡情景到低、高协同情景,重点保护区的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缓冲区增加了连接性,控制发展区和集中建设区变化相对稳定,实现了生态空间多层次空间优化。最终得到的更详细的管理区划有助于指导未来生态—社会多目标生态空间规划政策的制定:即对重点保护区严格保护,加强生态缓冲区生态整治和廊道建设,以促进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在集中建设区与控制发展区引导城镇节约集约建设,减量增绿,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叶枫  李辉  徐艳 《风景园林》2020,27(10):19-22
城市中的自然空间在城市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基于湿地资源调查评价的深圳市湿地资源保护总体规划为例,并在以往城市生态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学角度的城市自然空间保护方法及建议:1)湿地保护规划从“零”突破;2)科学管控城市自然空间,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协同发展;3)注重城市自然空间与城市合理的干扰互动,并加强城市自然空间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21,37(6)
生态恢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生物多样性总体水平的提高是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高强度开发地区的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尖锐,生物多样性恢复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文章以佛山市为例,通过研究识别其生境类型、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种",研究生物生态过程及对生境网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佛山市核心生态格局,并结合实际划定生态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12.
由于城市建设等人为因素干扰,自然生境遭受破碎化、岛屿化等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持续退化,其保护工作亟待全面展开。沿交通道路、水系等的绿色廊道能够加强自然生境的连接度,恢复和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从而稳定城市生态结构。当前,正值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时期,为了更好地构建城市绿色网络新格局,文章针对城市绿色廊道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和报告,介绍英国自然环境白皮书交通绿廊建设的发展经验。研究梳理了英国自然环境白皮书交通绿廊建设的目标、方法和步骤,尤其是在其规划过程中建立的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以此来综合分析各地段的生态状况并辅助决策。上述分析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城市绿色廊道建设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对国内地区的绿色廊道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罗巧灵  马杰  郑振华  郑金 《中国园林》2022,38(6):97-102
开展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从空间上明确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是生态保护政策落实的关键。“双评价”指南中的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针对省级尺度,缺乏市县尺度的修正和细化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探索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县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基于江夏区地域特征,选择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流失敏感性和内涝风险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物种”维度优化生物多样性维护评价方法并利用Info WorksICM水动力模型探索内涝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单项评价结果得到初判结果;结合政策性生态保护线、自然保护地和重要自然要素修正初判结果。结果表明:江夏区生态保护极重要、重要空间面积分别为565和220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4.2%和13.3%。  相似文献   

14.
著: 《风景园林》2019,26(8):25-34
自 1963 年以来,新加坡开展实施了绿化计划,并经历了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亲生态城市”的演变。为了在新加坡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局制定了自然保护蓝图,重点介绍该规划实施的关键是利用技术创新。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是一种评价生物多样性成效的自我评估工具,已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城市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 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媛明 《城乡建设》2021,(15):50-52
城镇开发边界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十九大报告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近两年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在调整数据基础上,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整改划定的基础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充分论证水资源约束底线,结合双评估、双评价,结合上位规划分配的规模指标,确定城镇开发边界的空间形态,并通过划定弹性发展区来预留弹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的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具有相似的自然生态属性,在生态功能效益等方面联系紧密、相互影响,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研究对象。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绿色与蓝色空间各成体系,制约了蓝绿空间的生态效益发挥。在公园城市建设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蓝绿融合发展”成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课题。在厘清城市绿色空间、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概念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0-2021年三者中英文献的发文量变化、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迁移进行了定量分析、定性归纳与比较,梳理了蓝绿空间生态效益研究的发展脉络,并针对雨洪管理、降温效应、碳汇效益三个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城市蓝绿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绿色、蓝色空间相关的研究为其提供了一定基础。近年的研究已由单一城市绿色、蓝色空间逐步转向蓝绿空间整体生态效益。日后可围绕蓝绿空间生态效益协同机制、耦合评价体系构建、生态绩效评估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在蓝绿空间规划方法、定量化分析评价技术、蓝绿空间融合模式等方面结合实践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8.
伦敦规划(London Plan),或译作"伦敦计划",是由伦敦市长依法编制并公布的战略性空间规划。伦敦规划的前身为伦敦市长空间发展战略(Mayor of London Spatial Development Strategy,简称SDS),原本与环境战略、交通战略、住房战略、文化战略等同属于伦敦市长战略,但随着空间发展战略在城市发展中的统领作用逐渐增强,伦敦市长逐渐用"伦敦规划"一词取代了空间发展战略("London Plan"一词在英语中有更强的纲领意味)。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城市自然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但快速城镇化发展会对城市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冲击。针对作为首都城乡交界区域的第二绿化隔离地区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鸟类因其广布性、环境敏感性和易观测等特征,是研究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类群。从综合现状本底调查与保护价值分析入手,通过GIS平台与InVEST模型,综合理论层面模拟结果与鸟类实际观测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发现其拥有较好的生态本底,其中鸟类资源尤为丰富,但受到人为干扰较大,生境呈现孤岛化和破碎化的特征。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构建“分级、分区、连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体系,从“核心保护”“提质增绿”“网络连通”3个方面具体落实保护规划内容,旨在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对维护城市系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生态城市建设较多关注交通、能源、建筑等维度的绿色人工环境塑造,而较少涉及城市生物生境系统的营造和修复。本文从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视角,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城市建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征,归纳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城市建成环境要素,剖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机制,提出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需要从"提高生物基层质量"和"减缓人工环境干扰"两维度优化建成环境的路径,从生态用地、植被格局、开发强度、人类活动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关键优化指标,为通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