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他创立了包豪斯学校。当年做建筑系学生的时候,建筑历史课讲到格罗皮乌斯,"现代主义"和"包豪斯"这两个关键词如雷贯耳,至于格罗皮乌斯其人,我辈所知甚少。印象中,这个人从来不笑,为数不多的几幅照片里,他要么穿着军装,正襟危坐,要么一手托腮,凝神远望,好比罗丹的"思想者"蓦然抬起头来,锥子般的目光猛戳你一下,马上就要告诉你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李翔宁自述     
正我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同",即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都在同济获得。同济给我最大的教益是开放平等的学术心态和质疑权威的批判性思维。人们常说同济建筑有着包豪斯的传统,这源自同济和德国的渊源,也源自我们建筑系的主要创办人黄作燊先生是格罗庇乌斯的学生。事实上,黄先生就读的是格罗庇乌斯执教时的哈佛设计研究生院(GsD)。无论包豪斯也好,哈佛GSD也好,其共同的特征都是开放多元,敢开风气之先,突破传统的桎梏。这些或许也正是我对同济建筑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德绍包豪斯校舍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面旗帜,影响了现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教育的进程:文远楼亦被称为中国的"包豪斯"校舍,是同济大学建筑系长期的所在,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钥匙盒"。在包豪斯诞生100年之际,作者对这两座建筑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对比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建筑本体的异同,由此管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和现代建筑教育理念的源流。  相似文献   

4.
《建筑师》2010,(1):112-112
<正> 汪国瑜先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于2010年1月11日上午8时30分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汪国瑜先生1919年生于四川重庆。194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工学院建筑系,1947年受梁思成先生之邀,由沈阳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来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曾协助梁思成先生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初创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著名的第二代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他参与并完成了现行颁发的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5.
刘丛 《建筑师》2007,(5):91-95
建于1953年的原同济大学建筑系大楼——文远楼一直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也是惟一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建筑",然而,重新审视其建造背景及处理手法,不难发现其与格罗皮乌斯的设计及教学理念相去甚远。本文便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教学、设计者背景、现代主义在设计中的体现四方面对文远楼的"包豪斯风格"进行重新阅读,发现其定论有失偏颇而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邵韦平自述     
正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是我每次次填报履历必写的内容,同济建筑系的教育背景让我在职业实践中充满自信;同济的建筑教育不但培养了我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给了我一笔精神财富,时刻支持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1980年代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折期,也是一个充满着青春理和和激情的年代。社会的氛围同样也影响着当时的建筑被育除了一线的教师为我们传授建筑知识,还有一批堪称中国现代建筑开创者的老先生又同到讲台给我们上课、开讲座,包括当时的系主任冯纪中先生、中国园林艺术大家陈从周先生,以及谭垣先生、李德华先生,还有我的研究生导师戴复东先生,我们受批学生是在他们的教诲  相似文献   

7.
王海松自述     
正30年前(1986年),我有幸跨入了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大门。入学第一次师生见面,建筑系主任戴复东先生就带领我们引吭高歌,并告诉我们"建筑"与"音乐"是相通的。本科一年级,我有幸在莫天伟、陈患华先生手把手的指导下,接受了建筑学专业的入门训练,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本功;二、三、四年级,郑时龄先生、卢济威先生、项秉仁先生等大家先后给我上过设计课,让我获益匪浅,把我引进了建筑学的殿堂。1991-1998年,我投于卢济威先生门下,悉心研究地建筑设计,获得了不少参与实践的机会,并有幸作为卢先生的首位博士弟子毕业,顺利走上专业工作者的从业道路。  相似文献   

8.
忆臧尔忠先生的几件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教研室王其明与臧先生相识是在80年代初,在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时,先生由构造教研组调到建筑历史美术教研组,系主任找我谈话,意思是让我支持由臧先生任教研组长。我毫不犹疑地表示了拥护。臧先生在任组长期间。我...  相似文献   

9.
卢绳(1918-1977年),字星野,江苏南京人;193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由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热爱,1942年中大毕业后随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学社当时办公地点设在四川李庄),在学社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追随梁思成先生进行中国建筑的学习和研究,一直到学社的最后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卢绳先生应徐中先生邀请到天津大学土建系任副教授;并与徐中先生等老一辈共同创建天津大学建筑系,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第一位中国建筑研究者;梁思成先生对其拒绝留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而深感遗憾。一、卢绳的成…  相似文献   

10.
童鹤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是我的老师的老师j因此,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十分敬仰他。毕业后我在华侨大学从事建筑教育工作,没想到因此而有幸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一段时间。童先生走出天津大学校门,到过许多大学去创办建筑学专业、建筑系,华侨大学建筑系就是其中创办得最成功的一个。八十年代初,华侨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建筑学教研室已经拥有十几位教师,具备了创办建筑学专业的最基本条件,参照浙江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创办专业的前例。但是,童先生高瞻远瞩,其胆识和魄力体现在:首先,在1983年创办建筑学专业的同时就创办了建筑…  相似文献   

