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云居寺,初名"智泉寺",坐落在北京西南郊70多公里处的房山区白带山下,寺院座西向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特点是"因经而寺,寺以经贵",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一大宝库。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和六进殿宇,寺院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是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云居寺虽香火旺盛,但自1988年  相似文献   

2.
(一)云居寺云居寺又称西域寺,在周口店西南的涿鹿山中。隋唐时,这里是幽燕佛教胜地,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如今却已是废墟一片。解放后,国务院将云居寺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造型独特的辽塔一舍利塔,是云居寺仅存的古建筑(见附图一)。这座砖塔平面呈八角形,上下分为两段。四周回檐都有斗栱和佛龛  相似文献   

3.
云居寺初名智泉寺,以寺前有泉徐徐流过而得名。曾悬挂康熙皇帝御笔“西域云居禅林”匾额。因寺内藏有一万四千多块石刻经板,故又称石经寺,为京师著名佛教圣地,有小西天之名。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沈阳市内最有代表性的"四塔四寺"为例,对沈阳藏传寺院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佛寺空间布局、主要建筑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四塔四寺"与沈阳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及其他地区的藏传佛寺进行比较,寻找沈阳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与内外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沈阳 《古建园林技术》1987,(15):27-34转35
房山县云居寺是北京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刹。通过对寺院沿革与现状调查,以及毗卢殿遗址情况现场勘察,并经过现状分析与复原设想,最终确定了毗卢殿复原设计方案及各部分构造尺寸。  相似文献   

6.
石窟寺起源于印度,经中亚、西域传入中国。在东传的过程中,其功能和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印度的石窟寺一般包括寺院的所有部分,洞窟类型主要有礼拜窟(支提窟)和僧房窟(毗诃罗窟)两种。中国的石窟寺则往往只包括寺院的主要部分,一般都还有大量的地面辅助建筑来构成整个寺院,因此中国的石窟寺一般较小,而洞窟类型却比较多。  相似文献   

7.
张婧  任云英 《华中建筑》2020,38(9):125-128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地处多元民族汇聚之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民族迁移等古代交通要道途经之地。寺院营建历时三百余年,见证并承载了青海境内的异质文化交流,形成了具有特殊形制特征的寺院建筑。现有塔尔寺寺院建筑历史研究普遍主要关注藏、汉两种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寺院建筑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多元文化对寺院建筑之影响。该文以建筑文化为切入点,运用文化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理论及方法,从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构造、装饰技艺四个方面,分析塔尔寺建筑的文化源脉,以及塔尔寺寺院建筑的文化源脉具有多源复合的特征。从文化本源角度,揭示了塔尔寺寺院建筑历史表象之下所蕴含的对多元异质文化的强大包容力。  相似文献   

8.
以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河湟地区内藏族村落与寺院为研究对象,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念,通过"认知-量化-归纳"的方法对村与寺共生发展历程及表现特征进行剖析,揭示其宗教文化与空间载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取村与寺的共生原型,以"精神空间"与"生活空间"为基本要素,形成以庄廓院至河湟地区主属寺的、从小至大的村与寺5级共生模式语言,为后期河湟地区藏族村落与寺院发展模式研究与优化提供基础性借鉴。  相似文献   

9.
陈蔚  张曦 《室内设计》2014,(6):64-69
藏传佛教建筑以寺院著称,寺院多 维地反映着藏族的文化和历史。各个藏区的 藏传佛教寺院都有其固有的特色,四川康巴 藏区寺院建筑在其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单 体造型、建造技术以及色彩装饰等方面就 有独到之处。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汉地传统建筑风格。文章 从惠远寺着手探讨如何将汉传佛教寺院建 造风格与技术应用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 以期对研究整个康巴藏区建筑物质形态提 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杨澍 《建筑与文化》2016,(11):185-188
《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以下简称《祇洹寺图经》)是唐代高僧道宣(596-667)晚年的重要作品。图经中通过文字及图示(附在道宣同年作品《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对佛教圣地祇洹寺的描绘被视为唐代早期理想寺院模式的蓝本,对隋、唐汉地佛教寺院研究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祇洹寺图经》的阅读,对其中构建的寺院格局进行了初步复原,同时探讨了图经中别院形式类型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11.
曹伟宁 《新建筑》2011,(5):32-34
汉口古德寺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近代寺院,也是中国建筑历史长廊中的一幅色彩独特的画卷。从晚清时的“古德茅蓬”到民国时期武汉市规模最大的寺院,古德寺的兴盛与辛亥首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灵泉寺 ,座落于山西省柳林县西北百余里孟门镇南山之腹 ,故又称南山寺。登其寺院 ,东眺山隅 ,西瞰黄河 ,寺周环境非常优雅。寺之西侧为唐代至清代比丘塔林遗址 ,为弘扬民族文化 ,开发旅游事业 ,县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非常重视灵泉寺的保护及开发工作 ,并争得了省级领导的支持 ,预以批准立项复建。于 1999年 4月设计完毕 ,同年 9月付诸实施。  一、寺之沿革及寺院布局考寺内现存之碑 ,对该寺建造及规模记载较详细的碑有两通。其一 ,为乾隆甲寅年 ( 1794年 )离石庞若士所撰《乾隆甲寅南山灵泉寺重修起造募缘序》碑 ,碑中载有 :“癸已秋 ,余偕…  相似文献   

