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道果 《城市建筑》2013,(16):272-272
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传统窑洞在当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导向下的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牛云 《新材料新装饰》2021,(4):60-60,64
文章分析了窑洞民居建筑的成因,阐述了窑洞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包括窑洞民居建筑的形态与风貌、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美,研究了窑洞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3.
关庆华 《山西建筑》2004,30(18):25-27
对窑洞的优势、缺点、格局及装饰特征一一进行了阐述 ,提出窑洞缺点的改进措施 ,并对窑洞的发展与未来进行了展望 ,从而继承发展传统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窑洞是典型的陕北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覆土窑洞以及天井院落地坑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相似文献   

5.
王欣  刘冬 《山西建筑》2008,34(8):46-48
从窑洞形成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问题等方面着手,结合实际工程,以“整合”与“重构”的方法论为指导,“和谐发展”为目标,探讨窑洞在川道型城镇的民居发展模式,以便为进一步的全面保护和更新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鹰  张彦 《建筑学报》2006,(3):42-43
中国西北地区的黄土具有良好的热工特性和结构特性。因此窑洞成为当地的传统民居。本方案设计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并采用中水处理系统,使原有窑洞成为生态可持续的窑洞民居。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民居窑洞建筑的装饰色彩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民居窑洞建筑进行了色彩的分析,从窑洞的用材、门窗的装饰、建筑的外环境及建筑的形式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色彩的研究,对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继承与改造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黄土窑洞的环境与岩土工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黄土高原地域辽阔,地层完整、黄土厚工极大,世界罕见。窑洞是黄土高的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由于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土地的独特优点,从古到今得以延续和发展。发展窑洞民居对于保护耕地、改善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黄土高原分布区存在着复杂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如何研究大风沙及沙漠化趋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沟谷发育、滑坡、滑石流等。因此,重视和研究窑洞区域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十分必要的。本文总结窑洞分布区的若干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并对现代化的窑洞民居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郭斌 《山西建筑》2006,32(24):46-47
介绍了生态、住、屋、居、家、民居等的涵义,阐述了乡土建筑、风土建筑的存在形式及意义,论述了民居中的窑洞建筑形式及生态建设方法,体现了窑洞建筑的优势,指出窑洞建筑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宝库之一。  相似文献   

10.
窑洞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独特的民居类型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我国古代人类最早活动、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特征和气象条件以及经济资源等等因素,长期以来发展了大量的黄土窑洞民居。时至今日,在黄河中上游流域广阔的黄土高原地面上,窑洞仍然是广大农村人  相似文献   

11.
白丹  闫煜涛 《华中建筑》2013,(12):161-164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全面的认知其内容和存在状态,豫西地区窑洞民居作为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其所蕴舍的植物文化进行剖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分析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自然环境、修建理念、风水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与植物文化相关的内容和组成,探索和总结了植物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特征,为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冀北农村地区碹窑民居作为冀北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随着村民价值观念的转变,这种民居形式面临着很大的传承危机。为了能使这一传统窑洞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在传统建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的建造手法,从根本上改善了窑洞的固有缺陷,使其既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又能传承古法,尊重环境,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3.
燕萌 《城市建筑》2014,(12):240-241
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将传统窑洞民居改进并提出合理化现代创新理念的拓展是当下与时俱进的主要方向,其建筑核心理念与建筑美学价值是当下最值得思考与探究的课题,这对传统窑洞民居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移植与共生:一种嬗变的生土民居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相龙  柴宗刚  芦菲 《华中建筑》2009,27(10):128-130
该文以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共生为例,试图证实我国现代城市与传统民居和谐共生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笔者尝试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城镇的两侧山体,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华中建筑》2021,39(9)
我国传统窑洞民居是人类早期文明进步的活化石,是前人理解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物质显现,而国内地景建筑在探索初期普遍存在对旧时场景生硬重现、建造表达方式上不够纯熟等问题,导致建筑与它所在的环境存在冲突的现象。基于这一问题,通过大量收集相关案例、阅读文献资料、实践改造窑洞项目等方式融合贯通,挖掘出传统窑洞民居在建筑空间上的特性和蕴涵的文脉、哲学、生态等内在价值给现代地景建筑在建造方式、建筑形态和建筑材料上以启示,结合现代优秀的地景建筑案例,将传统窑洞民居建筑对现代地景建筑的启示升华到新的高度以适应当下的社会语境。  相似文献   

16.
吕红医  尹亮 《华中建筑》2010,28(7):180-182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在豫西沿黄河两岸向东伸展,在黄河南侧的黄土地层东出陕西,在黄河与秦岭、伏牛山脉之间的东西走廊地带延伸至郑州。在这片黄土地上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就是具有独特自支撑结构特征的窑洞民居。该文尝试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探讨豫西窑洞民居的构筑形态与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李浈 《华中建筑》1997,15(2):12-12
略议传统窑居的环境改善李浈中国西北部黄土地域窑洞民居分布的范围很广,遍及陕、甘、宁、青、晋、豫、内蒙等省区,广被地域达63万Km2。时至今日,仍约有4000万以上人口住在这些窑舍里。40年来,尽管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在老、少(少数民族)、边、...  相似文献   

18.
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地坑院窑洞的选址思略、构造和营建过程,以及布局形式,解析窑院建筑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并通过分析地坑院窑洞建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生态营造思想与当代建筑技术结合的窑洞建筑改进和优化措施,以促进保护和延续特殊生土建筑,改善现有居民生活环境,为当下的生态建筑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9.
姚佳丽  刘煜  韩晓娟 《华中建筑》2008,26(12):258-262
陕北窑洞是中国西北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它既节能、节地,又冬暖夏凉,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然而,一项中国建设部课题的实地调查表明,这种传统建筑形式正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本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以陕北延安的两个实际项目为例,分析了传统窑洞民居如何通过在建筑设计中改善采光、通风和功能分区、在住区规划中变分散为集中等手段,在延续其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更加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通过测试、调查、分析、实践与后评估,揭示了窑洞民居营造"冬暖夏凉"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构建了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提出了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并在延安枣园建设示范.为促进中国乡村建筑绿色发展、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弘扬中华建筑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