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规划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缘风景名胜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的风景名胜区,它是属于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中地理区位比较特殊的一类,属于城市边缘区绿地空间的一种。城缘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联系密切,它的开发管理与城市生活、城市的开发建设以及城市中其它行业部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进入21世纪,面对现代旅游的冲击,城缘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如何建设既与城市总体环境相融,又充分满足游人需求的高质量的城缘风景名胜区,是长期以来各方面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明华  张祎然  王阳 《规划师》2013,29(7):110-113
当前,许多风景名胜区存在"过度城镇化"的问题,而毗邻风景名胜区的城区却面临发展迟缓的困扰,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华阴城区毗邻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现状城区与风景名胜区相对独立的发展态势使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微弱,城区未能与风景名胜区同步发展。基于此,研究提出华阴城区与华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城景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即明确城区作为风景名胜区中心服务基地的发展职能;深入挖掘与适度利用城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化城景空间;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拓展旅游延伸产业项目;组织"一站式"游线网络,实现城区与风景名胜区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园林》2021,(6)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理念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分析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其次归纳了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策略;最后以厦门东坪山片区为例,探讨生态文明理念下景城融合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包括生态保护筑根本、景城多维融合、景村共享共荣等,以期实现生态公正、人与自然有机协调、增进居民福祉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与风景名胜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其原因是多方利益难以平衡,难以定义风景名胜区内部和外部的产权,并且不能正确处理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导致保护与发展不平衡。城景过渡空间是解决城市与风景名胜区矛盾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通过对城景过渡空间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掌握其设计方法和特点,从而为实现城景一体化提出更科学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11)
当风景名胜区与依托的城区具有空间分离特征时,往往出现风景名胜区迅速发展而城区缓慢发展的"景热城冷"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文章提出"景区—城区"融合发展的规划策略,并以云台山景区和修武县城区为例,分析了"景区—城区"融合发展的现状特征,从功能结构调整与全域旅游体系构建、通道规划和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景区—城区"融合发展的规划内容,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翟峰 《城乡建设》2002,(12):59-59
始建于南北朝宋孝武帝刘骏时期(公元460年前后)的剑阁城,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中一处极为重要的古迹名胜景区.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以小武当风景名胜区为例,着重从分类实施农村居民点调控规划和有效协调"保景"与"富民"关系两个角度探究了进行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有效技术措施,为国内相关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5,(12)
基于城景互动的理念,文章对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分类界定,提出了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3种亚类:市区型、近郊型和远郊型风景名胜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标准与全国分类标准,按照"多规合一"的发展要求,对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用地分类提出调整与深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风景名胜区发展和规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璀璨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风景资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国家遗产保护地体系中居重要地位,在世界上等同于海外的国家公园.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地域面积广大,风景名胜区规划也因此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从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建立、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发展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总结了我国当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4个发展阶段,国家三大遗产保护地体系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提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法定地位:法定规划、建设规划、管理规划,论述了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发展的10个特性.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湖南株洲炎帝陵的现状和炎帝文化的特点,提出将炎帝文化运用到炎帝陵景区建筑、空间和景观营造中,意在通过增加炎帝陵的文化分量和优美怡人的景观,增加景区的吸引力,并加深人们对炎帝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3.
从“宜居城市”到“宜居区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定位,引发了“宜居城市”研究和排名的热潮。在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下,城市不再孤立存在,社会、生态、交通等城市问题也开始呈现区域化态势;面对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单个城市往往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宜居”。在这一背景下,尝试从区域的视角进行“宜居”探讨,提出了“宜居区域”的要素系统,并尝试构建“宜居区域”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岳阳楼景区和汴河街竣工以来,洞庭湖风光带成了岳阳市民、游客关注的焦点,也是旧城改造的又一典型案例。以岳阳楼风景区"鱼巷子街区"为例,阐述旧城街区改造存在的问题,探讨滨水旧城更新中应采用的城市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山岳崇拜观念是推动仙都发展成为名山的文化基因.仙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山岳的变化过程,也是人们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过程.随着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物化和延伸,仙都发生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3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开发与利...  相似文献   

16.
朱兴彤 《中外建筑》2013,(12):100-105
文化要素与文化内涵是旅游度假景区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设计要素。本文试图通过句容“曼地茅山”国际旅游度假景区规划这一案例,从“文化探源、内涵表现、要素延展”等层面,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旅游度假景区的文化要素及其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组织与整合景区内的文化景观与生态景观资源,从而构建功能合理、景观优美、交通流畅、文化脉络清晰的旅游度假景区,借此最终达到景区及其周边区域整体机能良性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基口淮 《中国园林》2004,20(12):67-71
古籍中关于黄帝园圃的文字极为可贵,值得探索.研究成果显示黄帝时代具备设置初始园林的条件.<山海经>等上古信史,记述黄帝苑圃毋庸置疑.考古发现之黄帝初都涿鹿城、以女神庙为中心的牛河梁遗址群、内蒙古东山咀祭坛等等,有力地佐证黄帝时代有园.  相似文献   

18.
本以南岳区区治大院工程设计为实例,提出了在近代历史风景名城进行建筑创作所考虑的原则和理念,并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9.
论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观海 《规划师》2005,21(5):12-14
风景名胜区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风景名胜区“合理开发”应包括原真性、生态性、适度性、协调性、系统性、按规划建设、旅游宿分离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凝高 《规划师》2005,21(5):5-7
风景区总体规划是综台性规划,在风景区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方面应在总规或详规阶段充分协商,尽力完善。在国家风景区内,离开总体规划再做条条系统或块系统独立性规划,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导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破坏性开发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