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深化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突出普遍价值(OUV)认知,依托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编制实践,结合工业遗产、世界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和文化景观研究方法,从《世界遗产名录》的分析框架、遗产构成和适用标准3个方面重新审视和提炼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内容构架,提出由生产设施类遗迹、社会生活类遗迹、衍生关联类遗迹3类遗迹组成的遗产构成框架及新的遗产申报策略。研究认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工业“景观”,能够补充《世界遗产名录》亚太地区工业遗产的类型,且在宏大时空视野下,技术发展与社会情境相互交织,形成一系列极富特点的遗产的聚合,呈现出人与自然资源、社会治理、国家运作相融合的区域特征,是世界遗产实践领域具有较高申报潜力的新类型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混乱的价值认识是保护观念不能得到统一的根本原因。以历史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多维度探讨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提出以目前西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总体认识为核心,以代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对遗产价值内涵的发展”为两极,形成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完整格局。  相似文献   

3.
历史城镇类遗产,即"历史城镇与城镇中心",是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附件3中明确定义的一种特定遗产类型,也是世界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世界遗产全球战略背景下历史城镇类世界遗产发展的全球走势及近30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申报的整体走势,来探讨中国历史城镇类遗产,尤其是海滨及海岛地区历史城镇类遗产的申遗动向和发展机遇。分析表明,全球历史城镇类世界遗产在地域和文化上的分布不平衡状况近年来虽有明显改善,但其根本性改变仍需时日;能直接反映海洋开发与人地关系的海滨及海岛历史城镇类遗产的代表性在亚太区域和国内环境下均有待提升,或可为中国的历史城镇类遗产乃至整个文化/混合遗产的申报提供潜在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吕舟 《风景园林》2022,29(4):20-25
针对世界遗产中城镇类遗产的保护问题所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提供了具有整体性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考虑到对城镇遗产的物质形态特征的保护,也考虑到城镇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源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遗产的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城镇遗产的新类型,形成自身的价值特征和形...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已达43处,位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也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监督越来越严、合作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形势以及保护管理压力越来越大的国内环境,“遗产大国”的战略思考,应该更加理性地关注世界遗产的晶质,挖掘世界遗产的自然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强化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责任,夯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法律基础,才有可能实现“遗产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世界遗产的发展有4个特点,即世界遗产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遗产类型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世界遗产项目的后备资源充裕。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着认识错位、规划失位、管理乱位、制度缺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科学编制规划、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监管能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等相应的管理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文化遗产概念,对1977年至今以来不同版本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修订过程进行研究,分4个历史时期梳理了突出的普遍价值概念、评价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条件、特殊类型遗产列入导则的主要变化,分析了标准修订的进步与局限,归纳了导致标准修...  相似文献   

9.
赵子旭  顾军  陈曦 《室内设计》2013,28(6):113-118
北京是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优秀历史建筑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优秀的历史建筑对于保存城市历史文脉、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营造城市的独特意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东城区现存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实地走访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东城区辖区内现存有价值历史建筑的整体数量、分布情况、保存现状、文化价值、周边环境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总体评价其生存状态,从中挖掘出这些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晨 《当代建筑》2021,(11):113-115
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留给今天并传承至未来的宝贵财富,含有不可替代性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是人类共同拥有的生活与精神源泉.但是因遗产类型的多样性而使其价值评价标准始终处于争论之中,影响了遗产的认定与保护管理.本研究通过分析世界遗产的类型、价值评价的概念,提出了不同阶段价值评价标准演变发展形成的三类特征,以此试图为后续遗产价值评价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为遗产价值评价共识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吴扬 《建筑创作》2011,(11):245-247
德国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遗产保护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本文以世界遗产地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为主要实例,深入分析遗产地的特点、申遗理由、价值内涵,揭示作为现代主义运动主要发源地的德国对这项重要的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中体现的新理念、新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注重保护20世纪遗产将使遗产保护观更趋完整,它们是历史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年轻的”遗产将为城市和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文化坐标,使之不会在全球化爆发式的大发展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12.
刘志宏 《新建筑》2023,(2):116-119
通过探讨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及提名《预备名单》的中国古村落项目对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OUV)评估标准的适用情况,分析了提名《预备名单》的西南少数民族古村落文化遗产涉及的多项标准,体现出该地区古村落不同于其他地区项目的独特性,以及该评估标准的多元化特点;基于西南少数民族古村落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特征分析,提出世界遗产OUV评估标准体系下西南少数民族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及价值评估标准总体框架;旨在为我国古村落登录世界遗产的体系化研究和实际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是中国衣耕文化的载体,在村落选址布局和民居建筑方面蕴涵着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当地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与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见证。我国的古村落具有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种类齐、特色鲜明、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保护价值高等特点,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社会对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关部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保护的力度。但由于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国内一些地区出现因为保护方法和措施不当而造成的对历史建筑“保护性的破坏”。认知是保护的前提,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分别从文化遗产本体和人类文化活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再将两个观察的视角叠合,把历史建筑和其作用对象进行关联思考,力图剖析其文化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体验者个体或群体上生成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近年来,“申遗热”持续升温。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土司遗址、鼓浪屿、良渚古城遗址、泉州……多项文化遗产接连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保护空间尺度上,国际社会从重视文化遗产“点”“面”保护向重视“大型文化遗产”和“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请问相比其他类型,线性文化遗产申遗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如京杭大运河、长城等。汤羽扬:查阅有关“线性文化遗产”的论述,可以看到单霁翔先生较早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文章中有对其概念的解读: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  相似文献   

16.
孙燕 《南方建筑》2011,(5):20-24
至2011年,中国已有41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范围更涉及到中国40多处城镇或地区。而文化遗产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作用。为更好地把握近期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两项课题。本文将概要性地展示两项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能对未来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景峰 《中国园林》2008,24(5):54-59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涵盖的范围由传统的文物、建筑群和考古遗址不断扩展。文化景观的概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试图从增强世界遗产的均衡性、代表性与可信性的角度对亚太地区国家在“全球战略”框架下所确定的几类主要优先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作简要分析,目的在于唤起对本地区代表性不足类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景观类及工业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积极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从人水关系角度审视青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特点与生态智慧,对于推进青海地区生态保护和传统水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总结青海地区“水文化遗产”的基本类型和总体特点;试图通过当地居民与自然水循环系统的长期互动模式提炼地域“水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指出藏族传统牧居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于青海水域文化景观的意义与价值;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安全问题突出的当代背景下,研究和践行新型生态智慧体系,是成功保护青海“水文化遗产”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将目前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地理信息空间落图,发现地域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再结合各批次增长结果分析,某些区域数量增长幅度高度集中,而某些区域长期未有增加,呈现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现象,遵循“马太效应”。通过辽宁省与江苏省进一步论证并非是弱省没有优秀村镇,而是现行评价策略存在不足;结合各省份2021年GDP与名镇名村数量对比,发现经济因素对名镇名村申报评选起到关键作用。马太效应在市场竞争语境下是正常的经济现象,而名镇名村评选也是一种竞争,如果顺其发展,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基于人类文化遗产共同体的角度,各个类型的历史村镇应均衡保护发展。该文提出可参考高考制度或世界遗产评选规则来调整现行名镇名村评选策略,使之更为公平合理。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界定和评价标准,分析其中的主要差异并浅析其背后的原因,指出由于国内缺乏申遗标准下的历史类城镇的研究,影响了我国“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以此为背景,提出可借鉴申遗评价操作过程以完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制度,使其更具严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应避免绝对化地套用西方评价标准,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研究和保护的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