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汉是国内遭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城市,本文基于武汉中心城区的确诊病例数据,对确诊小区地理位置信息进行空间化处理,利用核密度分析对COVID-19感染人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估计,分析武汉中心城区的疫情分布及扩散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进行网格化处理,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疫情与社会人口、城市形态、城市设施、城市功能等空间风险因素的关联性,揭示了这些因素的效应、影响范围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这些空间风险因素的分析和验证,有利于在未来采取有效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对手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中心城区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并制定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要求提供就近就业空间和机会,促进居住和就业适度平衡.针对上海中心城区,以街道为空间单元,提出职住空间匹配的动态测度方法,基于人口和经济普查数据,对于2000-2004年和2010-2013年两个时段的职住空间匹配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相互分离的演化过程,由此导致职住空间匹配程度有所下降.研究指出,住房开发和产业转型分别影响上海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和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城市规划应当引导住房发展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时空协调,不断提升社区生活圈的职住空间匹配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与清华大学可持续住区研究中心关于绿色数字人居技术和产业的相关研究基础,通过调研北京顺义某街区、石景山鲁谷某社区和上海徐汇某街道小区应用社区疫情防控监测系统实现社区防疫的案例,对绿色数字人居技术在社区防疫方面的功能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套简要的绿色数字人居系统指导社区防疫工作方法,为打造绿色数字人居产业,强化社区防疫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单元职住平衡水平受用地布局的影响明显,根据用地规划数据预测城市内各单元的职住比对指导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用地结构与人群聚集的相互关系,以百度热力数据、2018年和2020年用地现状及规划数据为基础,选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对规划方案的人群聚集分布进行预测,进而分析和比较城市空间结构、职住平衡状况和不同职住类型单元的用地结构差异。结果表明:(1)MGWR模型能更好地对规划方案的人群聚集进行预测;(2)贵阳市主城区各城市功能组团在不同时段的人群聚集均存在较大差异,主城区始终呈“双核多组团”的空间结构;(3)按职住比对空间单元类型进行划分,其空间分布格局由内向外始终呈“居住倾向—相对平衡—就业倾向”的圈层变化,规划方案对研究区的职住平衡具有促进作用;(4)居住倾向型单元与就业倾向型单元在用地构成上的差异最大,相对平衡型单元与就业倾向型单元的差异其次,居住倾向型单元和相对平衡型单元的用地构成差异最小。最后,从促进职住平衡的目标出发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规划方案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建 成环境对大流行病传播风险的空间应对已成为 当前城乡规划领域关注的重点。为揭示中观尺度 城市建成环境对新冠肺炎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 研究以2020年武汉中心城区疫情集中爆发社区及 其街道为基本研究单元,立足疫情传播特征借 助ArcGIS和Pycharm平台对社区及街道两类数 据进行提取和计算,基于克里金插值和语义分 割模型获取街道开敞度、交通拥堵度、土地利用 混合度、容积率等9个建成环境特征,并在此基 础上,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疫情空间风 险指标体系。研究表明:一、社区及街道建成环 境要素与疫情空间风险紧密相关,语义分割模型 在街道建成环境要素测度上具有方法优势;二、 存在4个通过稳健性检验的显著影响要素,其中 道路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交通拥堵程度与疫情风险分布呈显著正相关,路网宽度和疫情风险分布呈显著负相关;三、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较 于OLS模型充分地考虑了各因素的空间解释,通过回归系数分析了不同风险指标的空间效应,所构 建的疫情空间风险评价体系指出传染病防治规划策略宜结合社区及街道等多种尺度的建成环境要 素。本研究结果为中观尺度城市建成环境下传染病防治的空间对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佳燕 《规划师》2020,(6):86-89
2020年新春前后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全中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冲击,社区成为防疫工作的前沿阵地。文章从社区规划、防控行动和治理体系三方面总结了中国当前社区防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基于社区调研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对社区防疫规划和治理体系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包括推进社区命运共同体建设、完善基于社区生活圈的防疫体系规划、聚焦以健康社区为核心理念的社区赋能、依托智慧社区强化风险预警和精准服务以及共建社区健康协同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7.
《广西城镇建设》2012,(10):122-122
贺州市八步区辖12个乡镇、1个瑶族乡及3个街道办事处,下设185个行政村和16个社区,占地面积3686平方公里,其中有3个乡镇被列入广西重点镇。城镇内城区建设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城区除外),集镇总人口约10万,城镇化覆盖率达42%。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为全球与地方交织共生的疫情防控提出新要求,也为客观审视族群防疫地方性知识与实践提供了新视野。以四川凉山彝族民间社会新冠疫情应对为思考点,从历时与共时视角审视该族群疫病应对的地方性知识及实践。研究发现基于"拟人论医学体系",彝族形成了神、鬼、自然的疫病起源观,并以"仪式抗疫"为核心,构建起毕摩、民众、社区三重防疫体系。彝族防疫地方性知识与实践的文化资本特性体现为,其对族群与社区共同体健康的维系及其构筑的防疫集体意识。研究提出,从"作为文化体系"视角审视族群防疫地方性知识及实践,在国家防疫健康治理中考量族群文化因素,以此实现国家防疫公共卫生实践与族群防疫行为间的健康治理协同,从而为全球视野与地方视角中的协同抗疫提供对话路径。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便利度.文章基于社区生活圈视角,从居民所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可达性以及便利性综合测度广州市居民生活便利度,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作用差异.研究发现:广州市社区间生活便利度有所差别,中心城区各社区设施覆盖面广、生活便利度高,而南沙、从化、增城3区整体偏低;乡村较...  相似文献   

10.
