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悦 《绿色环保建材》2020,(1):55-55,57
水环境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增加我国水环境治理工作力度,保持水环境生态健康,已然成了环境保护工作者最为核心的工作内容。当前,生物监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水环境污染检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本文将以阐述生物监测的原理为开端,分析生物监测在水环境污染检测中的运用,并给出提升生物监测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饮用水水质污染事件频发,水质监测预警技术成为保障饮用水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常规在线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劣势,重点介绍了鱼类、水蚤、发光菌、藻类等生物综合毒性监测技术和多维矢量水质综合预警技术,并对饮用水水质监测预警技术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丁瑞  王华 《建筑技术开发》2020,47(2):120-121
在各类桥梁工程中,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极为普遍,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桥梁工程监测数据,从而有效应对桥梁工程的各种安全隐患。因此,分析了桥梁监测中各种变形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有效发挥变形监测技术在桥梁质量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结构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公路边坡稳定性容易受到破坏。本文分析了新一代公路边坡监测技术,总结了GPS/BD位移监测技术、基于无线传感器的边坡监测技术、雷达遥感边坡监测技术的应用原理、优点缺点、监测参数、终端设备和系统组成。由于各种监测手段都有环境条件局限性,为提高公路边坡监测全天候环境下的精确性、有效性,文章最后综合多种监测技术手段,搭建了公路边坡多源监测预警系统,以实现对公路边坡全方位、多源化监测。  相似文献   

5.
山区公路高边坡的稳定是公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而有效监测是保证高边坡稳定的重要技术手段。依托实际工程详细介绍微震监测技术基本原理、微震监测系统以及现场监测方案等内容,运用微震监测系统对边坡开挖过程中的微震活动性进行实时监测,研究微震事件随着边坡开挖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实现对边坡开挖过程的有效监控。并对土质边坡和土石过渡部位增加传统测斜监测技术,与微震监测数据相互补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微震监测技术可以对山区公路高边坡失稳进行有效预测和监控,为山区公路高边坡后期安全开挖和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坑监测是保障基坑施工安全的必要有效的技术环节,以某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基坑工程概况和监测技术要求,给出了基坑监测技术方案,对智能全站仪使用极坐标法进行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和电子水准仪使用水准测量进行基坑竖向位移监测的精度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基坑监测的实施情况,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简单分析,从而对该方法运用于基坑监测进行总结评价。  相似文献   

7.
隧道健康诊断BOTDR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监测技术是一项新型的光电监测技术,它利用布里渊散射光的光谱技术和光时域测量技术,可对沿光纤的轴向应变进行分布式监测,并具有分布式、长距离、精度高和耐久性长等特点。首先介绍了该监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并以南京市鼓楼隧道健康诊断为例,介绍了该技术应用于该隧道变形监测以及监测的方案,讨论了隧道内环境因素如温差和振动等对监测结果的影响,验证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最后对隧道的变形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鼓楼隧道的健康诊断。研究成果表明:该技术应用在隧道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中是十分可行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针对降雨边坡模型试验中监测技术相对滞后这一问题,基于边坡降雨模型试验,分析了目前边坡降雨模型试验中监测技术的监测原理、监测方法及监测技术,探讨了目前室内边坡降雨模型试验中监测设备的优点及其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室内边坡降雨模型试验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对室内边坡降雨模型试验监测技术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礼让隧道为例,介绍了微震监测的原理,从设备造型、监测方案、微震监测信号滤波与消噪等方面,阐述了微震监测技术在隧道开挖中的应用,监测结果表明,微震监测技术可实现对隧道开挖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0.
王学林 《石材》2024,(4):147-149
高层建筑变形监测,不仅是对高层建筑实施监测的必要措施,也是确保高层建筑质量和安全的根本保证。本文围绕高层建筑变形监测进行研究,分析了变形监测方案设计要点,系统性阐述在仪器设备选型、监测技术要求、监测网布设三方面的设计方法,并探讨了变形监测技术措施在高层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期间的具体应用。旨在科学制定变形监测方案,充分发挥变形监测技术功能效用,通过监测结果掌握现场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进一步深入,隧道近接既有结构施工将不可避免的频繁出现,如何保证近接施工安全顺利完成也逐渐成为制约工程施工的重点或难点。本文以某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大型桥区施工为背景,详细论述了该工程近接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常规监测与实时监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监测技术措施,监测结果表明,该安全监测技术措施的应用对保证近接施工安全顺利进行起到了合理、有效的作用。这将为今后类似工程中开展安全监测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我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测现状并分析了目前水土保持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水土保持常规监测技术方法与新技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加强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罗纪彬 《山西建筑》2009,35(11):292-293
讨论了桥梁健康监测的作用与意义,介绍了大型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起源及发展过程,阐述了桥梁健康监测术的原理、分类及功能,描述了国内外桥梁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现状,从而明确了未来桥梁健康监测技术一步发展的需求及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工程建设的开展以及城市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在工程地质中进行长期有效的结构稳定性监测显得十分重要。光纤传感作为一种新型监测技术,具有高精度、远程实时、长距离、耐久性长及抗电磁干扰等优点,能够弥补传统监测技术工程监测中的不足,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相关研究工作,概括出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在隧道结构健康监测、地面变形监测、基坑监测和边坡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得出几点结论和思考:(1)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符合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战略;(2)光纤监测应该要与多学科进行有机、深度地结合;(3)分布式(准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工程地质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5.
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和工程专业,是关系到社会公关安全的一项系统工程,对安全监测系统也不断提出新任务、新课题和新要求,同时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监测技术的自动化发展。文章从监测技术方面介绍了各种监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阐述了当前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指出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下,安全监测技术应向一体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展望了监测技术的若干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刀具状态智能监测技术是实现智能制造和提高零件制造精度及加工效率的关键.通过对刀具状态监测技术系统的理论分析与研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识别率误差分析以及刀具状态监测中信号的特征提取揭示人工智能刀具状态监测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机器视觉刀具状态监测方法,研究了刀具状态监测中图像监测的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刀具状态图像监测技术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刀具状态视觉监测是未来工厂设备刀具监测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深基坑监测是深基坑建设工程实施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在深基坑的施工中采用基坑监测技术可以提高基坑围护结构的质量,确保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文章通过分析基坑监测技术的监测原则,深入的探讨了深基坑监测技术的主要内容以及基坑监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自动化技术在变形监测中应用广泛,本文着重阐述了三种代表性较强的自动化监测技术:全站仪自动化监测技术、三维激光扫描自动化监测技术、GPS自动化监测技术,介绍了这三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柴爱红 《山西建筑》2014,(22):209-210
分析了索力长效监测的必要性,针对传统索力监测技术的局限性,提出了磁通量传感器监测技术,并依据其监测原理与特性,阐述了其在桥梁索力监测中的应用技术,以促进磁通量传感器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隧道信息化施工是保障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思想,其中监测信息采集和监测信息管理是信息化施工的主要内容,也是隧道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隧道施工智能监测技术已成为目前隧道信息化施工发展的大趋势。基于以上背景,在系统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隧道监测技术和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两方面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隧道监测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监测技术单一、监测系统集成化、自动化程度低、系统缺乏整体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研发一种“隧道健康监测与智能信息管理评估系统(简称THMIIMES)”的构想,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情况,展望未来隧道智能监测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希望本文所提观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今后本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