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系统认识“水文化遗产”的价值,是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以《世界遗产名录》为例,选取其中的“水文化遗产”,梳理其数量和类型分布,考察影响其发展规模和类型的重要因素,并对其价值特点与认知发展过程进行总结。结果表明,“水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非洲、拉美–加勒比、阿拉伯国家、亚太、欧洲–北美等地区,不同地区“水文化遗产”的数量和类型分布差异明显。世界遗产保护发展历史和区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特性是影响“水文化遗产”数量和类型分布的主要因素。“水文化遗产”的价值因类型而不同:文物(建筑物)、建筑(群)、遗址类“水文化遗产”以历史价值为主,文化景观类“水文化遗产”更偏重文化、生态、社会、风景、精神等当代价值。旨在为不同地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适应性是生态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京西山地古村落水适应性生态智慧,分析其村落选址、路网排水系统、调蓄池塘、复合农业生产模式等经验做法,以及朴素的水环境管理理念,并提出学习古村落水适应性生态智慧,不仅对目前的古村落走出发展困境、寻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立“与自然相协调”、“多目标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水文化视角出发,筛选出嘉兴历代地方志及代表性诗画中的62组完整八景序列,采用“三位一体”的方法,以“自然-社会-文化”系统解读得出:嘉兴八景聚合了“物态-行为-精神”3个层次的地域性水文化,以水适应性景观展现出水乡人居环境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融合共生形成了“人境合一”的内生机制;其地域性营建特征为“以物为基,因水而生”“以行互联,因水而兴”“以文传情,因水而美”,推动了水域景观风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提出江南水乡的完整保护可从内生机制出发,兼顾水生态、水实践和水人文的良性循环,以此营建具有典型地域性和生态性特征的可持续水乡景观。  相似文献   

5.
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位于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紧邻司马台长城。保护和传承长城文化、传统民居文化等多元文化遗产是古北水镇规划设计的出发点,但如何在延续传统风貌特色的基础上,满足文化遗产展示和旅游发展等建设目的,是本文研究与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古北水镇不同功能性的院落空间进行解析,将适用于展示、接待的院落空间组织方式与传统合院空间组织方式进行比较,讨论院落空间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重新组织方式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流域作为跨区域、跨文化、跨古今的 大型线性地理空间单元,是文化遗产天然的地 域性空间载体。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区域化、 整体性的国际学术语境和大运河、黄河、长江国 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践背景下,梳理流域文化 遗产保护的研究脉络并分析其发展方向,能够 为流域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 保障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 2003年遗产运河、遗产线路纳入《实施<世界遗 产公约>操作指南》附录至今(2003—2022年) 的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期刊论文进行综述与 分析发现:第一,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 为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保护发展、可持续发 展;其次为文化旅游、文化生态;后续将有望以 文化旅游、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以及可持续发 展等主题作为延续。第二,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研 究的主要国别为中国;学科以文化、环境科学与 生态学为主,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内容聚焦在文化遗产特征、现状以及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方法主要为GIS空间分析法。第三,在 未来的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可以围绕“数据库构建—特征梳理—现状分析—策略提出”的 逻辑展开,从微观、中观、宏观不同的视角形成文化遗产单体保护、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系统保 护、流域层面文化遗产区域协同保护的保护模式,以及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利用模式;具体的方向可进一步注重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区域化、整体性保护重点内容、引 入文化与生态综合考虑的视角以及国内外研究对比深入挖掘等三个方面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9)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过渡的关键时期,转变水利发展观念,提升水利文化内涵,是时代赋予现代水利的重要使命。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形成了独特的淮河水文化特点。本文通过阐述淮河水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分析了淮河水文化的功能价值,探讨了淮河水文化建设规划实践问题,指出淮河水文化具有整合功能、规范功能和传承功能。旨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淮河水文化遗产,发展繁荣现代先进水文化,既保护和挖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创造与时俱进的现代水文化,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护水意识,淮河水文化的发展对于促进淮河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生态安全导向下青海小流域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建构的战略要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以及众多内陆河流、湖泊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其重要性影响到我国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由于地域性和欠发达等因素,青海传统村落以及引申的乡村聚落,多沿三江流域的小流域河谷地带分布,其中不乏保存相对完整且连片存在的现象。随着生态保护和人居建设的双重需求,当前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亟须整体保护。通过初步探讨青海小流域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模式建构、方法整合、范围划定、具体措施以及支撑体系的策略设想,试图填补小流域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在青藏高原青海地区的匮乏。  相似文献   