徐苗  陈涛  孟圆华 《室内设计》2021,(4):101-112
职住失配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对弱 势群体的关注,当前国内研究中对于包括女 性、保障房居民等弱势群体虽已有不少关注, 但聚焦于低收入社区的职住均衡研究还并不 多见。低收入社区的职住均衡状况受到不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建成环境的影响,国家 和地区间的差异较大,研究范式、方法和结 论往往不具备完全普适性。我国情况尤其特 殊,城市化进程快,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低收入社区的空间分布和职住状况复杂。因 此,本文以已有研究总结归类的三类低收入 城市社区作为研究框架,试图通过文献可视 化分析(Cite Space)和传统文献综述相结 合的方法,图谱式呈现当前国内外研究在此 议题上的进展,通过中外文献的比较评述, 分析当前低收入社区职住均衡研究对象、方 法以及结论中的争议与空白,为我国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研究发现,低收入社区建成环境差异与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 差异作为影响低收入社区职住空间均衡状况的关键要素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部分导致了相关 规划与治理政策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武汉市为例,基于ArcGIS 10.6创建武汉市3397个居住区内29324个确诊病例的空间分布信息,在研究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武汉市的居住环境、医疗布局和区域规划等对当前疫情发展和防控的影响,提出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相关规划策略:提倡组团式混合布局的城市功能区划;创造低密度分散型的城市居住环境;强调快速应急医疗设施的"平疫转换"与分级布局;营造"绿色、开放、友善"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立基于大数据和云平台的城市风险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于婷婷  冷红  袁青 《规划师》2020,(5):45-48
全球频发的传染病疫情对城市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城市应急性规划响应成为应对公共健康风险的重要议题。为剖析城市系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运作规律,文章从复杂性视角解读城市公共健康风险特征,构建适应性主体-城市空间-社会网络的复杂系统并分析其复杂适应机制,同时结合智慧规划技术方法拓宽适应性规划响应途径,实现从疫情防控管理到空间布局规划的尺度转换,以期为完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健康城市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健康街道是存量规划及健康城市背景下,街道发展的新模式和街道设计的新方向,健康街道可以充分发挥街道的身体、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出行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基于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促进体力活动、改善物理环境、提升街道安全、增强社会交往4个方面,提出多路径多因素的综合性研究思路,讨论城市街道促进公共健康的影响路径,梳理不同影响路径下的街道交通、界面、空间、绿化和设施5类空间要素和测度指标,阐释街道健康影响路径下的特征效用差异,识别重点设计要素,通过测度指标体系为城市设计、街道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和途径。基于分析结果,从扩展要素实证研究维度、增加因果关系与机制阐释、探寻健康目标差异下指标阈值及平衡点3方面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特大城市具有人口高度密集、资源要素高度集聚、国际交往频繁、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大等显著特征。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大城市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的概率将会显著增加。文章以广州市为例,聚焦特大城市人口特征、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传染病救治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分析、识别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点,并重点从城乡规划角度提出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高危空间识别与管控、保障传染病救治空间、开展卫生防疫专项规划编制、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传染性疾病发生依赖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来看,早期的城市公共卫生运动致力于通过改 善城市物理环境来消除传染源,近年的健康城市运动侧重于通过促进居民体力活动来提高易感人群的体质,而对于传 染病发生的中间环节——传播途径的切断,城市的应对却缺乏有效的训练。梳理了中国此次战“疫”的过程,总结城 市防疫管控中“隔离- 治疗- 恢复”的应对措施,以及“市- 区- 社区”各级行政和空间单元发挥的作用,从中探 讨其对丰富健康城市建设实践的启示,认为完善健康城市建设需要树立三个思维:一是针对突发疫情采取快速隔离与 治疗的有效性思维;二是在疫情影响长期化背景下关注生命支持与生活质量的人本性思维;三是加强健康城市指标体 系的空间属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健康城市防疫空间单元体系的设想:在城市层面,建立“市- 区- 社区” 多级联动的防疫体系,以加强面对应急隔离的防疫制动能力,建立资源的联动分配和共享机制;在社区层面,在满足 基本隔离防疫管理的空间尺度上,从人本性出发建立一套能满足人基本生命需求的支持系统,以保障人在防疫期间依 然能够获得身心的健康。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研究背景,深刻反思城市规划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响应方面的短板及现状城市韧性的不足,提出编制疫情防控规划的必要性,并总结规划编制中的难点与重点,探索疫情防控标准、防控体系、用地与设施、大数据应用系统、生命线工程、灾后恢复和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内容与要求,以期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提高城市韧性提供基础,为疫情防控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养老设施内的长期隔离会对老年居民身心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如何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既守护 养老设施的防疫安全,又能平衡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当前养老设施改造亟待探讨的问题。美国付出百万生 命的惨痛代价后,养老设施疫情防控方面初见成效,在室内分区、定向通风、病卧负压及设备更新等方面形成 了体系化的适应性防疫改造,借鉴其相关经验,可为当下我国养老设施的防疫改造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国内的暴发暴露出我国城乡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在应对大规模传染病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尤其是在疫情快速暴发过程中,可用于患者救治和隔离的物理空间相对有限,成为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分析大规模传染病的规模特征之后,认为我国目前疾控体系与传染病暴发规模之间存在空间尺度上的错位,并造成目前应对大规模传染病能力不足的现状,而建立区域协调防疫模式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提出建立依托我国主要城镇群规划区域级大规模传染病救治中心,辐射周边区域板块,同时采用区域协调、独立选址、弹性建设、多区联动的策略开展规划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