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锐 《风景园林》2014,(3):142-143
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需要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研究。 如何认识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价值?首先,应该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认识。孟先生的学术思想集中产生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中。这期间,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着剧烈、快速的变化,就风景园林领域来讲,西方的各种思潮铺天盖地而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孟兆祯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老先生坚定地站出来,将中国园林的薪火保护下来,这个价值是非常巨大的。第二,应该结合中国风景园林的未来发展来认识。很多国际专家认为,21世纪的风景园林在中国。而要实现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中兴,需要完成2个很艰巨的任务,即现代风景园林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孟先生对《园冶》的研究、新的学术发展和实践是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化的一个范例。第三,不仅要认识孟先生学术思想的价值,也要认识孟先生研究方法的价值。我认为,孟先生对于《园冶》的研究是一种“内得心源,从心再造”的方法。就是说他对《园冶》的研究不是采用现代(西方)学术方法中从文献到文献的外部重构方法,而是将《园冶》的精华反复咀嚼,体会、把玩、内化吸收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了计成《园冶》的“心源”,然后用现代语言将自己的而不是计成的学术精华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是中国历史上学术大家们的学问之道,如孟子、王阳明等对孔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就是这种“内得心源,从心再造”的方法。这是中国式学问的方法,产生的是“智慧”,是“真知”,而不是程式化的学术成果。但这种“学问”方法随着民国时期西学的引入逐渐式微,被现代“学术”方法所取代,这是两种旨趣不同的研究路径,现在到了重新反思、融合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园林的继承和创新是当今风景园林专业所面临的主要课题。孟兆祯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构图理法对于当今园林创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宏观到微观以及理论到实践的角度来剖析如何对孟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和创新,最终将其归纳为以园寓教,托景言志、彰显地宜,巧于因借、构园得体,精在体宜、博采众长,豁然自在等层面,并与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作对比研究,以期为当今的园林设计实践有清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孟兆祯院士是文人造园的传承者、传统技艺的承袭者、理论与实践的捍卫者,更是中国新园林的创新者。孟先生精于辩证思维,发扬光大“中和”、“中庸”为原则的中国园林美学及其思维范式,具体反映在孟先生的园林中具有以下特征:科学与艺术圆融的景园观、景象与意境共生的认知论、因借与体宜的方法论、物我与无我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周在春 《风景园林》2014,(3):144-145
今天参加孟先生学术研讨会我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我是1957年入学的孟先生的学弟。孟先生和杨先生辅导我们实习,参观学习,给了我们很多知识。孟先生一生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我作为一个很不会讲话的人觉得很激动,想说的话却难以表述。孟先生20多年前出的《孟兆祯文集》我有幸在网上买到也拜读了。去年孟先生亲笔签名送给我最新巨作--《园衍》,我又认真拜读了。而且将前后两本书作了对比分析。《文集》对避暑山庄作了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理法赞;还有《园林工程》的主要篇章,文集更重要的内容是在《中囯园林艺术》一文中总结出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理法--九条理法。后来我又粗读了《园衍》,虽然还没有很好消化。孟先生对中国传统园林做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又修改调整提出了中国园林理法新九章。20多年前的老九章变成了新九章。我认为新九章是《园衍》的核心,是精华。《园衍》是《园冶》的衍续,《园衍》就是当代的《园冶》,是中国园林的最新成果。孟先生的理法九章是对《园冶》的发展,对中国园林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齐羚 《风景园林》2014,(6):45-49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有其独特的话语体系,探索中国传统园林生态智慧的目的在于对中国园林有多角度的认识,并在共同面对生态危机的形势下,与西方的先进方法技术多融并济。基于有机自然观的共同背景,中国传统园林具有“理一分殊”的生态智慧,“理一分殊”哲理的传统智慧具备历久弥新的价值,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哲理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从设计哲理与思维方法的智慧、与自然分形同构的智慧、空间布局、审美、适宜性的生态智慧等方面,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法和实践,并以西方分形理论的技术方法印证部分相关性,初步探索中国传统园林中需要关注和传承发展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致力于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审视了以研究为基础的中外园林史的系统化教学体系的探索,总结了在园林史、园林艺术、传统园林理法以及当代理论领域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并提出进行风景园林教育体制优化,解决目前园林历史与理论领域人才匮乏和资金短缺的问题,以此促进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如山     
朱育帆 《风景园林》2014,(3):153-153
我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这里想谈两点,一点是孟先生对我的培养及对我的影响,第二点谈一下对“借景”的理解。 1998年我博士毕业离开北京林业大学进入清华大学,至今已经16年了,之前9年的求学经历,师从孟先生就达8年,因此不夸张地讲我的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和孟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和离开孟先生的日子。1988年9月我考入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当时孟先生是系主任,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为我们本科生授课。孟先生的讲课水平是公认的,他所教授的课程人课高度一体,完全的无法替代,将一辈辈的学子引入中国园林神圣的殿堂。4年后因为学习成绩还可以,我获得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当时跑到孟先生、杨先生家中,申请入师门,1992年正式进入孟门,得到一路的关心和抬爱。孟先生的子弟培养总体上是传统的师徒制,非常感性的言传身教,但因为孟先生有很扎实和深厚的工程基础,所以他所教授的知识绝非虚幻缥缈,知识的传输并不是填鸭式的,而是通过一个相对宽松的熏陶环境。因为一些原因门内后辈的我有幸成为孟先生第一个博士研究生,也成为第一个毕业的博士。孟先生为我指定了一个选题,即《艮岳景象研究》,这个已经被叶金培和刘晓明等前辈研究过的题目,为我打开了一扇园林史研究的大门,确立了我后来作园林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体系。我一直在想师徒传承中的特点问题。孟先生年纪跟我父亲一样大,关系也如同我和我的父亲,而父子传承关系某种程度上是种叛逆关系,就是子辈的潜意识里是要同父辈脱开的,要做点跟父辈不一样的事情;对于中国传统园林,不是它不优秀,而是太过强大和完整,所以如何摆脱传统园林,作当代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实践,这种想法在我大二以后就有,后来我选择了先全心学习  相似文献   

