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窑洞建筑是北方黄土地区的重要传统民居形式之一,以巩义市康店镇康北村为例,结合调研概述窑洞民居聚落与建筑的特点、价值以及现在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保护与发展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绿色建筑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满足一系列性能指标的要求;重视地方场所的文脉传承、蕴含地域特色亦是其重要内涵.文章以黄土高原窑洞民居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依据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原型"理论、"需要层次"原理和"批判地域主义"理论,通过测试、调查、分析、实践与后评估,揭示了窑洞民居营造"冬暖夏凉"热环境的科学机理,构建了窑洞民居的"技术原型",提出了黄土高原新窑居模式,并在延安枣园建设示范.为促进中国乡村建筑绿色发展、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弘扬中华建筑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3.
唐相龙 《小城镇建设》2009,(9):26-29,44
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由于地形结构的纵向延伸.城镇横向发展空间受限.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不利于城镇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寻找一条拓展黄土高原沟谷型小城镇空间的可持续之路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构想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小城镇的两侧山坡之上.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在如今黄土高原传统窑居迅速退化的背景下.建设新型覆土窑洞并与现代城镇完美共生。既达到了保护窑洞民居、塑造城镇特色的目的.又实现了黄土高原传统建筑“文脉”的延续和沟谷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白丹  闫煜涛 《华中建筑》2013,(12):161-164
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全面的认知其内容和存在状态,豫西地区窑洞民居作为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其所蕴舍的植物文化进行剖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分析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自然环境、修建理念、风水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与植物文化相关的内容和组成,探索和总结了植物文化的存在形态和特征,为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窑洞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中独特的民居类型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我国古代人类最早活动、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特征和气象条件以及经济资源等等因素,长期以来发展了大量的黄土窑洞民居。时至今日,在黄河中上游流域广阔的黄土高原地面上,窑洞仍然是广大农村人  相似文献   

6.
下沉式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独有的民居建筑结构形式,是传统民居保护的重点对象。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下沉式窑洞的整体模型,通过分析步模拟其开挖过程,分别研究了下沉式窑洞的窑院开挖以及后续窑洞开挖造成的土体扰动影响,进一步研究窑洞的传力机制和受力机理,相关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窑洞这种无梁无柱结构屹立不倒的奥秘,同时有助于对窑洞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窑洞民居是生土建筑中重要类型之一,豫西地区地坑院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越的物理性能、深厚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近年来,地坑院窑洞的保护性设计项目逐渐增加。本文针对豫西地区传统地坑院窑洞保护与更新的实例展开调研,对地坑院窑洞的再利用方式进行梳理,试图完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使这一古老民居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民居之本源 米脂窑洞古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脂窑洞古城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无定河中游,距西安市580km,距榆林市76km。米脂城作为县治所在地,历经9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以古老、簇新参半的面貌屹立在黄土高原上。米脂窑洞古城民居聚落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典型民居聚落,传统院落林立,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典型代表,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窑洞如今在很多人眼里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徵,在黄土高原农村建设小康民居还能采用窑洞这种建筑形式吗?本文试图就此提出一些初步方案,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土窑洞病害分析及加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它的妥善保护和传承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政策的直接体现。几百年来,黄土窑洞长期受自然环境风化及雨水侵蚀作用,再加上人为破坏以及保护不够重视,使得窑洞建筑正在逐渐消亡。为科学合理地对黄土窑洞进行修缮和保护,根据黄土的工程特性及窑洞独特的营造技术,结合黄土窑洞的病害残损调查,系统总结了黄土窑洞常见的病害类型以及产生病害的原因,并针对黄土窑洞不同的病害情况,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统窑洞民居属于生土建筑的一种,生土地坑窑民居作为常见的窑洞民居的形式,在我国陕北地区、豫西地区都有广泛分布。地坑窑内冬暖夏凉,但也存在湿度过大、采光不足的缺点。针对窑洞内部居住适宜性的不足,文章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从室内物理环境(包括热环境与光环境)入手对其居住适宜性加以分析,并结合照明软件DIAlux给出可供参考的光环境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这首民谣唱得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的民居—窑洞。窑洞广泛分布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份,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等几种类型。千百年来,深藏于黄土高原的窑洞,不言不语,却承载了无  相似文献   

13.
初次见到吴堡窑洞古城是在去年11月,由于《陕西黄土窑洞人居环境研究》这一课题的需要,作为课题组组长的我,这几年一直行走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主要针对陕北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聚落和窑洞建筑进行基础性的调查研究。目前课题组的足迹已踏遍延安地区的洛川、安塞、吴起、延川,子长,以及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绥德等县市,发现了大量需要保护的古城遗址和窑洞村落。  相似文献   

14.
冀北农村地区碹窑民居作为冀北窑洞民居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随着村民价值观念的转变,这种民居形式面临着很大的传承危机。为了能使这一传统窑洞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在传统建造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的建造手法,从根本上改善了窑洞的固有缺陷,使其既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的新要求,又能传承古法,尊重环境,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5.
在借鉴中国植被区划、黄土高原生物气候分区和黄土高原种树种草已有区划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植物环境因子中的水和温度因素的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依据,以区域整体植物群落为参照,以黄土高原气候环境背景为基础,以地区乡村绿化建设目标为导向,将黄土高原民居绿化植物划分为3个地区、5个亚地区、11个区。并在大量调研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甄选出适合各区域的民居院落绿化树种,同时对重点研究区植物种类的应用频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今后地区植物与民居生态共生关系研究、乡村绿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晋东南采矿塌陷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窑洞民居,总结归纳晋东南窑洞民居的基本形式及特征。根据结果分析其现存的问题,试图从类型学的角度,立足于传统文脉延续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窑洞民居室内湿热环境改造、室内外通风采光条件改善和建筑结构修复三方面入手,提出新建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再生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民居窑洞建筑的装饰色彩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民居窑洞建筑进行了色彩的分析,从窑洞的用材、门窗的装饰、建筑的外环境及建筑的形式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色彩的研究,对西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继承与改造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民居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主要有合院和窑洞建筑两大类。文章在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类型化研究的基础上,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因地形地貌制宜、因气候制宜和因材料制宜的建筑规划思想等方面,对其人文理念加以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构建现代绿色建筑文化和生态文明提供基础和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移植与共生:一种嬗变的生土民居保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相龙  柴宗刚  芦菲 《华中建筑》2009,27(10):128-130
该文以我国黄土高原沟谷型城镇与爬坡式覆土窑洞的共生为例,试图证实我国现代城市与传统民居和谐共生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笔者尝试将黄土高原地区最适宜的绿色民居建筑——爬坡式覆土窑洞移植到沟谷型城镇的两侧山体,借以拓宽城镇的横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铜川地区窑洞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双坡面民居建筑外,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靠崖窑、地坑窑、明锢窑等传统窑洞民居。该文从传承与保护传统窑洞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研和文献分析,对铜川地区的传统窑洞民居进行了系统性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平立剖和三维结构图的绘制等相关工作,论证并总结出铜川传统窑洞民居的三种形制与结构特征和艺术形态特征。旨在为陕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