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Planning》2018,(5)
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对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定位和课程模式,其中校企协同育人成为专业转型发展的关注点和新工科建设的切入点。文章以哈尔滨华德学院汽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为基础,阐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汽车专业建设中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8)
开展校企、校事合作,构建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医药卫生行业管理类人才需要的重要途径。而建立校企事协同育人机制是保障校企事协同育人模式中各方育人主体协同育人的关键。积极探索管理类专业校企事协同育人机制,应建立校企事三方利益共享机制、校企事三方优势互补机制、校企事协同育人政策保障机制和校企事协同育人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为校企事协同育人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0)
校企协同是指学校、企业两个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创建相互交流的机制、平台,促使某一项目的完成。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重要课题。商贸类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比工程类专业面临更多的困难,校企协同育人的广度和深度都很不够。文章通过面向全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商贸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对策建议,为高职商贸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Z1):65-66
加快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探索农业硕士实践育人新模式,提高农业硕士培养质量,是新农科建设对于农业硕士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从"政用产学研"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硕士教育现状与不足,通过阐释"政用产学研"实践育人的主体内涵,提出通过课程设计科教协同、基地建设校企联合、"双师"协作学研贯通等方面实践育人路径,构建基于"政用产学研"五位一体的农业硕士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蔡济众 《安徽建筑》2024,(2):117-118+131
“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建筑类专业双创育人探究响应时代召唤,对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文章在分析“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双创育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层次、教育层次、全面育人层次这三个方面探索构建高职工科专业双创教育育人体系,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并提出了持续开展活动、培养双创能力,部门协同融合、推进科创育人,持续特色引航、开展学科竞赛,打通科研实践育人全过程,构建双创育人新思路,营造良好双创氛围,提升学生科创素养等“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专业双创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11-15
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以潍坊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潍坊市机电设备职业教育集团为例,为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从创建"双主体"合作机制、搭建合作育人平台、校企深度融合的探索等方面进行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在学校综合实力、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2)
本文将管理学中的协同理论应用于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规格,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探索从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建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共建共享特色教学资源、双导师制班级管理、校企联合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制定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随着工业4.0的到来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实施,当前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需要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产出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紧密衔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急需属地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校企协同的育人模式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针对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系列走出校园、走向校企多维度合作的探索实践,得到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一些方法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双碳”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已成为中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与之对应的智能建造人才需求迫切,培养适应建筑业未来发展需求、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新型智能建造人才已成为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挑战。地方院校是培养智能建造人才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中,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设置难、多专业组织协调难度大、人才引进培养难等问题。如何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克服以上困难,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办学特色,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胜任力为中心,以现代产业学院、虚拟教研室、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驱动的“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正是针对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痛点进行的有效探索。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一中心、三协同”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为例,阐述该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智能建造专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升级转型、人才培养及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0)
文章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为例进行校企双主体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机制研究,着力构建由校企双方组成的校企双主体育人工作领导与协调机制、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工作机制、师资队伍合理调配机制、教学条件完善优化机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机制,最终共建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以"新工科"理念推进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从管理模式转变、"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学科发展以及新时代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和改革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传统理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训平台建设,完善学科竞赛机制,利用互联网做好专业知识普及,全面深化专业改革,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作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从专业改造升级、贯穿BIM技术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分析新工科人才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面向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构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指标框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从学习结果界定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树立素养本位的专业教学理念、探索行动与反思的工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工科人才学业评价实施建议,体现了工程教学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建筑行业面临从粗放发展到精细提升的转型,吉林建筑大学在"朴实性与开放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多模块立体式"教学体系构建,通过多学科交叉平台和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构建创新训练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工科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职业性与学术性结合,通过细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改善实践途径,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式的框架,构建设计主干课程"一横多纵"教学体系。依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需求,强化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培养,将课程模块化组合,同时细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整合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面向“新工科”和建筑业发展需求,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共建智慧建筑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面向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工科通识平台、土木专业基础平台、新技术与交叉学科模块、工程与社会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和智慧建造方向模块”,形成适应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课程体系,并以智慧建筑学院为载体,通过“引企入教”和校企多主体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开展实践研究,在培养企业急需的适应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工科建设是应对经济发展、产业变革和全球竞争,推动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依托学校传统工科优势和特色资源,立足建环专业新工科发展方向,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多维交叉融合课程体系、组建多学科融合师资队伍、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推进科研创新和科技竞赛融入教学、开展高水平国际化合作办学等举措,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环专业特色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该模式实践成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以“两新一重”为指导,以适应新时代智慧交通发展要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鼓励交通运输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以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行业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知识迭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适应能力。针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特点,紧扣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为主要措施;以支撑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实践平台为坚实后盾,保障改革措施能够切实落地。“三支撑”与“三保障”互相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探索案例为依托,介绍了该案例在国际教育、学科交叉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效,指出了培养模式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慧交通基础...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5)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gaining momentum.With the arrival of the Internet er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ave a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The tourist industry, as a "sunrise industry",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nd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In many areas, tourism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pillar industry, a leading industry, and an industry receiving priority in developing.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ve markets,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tourism management.For this purpos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 demand in China's tourist industry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raws o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roposes and constructs a training mode for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tourism managemen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相似文献   

19.
为健全建筑安全管理体制,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管理水平,采用比较法对中、英两国建筑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投入与培训制度、安全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国内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具体涉及:缺乏完整的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缺乏清晰明了的监管机构组织,缺乏必要的安全培训与教育,缺乏对新型建筑理念的敏锐洞察力等。最后借鉴英国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和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和完善建筑业安全管理模式,为我国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张娜  郝吉 《住宅产业》2021,(2):89-91
本文论述了在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通过对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评估手段的变更,探索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动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培养出符合建筑业市场需求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