8.
刘晓明 《风景园林》2014,(3):156-156
我认为孟先生学术思想的贡献是我们风景园林行业的一个里程碑。孟先生学术思想对我们来讲是最为珍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珍惜它、传承它。孟先生学术思想对我们行业的推动和教育发展起到了激励作用。 我初步分析孟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形成期,就是从1952年到1979年。这个阶段的开始为孟先生上大学期间,他当时的老师既有中国农业大学的老师,也有清华大学的老师,当时师资的思想以及很好的课程设置,对孟先生以后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是成熟期,从1979年到2002年,这个时期孟先生很多思想已经成熟了,出了很多重要成果,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方面的。第三阶段是升华期,从2002年到现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高翅 《风景园林》2014,(3):154-155
我想说:谢天谢地谢恩师,园冶园衍园林梦。梦,谐音孟先生的“孟”,园林梦是孟先生的梦,也是中国梦的梦,更是所有美梦成真的梦。 为什么要谢天谢地?孟先生所走的风景园林之路其实就是彰显天地精神之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先生的为学与为人都昭示天地大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以要感谢恩师引领着为学与为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园林》2005,21(4):49-49
2005年4月23-24日“2005中外著名风景园林专家学术报告会”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会议主题为“和谐社会与风景园林”。此次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北京园林学会、上海风景园林学会、苏州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园林》、《风景园林》协办;北京山川美艺术中心承办。23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及区域规划系法布士(Julius GFabos) 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风景园林和绿道规划的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孟兆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德国慕尼黑工业…  相似文献   

