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很多大城市如北京已经逐步规划和建设了城市的绿道网络,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通勤和户外活动的重要绿色公共空间。信息时代,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涌现为评价绿道使用状况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三种大数据为评价的数据源,以基于文本语义解析的使用情感评价和基于位置服务数据的空间使用率评价为两个评价视角,对北京市建成的三组典型绿道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绿道的建设和现有绿道的提升改造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土空间品质优化与美好人居创建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由侧重于物质形态空间设计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城市设计,并更加积极地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在此背景下,通过回顾以绿道、古驿道及碧道建设为代表的珠三角线性廊道实践,从规划目标、技术手段及建设成效3个方面总结分析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分析认为蓝绿网络整体向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但其网络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导致生态要素的流动循环效应发挥不充分,城市建成环境所需的绿色资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绿色城市设计所关注的自然、社会、城市三者间互动的视角出发,提出全域蓝绿空间网络构建策略及实施路径,以蓝绿网络作为韧性绿色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生命系统,以网络的再自然化实现城乡环境修补,以社会文化活力丰富网络内涵,以蓝绿网络构建为契机,促进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绿色路径。  相似文献   

3.
唐浩  王艳 《重庆建筑》2023,(6):18-22
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成都近年的景观打造对于其他城市景观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城市绿道作为城市中连接居民与绿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是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都市景观特征的体现,对城市绿道进行景观测度评价,可以丰富完善研究体系,评价结果可作为后续都市绿道规划设计的科学依旧。该文以成都市“锦城”绕城绿道为例,使用后评价法,从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文化与娱乐性等5个方面构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评价,总结该绿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地调研与随机访问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提高绿道景观质量,提升使用者满意度,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绿道的概念和历史出发,介绍绿道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对国外现已建成的绿道网络系统做研究,总结出城市绿道网络系统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为完善国内城市绿道网络系统规划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常健  刘杰 《中外建筑》2011,(6):93-95
城市绿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为改善绿色空间环境增添了更多可能,并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同地区需要建立适合各自城市风貌特色的绿道网络。本文针对绿道的不同分类特点,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绿地系统的不足,为武汉市未来建设城市绿道提出了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道是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的重要实践,在生态环境治理和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绿道设计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细节和空间塑造方面有待提升。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对深圳市福荣都市绿道调研分析,确定绿道内时空分异特征并揭示所隐含的潜在逻辑,提出绿道建设改造提升的策略,以期为后续绿道空间优化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绿道在珠江三角洲的建没已近2年的时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跨区域的绿道网络构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总结现有绿道建设特点和存在问题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的特点,结合社区绿道作为绿道网络体系的“毛细”组成。具有形式灵活、分布广泛、贴近市民生活,可有效解决高密度城市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狭小、缺乏系统组织、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的优势,提出在紧凑城市建设社区绿道是绿道建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倡导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一个城市的生态品质无疑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绿道从交通、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同时介入城市建设,其在提升生态、游憩、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个城市的绿道网络构建。文章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为例,介绍其绿道设计与实践经验,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丽霞 《城市建筑》2014,(32):342-342
通过绿道建设可以明显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进而推动建设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城乡环境,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品质、推动生态保护的目的。本研究论述了绿道的起源和绿道建设在城市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选线适宜性评价的城镇型绿道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镇型绿道受城市建成区限制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主观评价判断其选线方案的优劣,为满足规划中的实际需求,需要提出多源数据融合的定量评价方法。以城镇型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国内外绿道选线相关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城镇型绿道的选线适宜性提出定量的评价方法。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在适宜性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对城镇型绿道的规划布局提出优化方法,同时提出分级规划引导。以期实现多目标相协调的城镇型绿道规划布局,为城镇型绿道选线的评价及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绿道建设的高潮,各个城市都开始了绿道建设。在绿道建设的同时如何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技术要素3个层面探讨了城市滨河绿道地域性特色的表达方式.希望创造出一种从文化和生态上均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相似文献   