11.
甘宁  邱建 《四川建筑》2006,26(3):15-17
通过对德绍包豪斯与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的空间比较,分析了建筑教育理念对于建筑系馆设计的主导作用,揭示了格罗皮乌斯与密斯建筑教育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费麟 《建筑创作》2006,88(10):164-166
1953年我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后,面临了考大学选志愿的时刻。我想学建筑.是留在上海还是去北京一时难以定夺。这时.听说梁思成先生正在清华主持建筑系,我很快就下了决心,还是去北京拜梁先生为老师吧。妈妈有点舍不得我离开身边.但还是鼓励我考清华建筑系。就这样我走进了清华校门。  相似文献   

13.
邵龙     
正1981年,我入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建筑人生。那个时代深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老师们强调"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平面布局,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在大学4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国内外杂志,学习国外的先进表现手法,和同学们分享学习成果,至今仍记忆犹新。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师从黄居祯先生和张伶伶先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严谨的治  相似文献   

14.
百年包豪斯今天留下了三支同名的机构——魏玛的包豪斯大学,德绍的包豪斯基金会以及柏林的包豪斯档案馆。包豪斯基金会主导的德绍包豪斯百年活动分为六大部分:其一为包豪斯庆典,包含"教育——基础""建筑——激进"以及"舞台——整体"三方面,庆典与旧时包豪斯教学体系相呼应,致敬意味浓厚;其二为包豪斯历史建筑,以再叙、当代和更新为题呈现代表性历史建筑:其三为包豪斯博物馆,博物馆竞赛过程以及获胜方案建筑形式都反映了包豪斯的新精神;其余三部分为现代主义三年展、研究以及合作。包豪斯百年纪念活动以多样的形态呈现,其过程也反映了当下的包豪斯精神。包豪斯百年纪念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丰碑的纪念,而是对如何延续包豪斯精神的再探索与新思考。包豪斯与同济建筑的源流,也彰显其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一、发轫我与肖诚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在天津大学建筑系任教,同时负责系里的教学管理工作。肖诚在建筑系读本科,毕业后又跟随聂兰生先生读研究生。那时,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一年招生近百人,肖诚在那几届当中是属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肖诚在学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参加全国高等  相似文献   

16.
陈邦贤     
<正>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我有幸从甘肃一个铜矿小城,考入了哈建工建筑系,从此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记忆最深刻的是母校的主楼,一幢折中主义风格的唯美建筑。主立面半圆形科林斯壁柱、入口门廊高耸的多立克柱,令我震撼不已,至今记忆犹新。入学教育课由哈雄文先生主讲。先生的课让我开始了解何谓大学生与大学学习,也认识了什么是建筑,由此也将我们带入了人生职业通道的大门。求学期间,有幸得到了梅季魁、邓林翰、侯幼  相似文献   

17.
<正>2007年10月,首届"坤和杯"浙江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正式结束。作为一项对浙江建筑业界和建设教育界打造和谐社会为出发点的建筑师健康成长策略,首届"坤和杯"浙江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由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浙江大学建筑系会同坤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浙江省全部17所建筑类高校参加,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担任本次竞赛的评委会主席。浙江大学建筑系系主任王竹教授  相似文献   

18.
正"我对于怎样创造一个空间去支撑人类日常活动中的故事特别感兴趣"UED:你在东海大学和伯克利大学接受建筑教育的经历对你有哪些影响,是怎样来帮助你开启建筑职业生涯的?姚仁喜:我很感激我整个成长的环境给了我很大的自在、自由。从小,父母亲就不会控制我们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我小时候多病,所以小学时期很少去上学,自己在家里看漫画书、故事书,反而学到更多,我也因此幸运地躲过了当时非常严苛的小学教育。中学开始,学校的环境就比较宽松。大学在东海,汉宝德先生是我们的建筑系主任,他非常鼓励自由创作、独立思考。他所提倡的这种环境,培养了艺术创作者很需要的信心。后来到了伯克利,当然就是自由的巅峰了。然而,在伯克利的学习,很重要的是让我理解到,在建筑专业背后的一大堆道理。我们当学生时,都会去  相似文献   

19.
周恺自述     
<正>我的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在天津大学度过的。1981年因为喜欢绘画我报考了天大建筑系,4年的本科教育,给了我很好的基本功训练,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同学们活跃的氛围给我留下了很美好的印记,也为我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85年,我被保送留校读了研究生,师从彭一刚先生。记得当时彭一刚先生和聂兰生先生一起办了个研究室,后来搞现代建筑理论的邹德侬先生也加入进来,学研气氛非常浓厚,建筑实践和学术研讨都进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当我来到苏州担任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建筑系担任主任时,我被告知西浦的南校区在建设一座新的"设计楼",供建筑系和工业设计系共同使用。我意识到这座新的建筑将成为批判性反思空间与建筑教育关系的好机会。虽然在那个时刻,我无法想象到决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这座新的设计楼于2016年8月启用,总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