13.
正嘎朵觉悟神山嘎朵觉悟是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阿尼玛卿齐名的"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藏语又称"觉悟夏尕",意为"白圣客"。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它为主要圣山来供奉祭祀,每年从藏区各地到此转山朝拜的教徒络绎不绝。邦夏寺元代八思巴所建的萨迦派寺院,位于尕朵乡南约23公里处,为原当地蒙古族群众所信奉的萨迦派寺院。供奉的释迦摩尼额甲舍利子是邦夏寺的镇寺之宝。  相似文献   

14.
陈未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3):104-108
本文以西藏、蒙古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转经廊道为例,探讨了 15 至 17 世纪内外蒙古、安多以及西藏地区格鲁派寺院措钦大殿的布局特点。通过解析转经廊设立和后期废除的过程,讨论了格鲁派初入蒙古时其寺院的建筑特点。论述了早期蒙古格鲁派寺院的模仿蓝本不是西藏而是安多河湟地区的非格鲁派寺院,并分析了格鲁派寺院建寺之初背后的宗教以及政治原因。借助建筑形式变化的推演,分析了建筑形式和政治考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陈未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5):106-110
本文从西黄寺、善因寺、庆宁寺三座寺院的回廊式方楼入手,探讨了清代藏传佛教寺院中回廊式方楼的空间及形式特征,指出回廊式方楼的来源可能不是出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布达拉宫白宫,而是来源于以大昭寺为代表的毘诃罗寺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回廊式都纲在清王朝藏传佛教建筑中的影响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声景观是构成藏传佛教寺院宗教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辽宁地区藏传佛寺声景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藏传典型佛寺瑞应寺、实胜寺与惠宁寺的声环境进行实地测量;然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寺院的声环境和声音进行评价;最后,使用Odeon声学模拟软件,分析辽宁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空间要素与声场特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1前言
  藏传佛教寺院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摒弃了印度几何式的寺院构图思维,在传统营建思想的影响下,藏传佛教寺院逐渐形成了依托自然山水要素的自由式空间格局,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寺院空间形态在拉卜楞地区自然山水要素的限定下生成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寺院空间秩序,而拉卜楞寺山水空间格局成为寺院重要的文脉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西黄寺、善因寺、庆宁寺三座寺院的回廊式方楼入手,探讨了清代藏传佛教寺院中回廊式方楼的空间及形式特征,指出回廊式方楼的来源可能不是出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布达拉宫白宫,而是来源于以大昭寺为代表的毘诃罗寺院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回廊式都纲在清王朝藏传佛教建筑中的影响以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阳 《山西建筑》2022,(7):15-19
定襄洪福寺是晋北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寺庙,拥有较为独特的堡式寺院格局,文物价值颇高.主要以洪福寺现存文物和建筑格局为基础,通过考证寺内碑刻、经幢、题记记载,同时结合县志、访谈及相关著录资料,对洪福寺历代营建及维修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初步探讨寺庙各时期的文物及平面布局演变情况,从而大致勾勒出洪福寺营建维修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义县奉国寺,大约创建于辽开泰年间,是最重要的辽代木结构建筑遗存之一。当前的研究者多认为奉国寺的创建与辽代皇室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即认为奉国寺为辽代皇家寺院。文章从奉国寺内现存碑刻资料、建筑特点、相关文献和碑刻资料入手,分析奉国寺的创建与辽代皇室之间的联系,指出其作为辽代皇家寺院的可能性不大,以此深化对辽代佛教、辽代佛寺发展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