9.
先人在长期的水灾害斗争及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改造城乡水系统,积累了许多具有生态价值的生存经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基于区域与城镇尺度,从区域水文条件、防洪需求和水资源约束三个方面,以台儿庄古城为例,对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进行归纳和分析。传统聚落水适应性营建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与生存的艺术,将对当代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产生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地存在于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载体。通过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实践。研究归纳了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策略,并结合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通过文化生态资源与文化生态分析,指出村俗文化是高淳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民间传承是高淳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文化价值和特色价值两大属性对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划定"三个核心区、两条文化线路、四个文化节点"的保护格局;将保护方式分为抢救性保护、群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四类开展分类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黄土高原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选取13个典型样本进行田野调查,并结合方志等历史资料,以村落典型三生空间特征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归纳法与空间分析法等,总结黄土高原(陕西)传统聚落的6种典型三生空间模式,分别是沿塬望河式、背山面河式、卧塬望山式、沉坑藏林式、临水拥塬式及靠山面水式。进一步总结人地互动过程中前人遵循的“藏隐”“巧借”“活用”3条内在规律,并从防灾避险、便宜生活、利于生产、俯仰风景及人地关系的角度提出了5条传统村落选址营建的内在法则与智慧。对继承与发展传统乡村文化遗产、探索与挖掘黄土高原地域风景营建传统和生态人居智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突出短板。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理水生态实践经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水生态危机。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结合黔东南都柳江流域30多个侗寨的跟踪调查,首先,从生产主义时期生态循环传统断裂、功能主义下流域自调节能力下降、经济理性下水“生态-社会”系统失衡的新“生产-交往-个体”实践中剖析了侗寨面临的理水生态危机;其次,通过“实践-历史-资本”理论关系解析了侗寨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标准化现代工程实践对地方性知识的忽视、生态文化价值认知不足下的功能空间异化、农业生命逻辑缺失下的现代生态制度失范;最后,从融入地方性知识的现代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顺应流域多尺度生态规律的功能空间活化、加强村民主体意识的水“生态-社会”系统共治3个方向提出新时期侗寨水环境治理的建议,以期更好地适应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合掌造民居是日本白川乡的一种传统乡土建筑,在城镇化中得到了完好延续。它通过因地制宜的技术,营造出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建成环境,体现了传统聚落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文化。以白川乡合掌造聚落为例,从“结文化”的合作造屋智慧、合掌造的木架建构智慧、融于环境的消防保护智慧进行解析,提出生态智慧活化传承的策略,旨在启示我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水文化遗产"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比较了世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世界水管理系统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水文化遗产"概念理解的异同。筛选并分析1978—2019年《世界遗产名录》(以下简称《名录》)中与水相关的文化遗产(含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项目,将其保护历程归纳为"水利文物保护""水利景观保护""水管理遗产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4个阶段。基于《名录》中"水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对其进行分类。最后提出"水文化遗产"的价值识别和评估应构建更加科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混乱的价值认识是保护观念不能得到统一的根本原因。以历史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多维度探讨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提出以目前西方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真实性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总体认识为核心,以代表我国文化多样性的“中国传统和现实社会对遗产价值内涵的发展”为两极,形成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完整格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利举措,也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创新途径,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并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标志性民居建筑,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传统民居的典范。福建土楼建筑美观,结构合理,工艺高超,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智慧。如今福建土楼已经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福建土楼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其保护模式,结合福建土楼的申遗保护历程,总结并提出了土楼后续保护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客家村落园林理水,体现了古典园林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理水特点,同时又融入客家族群独特的文化和地域特色。本文以江西栗园围为研究对象,从村围周边的山峦、水系的整体关系中,归纳出源水、蓄水、排水、渗水、净水、用水的客家村落园林理水系统;从多个角度发掘栗园围的理水生态智慧,提炼出美化、防御、生产、运输、消防、雨洪管理、调节小气候等复合性功能;通过水环境表征与特定的自然条件与经济文化间的关系,总结出客家村落园林理水整体营构、多维实用、传承文化的生态智慧启示。  相似文献   

19.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能够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内的平衡发展,促进保护区内的经济社会科学化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文章尝试以姜堰清明习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例,探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性规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实地考察,结合相关史料古籍,对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手法、理水艺术进行研究,探讨苏州古典园林中理水文化的意境含蕴,从而研究苏州古典园林理水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以期其能与现代科学生态观相结合,促进当代生态智慧观的发展,以指导现代生态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