11.
吴肇钊 《风景园林》2014,(3):151-152
孟兆祯院士是风景园林学科杰出的学者,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严谨的学风、借古开今的科研成果与实践作品均堪称学界的领军杰作。他既是我的启蒙老师,又是引领我在学术道路上步步前行的恩师,我将继续以他为楷模,继续学子之路。 1研发假山技艺填补学科空白 孟先生在园林学科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他任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期间,编写了首部园林工程的教材,鉴于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园著称,这就决定了假山与理水处于中国园林主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故有“无园不石”的记载。园林界泰斗汪菊渊先生说园林学科中最难的是假山。他迎难而上,为了“外师造化”而踏察了三山五岳等风景名胜,走遍国内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从文史古书中学习研究传统理论,又向“山子张”等山石师傅学习假山工程,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园林界首次发表《山石小品初探》论文,以实例论证“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继而又出成果《假山浅识》、《北海假山浅释》、《假山、园林、工程、置石》论著。  相似文献   

12.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背景下探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以"例释"为特色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时空认知,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探索园林历史学习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  相似文献   

13.
汪菊渊是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教育奠基人、中国风景园林学界首位工程院院士。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为中国风景园林的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行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学术事件为主线,梳理汪菊渊的学术历程,并从学科理论的建立与完善、造园史论的奠基与大成、观赏园艺的开拓与巩固、城市绿化的探索与发展4个方面,介绍评述汪菊渊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园林在视觉营造上独具传统智慧,借景理法是其核心之一。然而由于一方面现存园林实例的时代与数量的局限性造成借景研究中的理论演绎倾向,另一方面传统研究手段在实践转化上存在局限性,因而借景智慧并未能与当代风景园林实践充分衔接。介于此,本研究选取苏州旧吴县西南、松江九峰两个典型地带及曾经存在的大量借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考据的基础上结合中日比较以补偿现存园林实例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远意”这一核心理念,并将其转译为技术性因子及量化指标,开展基于GIS等数字技术的景观空间及视觉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园林选址与布局以及远景构成等进行造园理论的总结,并分析中日借景的不同地域性表现及其成因。同时结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进行应用转化研究,以应用于风景资源的视觉评价以及风景区规划的景点优选。  相似文献   

15.
在回顾中国传统园林理论对西方园林影响的历史的基础上,从中国园林西渐历程“、中国热”时期对西方园林的影响等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园林在西方第一次传播与影响的过程与结果;进而从造园思想、园林布局、造园要素等方面的具体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来获取对中国传统园林更为客观、真实的认识与评价,以求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巨大冲击的时候重新确立正常的交流心态,并结合当前中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影响启示的总结,积极探讨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进程的未来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12月23日,“首届中国风景园林主编沙龙”在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举行。《中国园林》主编王绍增教授、《风景园林》主编、《中国园林》副主编王向荣教授、《园林》主编张德顺先生、《风景园林》副主编何凤臣教授、《中国园林》副主编金荷仙女士共5位来自三大园林类主流期刊的主编们就“科学化与风景园林的出路”这一主题坐而论道。沙龙由《风景园林》社长何防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7.
梁仕然 《风景园林》2020,27(10):23-26
适逢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仙湖”及“红云圃”2个案例对深圳早期园林建设具有开拓意义。两者既是中国千年的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林理法精髓再现,也是以实践证明、总结传统园林理论的作品,其通过文人造景的手法探索深圳园林之民族性与地方性,创新的理念与兴造技艺也体现了特区的创新精神。所包含的“民族特色”研究对于深圳园林建设而言至今仍是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孟先生的学术思想充满了开拓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强烈的开放性。孟先生哲思深邃、博古通今、借古开今、开拓开放,是中华风景园林的旗帜和榜样。1哲思深邃,为民造福基于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调"的深刻理解,在孟先生的学术思想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9.
水景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受到历代造园家的重视。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理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水景的布局类型、形态特征、情感因素以及水景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四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通过回溯古典园林水景理法的精华,力求唤醒当代风景园林建设者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20.
水景作为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水景的营造一直以来受到历代造园家的重视。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景理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水景的布局类型、形态特征、情感因素以及水景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四个方面归纳出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通过回溯古典园林水景理法的精华,力求唤醒当代风景园林建设者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