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公园绿地合理的空间分布能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亲绿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章提出以人口密度、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为指标,通过GIS平台网络分析法对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1)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分布呈相反分布;(2)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与其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呈反比;(3)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不能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4)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不尽合理。文章研究成果可为武安市主城区合理优化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密度城市中的青少年户外游憩环境已经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上海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密度城市,结合其优势条件有机会为我国的其他高密度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先行的模范,同时结合目前发展处在较前的台北的案例分析,借鉴总结出基于现状下且适合中国高密度城市的青少年友好型的城市公园可能的模式。探索高密度城市背景下青少年游憩需求,并试着从城市公园绿地角度出发寻找其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服务的功能,其次在空间和时间上,应该具有怎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则,对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和功能进行规划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①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②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③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④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徐文辉 《风景园林》2012,(6):155-156
慢行空间就是以非机动车和步行方式的线状连接空间,具有供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健身并具有交通连接作用等功能。城市"慢行空间"的建设与城市其他空间一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体现为:首先,这类空间同样具有城市公园绿地的性质与功能,可以弥补城市公园绿地的不足且具有可达性、便捷性等特点;其次慢行空间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市机动车拥堵问题,促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有效分离,对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具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聂蕊 《新建筑》2009,(2):98-101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防灾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与避难场所在面积、空间位置等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各类避难场所的可行性。同时根据灾时避难和救援的要求,总结出具有防灾功能的城市公园绿地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并从总体设计、元素设计和细部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的防灾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公园发展及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发现城市公园是一个基于时代背景的现代绿地形式,其形成原因可溯源至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西方社会。通过研究中外城市公园发展历程,发现其出现的直接诱因是城市社会健康问题的爆发,其根源是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将增设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作为缓解该问题的主要策略之一。城市公园的快速发展常常处于城市加速发展期,其发展速度越滞后,社会健康问题就越突出。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继续发展,未来十年是城市环境问题最尖锐的时期,因此该阶段加快建设城市公园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绿地在协调城市空间、改善城市生态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GIS网络分析法,从步行、骑行、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分析了滨湖新区及其各街道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状况。结果显示:(1)滨湖新区城市公园数量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中部地区三大公园占据了公园总面积的78%,滨湖世纪街道、方兴街道、万年埠街道城市公园可达性好于烟墩街道和义城街道;(2)缓冲区分析法高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网络分析法较缓冲区法更能准确地评价城市公园的真实服务水平;(3)以行政区为评价单元低估了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仅有30.15%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而居住小区角度有64.3%的面积能够在15 min内步行到达公园;(4)公园整体可达性良好,0 min~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优于步行和骑行方式,15 min内机动车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和骑行方式相当,几乎覆盖所有居住小区。研究获得了合肥滨湖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和服务情况的准确资料,为城市公园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0.
芦爽  王雨  曾鹏 《室内设计》2022,(5):81-88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增转 存的深度调整过程中,厘清前期发展过程中的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将有助 于下阶段的公园绿地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本 文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例,对城市区域特征、公 园绿地可达性的内在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解 读,并应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了城市公园绿地 可达性覆盖率和时空演变轨迹。研究发现济南 存量和增量两种类型区域存在显著的城市公园 绿地可达性分异,并对两者的差异化驱动因素进 行了识别,具体表现为:存量地区公园绿地可达 性显著优于增量地区,可达性改善程度却显著低 于增量地区;存量地区可达性趋向空间平衡,而 增量地区可达性始终聚集在特定区域。在驱动因素上,存量地区与增量地区存在单因驱动和多因 交互驱动的显著差异。基于此提出创新公园绿地投入、探索多元化空间要素协同等下阶段城市公 园绿地规划建设管理的合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大背景下,上海正在积极转变既有的发展模式,建立适应国际大都市目标定位要求和生态宜居宜业城市。201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启动郊野公园项目作为今年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改菩市域生态环境,落实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提出了通过基础生态空间、郊野生态空间、中心城周边地区生态系统和集中城市化地区绿地系统4个层面加快生态空间管控措旋。