12.
绿道是当今风景园林师处理大尺度环境、社会及经济综合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绿道的建设发展已渡过了最初的启蒙时代,正准备高速向前发展.中国绿道在经历短期膨胀式的发展模式后,显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实现从“数量绿道”向“质量绿道”成功转变是目前中国绿道发展的迫切问题.该文及时分析目前我国绿道建设的特点和不足,总结经验并提出从“数量绿道”向“质量绿道”转变的改进意见,对于中国马上到来的下一轮绿道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适合丘陵城市绿道网络的规划方法及模式,并对未来绿道网络规划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探索具有参考意义的丘陵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的模式,并为将来城市绿道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丽  肖歆  邓小飞 《风景园林》2020,27(7):87-93
城市绿道作为调节城市气候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从营造良好微气候的角度出发进行绿道设计值得探究。以广州地区为例,重点研究绿道设计中铺地材质和周围景观环境2个基本要素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探求适宜的绿道微气候营造方法。对不同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组成的16条绿道进行实测,定量分析水体、树荫以及铺地性质等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对绿道微气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两者组合时互相影响,共同调节绿道微气候。铺地材质主要通过加热空气调节绿道微气候,首选反射率适中、含水量较高的铺地材质,如透水砖等,利于降低空气温度并减少人行高度短波辐射,对于遮挡少的周围环境,尤其要避免与低反射率的沥青和水泥组合。不同周边景观环境调节热环境的方式各异,建议采用乔—水、乔—草等复合环境,既能有效控制太阳辐射量,又能生风、降低空气温度、改善综合热环境;应避免使用灌木,尤其是与不透水阶砖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组合。根据周围环境和下垫面材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影响来进行合理搭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绿道微气候。  相似文献   

15.
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绿道规划设计在我国开始兴起,本文首先以研究范围和关注点为两条脉络,回顾了绿道规划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关注点的演变。接下来阐述了我国当前绿道规划的总体背景和发展现状,并选取了最为典型的广东区域层面珠江三角洲地区绿道网规划和市区层面的佛山市绿道网规划为例来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理论在我国应用实践所要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当前城乡规划当中的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特性差异性对于绿道发展的挑战,如何将绿道规划良好地整合到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体系当中,以及绿道当中的用地来源、组成与控制、绿道平衡发展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经验,来探讨应对以上问题和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57  
刘滨谊  余畅 《中国园林》2001,17(6):77-81
19世纪是城市公园运动的世纪,20世纪则是开敞空间规划占了主导地位,20世纪末绿道规划在美国的兴起,已开始表明绿道网络规划将成为21世纪的主题。本文从绿道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阶段入手,着重介绍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绿道网络规划,并分析了绿道网络规划对我国现阶段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已有绿道分级分类体系研究主要集中于绿道“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前端,而对面向市民的精细化使用引导和面向管理者的建设维护方面关注较少。以深圳市绿道为研究对象,梳理国际和中国的绿道分级分类系统,分析其侧重点、适用面、经验和不足;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深圳市绿道的使用需求和管理需求进行调研;结合所在地特征和管理体制,构建面向使用者、以使用难度为划分标准的分级体系,以及面向管理者、以建设强度为划分标准的分类体系。该分级分类体系的构建是对现有绿道研究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可为绿道使用和管理提供精细化指引,也可为其他城市的绿道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自行车作为通勤出行方式的地位逐渐上升,通勤者对建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的、连续的、具备通勤功能的城市绿色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绿色道路的线路建设不仅要保障空间可实施性和交通环境质量,还要与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绿道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基于此,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地区为对象,采用与居民出行行为有关的数据,识别郊区居民中短程通勤特征,划定主要通勤范围,探究基于居民真实出行的多源大数据的选线方法,通过基于通勤出行需求强度与吸引强度的绿道节点甄选与路段适宜性的评价分析。最后,通过GIS网络分析功能进行最优线路选择,并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河流等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修正,形成一条满足居民通勤需求的、完整互联的、安全的且具备较强实施性的绿色通道。最终达到降低居民通勤时耗、提升区域可达性、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