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为了反思城市景观变革及其理论成果与后工业景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现存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内容和认知维度,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中国后工业景观发展及其景观范式的形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分类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厘清批判理性主义方法下的美国景观都市主义和德国景观结构主义概念,在城市景观认知与重构的基础上,辨析两国后工业景观的异同。【结果】基于批判性城市景观比较分析,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的共识性体现在城市景观变革下的系统性发展与多元范式两个方面,而后工业景观的内涵、核心要义、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特征则反映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类型,可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变革拓展其系统性研究,在批判性综合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后工业景观范式,继而形成独特的景观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筑》2019,(11):25-32
后工业滨水区占据了城市中的优越地位,是现代景观更新中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作为美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城市,随着美国工业发展水平渐入后工业时代,自20世纪30年代起纽约开始进行工业滨水区更新,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其发展历程和做法对我国后工业景观更新和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纽约市16个工业滨水区更新案例的深入分析,对比在纽约后工业滨水区景观更新的历史发展中,其价值导向、核心策略、更新模式方面的转变过程,总结纽约市后工业滨水景观更新策略经验。  相似文献   

3.
余丽娜 《山西建筑》2007,33(26):59-60
介绍了彼得.拉茨教授后工业景观的代表作品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从对工业构筑物的改造、对遗留工业废料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及雨水收集、植被的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后工业景观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从而为后来设计者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曹盼宫  陈军 《山西建筑》2009,35(29):46-47
通过阐述后工业景观产生的内因与外因,论述了后工业景观具体展现出来的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多元文化内涵,指出后工业景观的内涵思想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以及尊重多元文化传承的文脉理念.  相似文献   

5.
邵龙  朱逊  赵晓龙 《华中建筑》2010,28(1):175-178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失衡,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正在消失,如何以新视野对城市工业文化景观资源进行有效的转换和利用,实现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论文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工业文化景观分类方式,将工业技术景观从工业建筑景观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对文化景观资源转换过程中的错位竞争、叠加递增和多元协同机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转换策略,从而实现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工业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宋世华  沈一  陈一 《风景园林》2020,27(7):36-41
随着城市存量资源的内涵式更新发展,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成为传承工业文化、挖掘城市特色的重要一环。基于对成都工业文化和工业遗产景观的特征分析,从工业文化传承的语境切入,对典型工业景观更新实践进行研究,归纳了成都工业景观更新的4种典型模式:遗址模式、主题博物馆模式、创意产业园模式及综合利用模式。继而从景观空间改造、功能转型、元素再造3个层面解析具体的更新实施路径。并进一步从成都工业遗产景观更新模式的成效与困境、适宜性应用和未来方向3方面总结相关启示,为其他城市工业景观更新提供研究视角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工业文化和工业景观的概念出发,在介绍国内外研究背景和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力求对我国城市工业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姚睿 《中外建筑》2009,(8):61-64
广州珠江后航道沿岸分布大量20世纪早期遗留的大批工业厂房和仓库,这些工业遗产目前面临着保护和建设的双重压力,以及被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危险:与此同时,珠江后航道沿岸周边地区也迫切需要发展和更新。在“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引导下,将创意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有机结合形成新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是一种极具价值和潜力的新文化观念和形式,本文称之为“Loft”有机景观,并通过“广州市荔湾区下市涌至消防中队沿岸景观整治”项目,深入探讨“Loft”有机景观的设计理念与特点,同时提出对当代城市景观新途径探索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工业景观的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出现的,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思潮。在我国,当前经济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随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和资源不断的减少,工业废弃地迅速的增加。本文从中西方不同工业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于中西方后工业景观设计作品的分析,对当前的工业废气用地的改造实践分析,通过这种方式突出工业废气用地景观再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邵龙  赵晓龙  姜丽 《华中建筑》2010,28(3):129-132
该文将文化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整合研究,注重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合理配置以及工业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和优化整合,通过对后文化景观资源整合结构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后工业文化景观资源的整合途径和整合模式,以提高其整体效益,从而实现城市工业文化生态系统平衡和工业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后工业景观是工业时代之后“第四自然”的表征,其设计受到“大地艺术”和后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结合对上海宝山节能环保园核心区景观设计的评价分析,探讨了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的表达方法.后工业景观设计强调场地分析与设计构思的整体性,空间与场所的再生以及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对设计实践的反思,也提出了我国后工业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首钢群明湖公园展开设计研究。群明湖景观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几经变迁,充满异质性的信息以共时的方式拼贴于项目场地上,呈现出当代特有的后工业图景。在辨析并适度借鉴后工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从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中探寻设计途径,以回应项目自身的机遇和挑战。试图借助4个后现代性的关键话语(水平无限性、去总体化、氛围和多重体验)作为设计的基础理论支撑,结合风景园林理论和手段,为梳理、整合场地拼贴化环境提供观念和操作可能性,激发观者对于场地的主体建构,进而从审美、经验、公平性的角度完成对于场地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建立。借此论述风景园林在后工业空间营造过程中兼容并转化后现代性理论的专业潜力,发掘风景园林为当代复杂多元的后工业复兴议题注入全局性思辨的专业价值,探索风景园林作为主动性力量从更大维度上介入都市更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Dearne Valley in South Yorkshire, England, a notion of multifunctionality, and its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in post-industrial regeneration is explored. Multifunctionality is defined as an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s within the same or overlapping land unit, at the same or overlapping in time, and is a framework whereby a holistic view of a landscape can be examined. The multi-criteria analysis approach to mapping potential in the landscape highlight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this part of post-industrial England. The graphical format enables the elements of the landscape to be identified and this offers potential for a basis of consul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By examining the place of post-industrial sit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ndscape in which they are situated will enable their potential to be realized, rather than viewing them as individual problem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xamining how a concept of multifunctionality can address some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regeneration delivery environment, and suggests that this approach may bring about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s that are not only new, but better.  相似文献   

15.
Using the example of the Dearne Valley in South Yorkshire, England, a notion of multifunctionality, and its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in post-industrial regeneration is explored. Multifunctionality is defined as an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functions within the same or overlapping land unit, at the same or overlapping in time, and is a framework whereby a holistic view of a landscape can be examined. The multi-criteria analysis approach to mapping potential in the landscape highlight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this part of post-industrial England. The graphical format enables the elements of the landscape to be identified and this offers potential for a basis of consul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generation. By examining the place of post-industrial sit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landscape in which they are situated will enable their potential to be realized, rather than viewing them as individual problem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examining how a concept of multifunctionality can address some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regeneration delivery environment, and suggests that this approach may bring about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s that are not only new, but better.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在美国1950年代后期进入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两位著名景观建筑师理查德·哈格和罗伯特·史密森。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比研究他们的教育背景和代表作品,总结出两位大师以自然、生态、平衡为出发点的主要景观思想,以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后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7.
张晶晶 《山西建筑》2009,35(33):347-348
介绍了德国园林景观设计思想的特点,探讨了德国优秀的后工业景观、德国园林的生态节约型设计、民众可参与性以及德国风景园林展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以期为我国园林设计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晨晨  张超荣 《华中建筑》2011,29(8):100-102
该文从生活结构休闲化、学习化以及新理性文化精神,对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关系的再认识三个层面分析后工业时代的文化趋向,在此基础上阐释文化转型对景观文化表达的影响,并提出如何具体诠释和表现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内涵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