并从推进机制创新、编制方法创新、技术成果创新和政策管理创新等4个方面着手,探索一条适应大都市生态空间规划转型要求的赣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上海公园的发展动态、分布格局与规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上海各个时期公园数量和面积的比较,分析上海公园的发展动态;并通过城区平方公里公园数、万人公园数、公园占市区面积比例和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分析了上海各区公园的分布格局和特征,探讨了区域公园的评价指标以及公园指标在城市绿地评价中的意义,建议将人均公园面积作为城市绿地评价指标;同时,对公园的规模特征也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不少城市通过“退二进三”实现功能完善及提升,城市边缘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加剧了此类地区的矛盾并且不利于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武汉市东北部青山区环保工业园为例,首先总结了特大城市边缘土地的城乡双重性导致的城郊工业园出现空间动态性、产业随意性、交通复杂性和人口膨胀性等特征,指出现状复杂、缺乏规划和管理的有效引导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然后梳理了城市边缘地带与工业园区发展的耦合性,并针对产业、用地、人口、环境及交通等方面提出了系列规划策略,合理引导城市边缘地带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叶凌晨 《住宅科技》2008,28(7):22-25
针对当前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的现状,从社区空间结构的角度探讨制约社区商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对上海社区空间结构的分析,提出“封闭式住宅小区”的空间结构是制约上海社区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列举实际案例,提倡上海城市“街区住宅”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微绿地如同大量“肺泡”,以散点的方式分布于高密度城区,为高密度空间提供大量“自由呼吸”的渗透表面,提高城区绿地空间承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城市公园体系。微绿地对恢复并再生城市中心活力具有关键作用,必将成为未来高密度城市中心绿地发展的主导方向。文章提出微绿地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发展的迫切性,以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梳理国内外微绿地设计的成功经验、方法和技术,提炼出以点带面、人性体验和文化载体的设计原则,并以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为实践案例,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研究。上海城隍庙片区微绿地设计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场地条件和服务对象,结合上海老城厢文化确定“庇护伞”的设计主题,从而展开集约型微绿地设计构架。方案引入立体绿化、雨水花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设计一系列生态伞和生态廊架以提高景观的生态性和实用性,为身处高密度城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绿色节能的生态庇护所,并为未来微绿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对人地关系的时空合理调控。"十二五"期间,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如何对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做出有效响应与支撑,需要对其内在特征与变量给出科学判断。为此,基于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上海全域人地关系格局与分布惯性、空间转型面临矛盾与时机、未来空间发展情景与策略3个层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进行一种思路探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现阶段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解决"城市病"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的概念,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内的老旧空间则成了实践"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公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老公园改造中十分必要。对上海3个老公园(昆山公园、凉城公园和世纪大道沿街植物园)的改造实践进行了研究。老公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和文化精神内涵丧失。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城市修补理论,总结了多种改造措施,包括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绿化环境、完善道路结构、整合功能空间、增强开放性以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最后对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上海郊野公园单元规划编制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当前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统筹是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需要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创新来重点突破的一个难题。上海郊野公园单元规划以郊野公园建设为契机,探索郊野地区域乡统筹的规划编制方法,通过5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实践,寻找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思路和技术方法,形成郊野公园单元规划编制方法的初步探索,为未来实现上海郊野地区城乡统筹提供试点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为儿童营造健康且有益于其成长的环境已成为当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必要部分。城市中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多种多样,但国内外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意识到"接触自然"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均有重要意义,这也得到了欧美国家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证实。儿童游戏空间中的自然元素毋庸置疑成为城市公园设计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本文旨在探索中国城市公园内儿童游戏空间中自然元素的应用情况,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个城市中87个城市公园的儿童游戏空间进行调研,尝试弥补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中游戏空间的空白,以期提升未来儿童友好型城市中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质量。研究发现,国内儿童游戏场地具有普遍自然性不足、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采用丰富的自然材料来提高游戏场地的自然性,同时应尽快推出相关设计导则或规范。  相似文献   

20.
牛爽  汤晓敏 《中国园林》2021,37(10):100
城市的高密度化发展导致公园绿地资源紧张、人口 分布不均等问题,公园绿地配置的不公平性日益突出。在供需 视角的基础上,将连接因素引入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测度中, 从地域均等与空间公平2个维度构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测度 框架。同时,将POI大数据与传统年鉴统计数据相结合进行人 口测算,提升了测度量化的精准性。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定 量测度步行、跑步和骑行3种慢行交通方式下公园绿地配置的 公平性。研究发现:黄浦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存在空间异化 特征,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由供给因子、需求因子 与连接因子共同决定。为实现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的公平、高 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