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程琳 《山西建筑》2006,32(12):14-15
解释了新城的概念,根据我国新城建设的现状,分析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及我国香港、上海等大都市地区新城建设的案例,介绍了新城建设的经验与趋势,为国内大都市地区新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光明 《山西建筑》2009,35(28):37-38
指出云龙新城是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践平台和区域发展的关键节点,分析了国外新城发展的趋势,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新城发展的实例,并提出了在启动时机、分期建设、新城规模、交通组织、开发主体及政策手段方面对云龙新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于洪区的实践为例,结合该区农村基本情况以及推进新城新市镇规划及建设经验,分析了新城新市镇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就推进新城新市镇规划及建设的对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思考,为全省新城新市镇建设打开思路,探索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回顾上海解放以后的新城(卫星城)建设,分析不同新城发展目标设定与现实建设的差异性特征及原因,结合十二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城市战略,探讨区域空间变量对上海新城定位及空间布局的影响,从整体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提出上海未来新城建设的定位调整及空间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城的概念、开发模式,对新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锡东新城为例,详细阐述了锡东新城规划编制思路及体系,并提出了编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促进新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参照香港: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的目标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 ,确立了“中心城区———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四级城镇建设体系 ,目前 ,中心城区的城市化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城市建设重心即将转向对郊区新城的建设 ,如何建设新城已成为当前上海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借鉴香港新城建设的丰富经验 ,并结合上海城市建设的现状 ,找准适合上海新城建设的战略思路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新城的概念及内涵新城(NewTown)的概念源于英国 ,是在“卧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卧城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周围建立的一种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小城…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明确新城建设作为新一轮空间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新一轮的新城建设,超越了新城作为特大城市空间疏散的传统功能,更赋予新城在区域网络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重大战略意义,并肩负引领城市高品质生活的新使命。新城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诞生以来重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之一,国内的新城建设也经历过卫星城、郊区新城和综合性节点城市等不同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下,新一轮新城建设的区域意义和目标内涵会有什么新变化?面向新的战略目标,新城建设的发展策略、实施路径、政策机制、开发模式等有什么新的特点或经验探索?为此,本刊编辑部以“上海五大新城建设及相关思考”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上海新城建设回顾、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阐述了上海加快新城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在回顾上海新城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对上海新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上海新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快上海新城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空港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空港新城海绵城市策略研究及实施方案》,研究梳理了相关规划以及内部和外部需求,确定了空港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策略,在分析自身条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4个方面入手,分别确定了适合空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并对各个层面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出空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及强调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背景下,试以上海市为例,探讨特大城市发展中的新城建设问题。首先重新审视新城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然后,分析上海市郊新城规划建设的缘起、演进及现实状况,进而归纳其规划建设的特征;最后从政策和空间等视角,探讨和展望我国新城建设的关键理念和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生态文化核心区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滨谊 《中国园林》2012,28(6):5-11
以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研究为背景,基于过去20年城镇绿地规划的经验与新近的项目实践,面向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了绿道在中国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中的骨架作用,提出城镇"生态—文化区核心区"(ECD)概念,其空间形态以"点""带"呈现,"点""带"结合构成了ECD城镇绿地网络空间,其中,作为未来城镇绿地空间发展的新形态,绿道将发挥必不可少的战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城镇规划引入城市设计理论是个新课题,国内的实践不多。如何建立适合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理论,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应遵循的原则、对象、类型和不同阶段设计内容,按照城市设计研究的不同方面进行探索,力图渐进式研究小城镇城市设计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成果的编制和实施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把城市设计理论运用到小城镇规划设计,是国内实践较少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建立出适合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理论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是我国当前发展小城市建设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了寒地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对象、类型和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力图实现对寒地小城镇城市设计理论核心问题的研究和成果的编制。  相似文献   

14.
李桂文  张学勇  曾宇 《华中建筑》2011,29(2):107-111
该文针对当前我国大量新城建设变"空城、睡城"现象,通过对城市演进动力及发展模式的认知,提出新城建设在被构动力下作为城市跨越式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满足城市高度发达程度、高速增长状态及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出现疏解拐点等条件,以此为基础希望对今后我国城市发展模式选择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某市生态新城区建设规划为例,阐述了生态新城区的建设目标,从城市景观设计、产业设计、住区设计三方面探讨了如何精心做好生态新城区设计,指出生态新城区建设不仅要科学规划,而且在设计和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城市机动性--城市研究的新概念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城市中日常出行和交通运输问题的认识,正在摆脱工程师的技术观念束缚,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项研究内容.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城市机动性.城市的交通出行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应当通过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的表现,环境导向认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城市机动性的概念促使城市研究学者采用一个更加整体和系统化的方法来对待交通问题:城市交通不能脱离技术条件的支持(交通运输)、城市社会活动的组织(布局结构)、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城市社会活动),空间质量(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决策者的管理措施(城市政策).城市机动性因此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建立新的概念与认识,如"交互的机动性"和"多类型的机动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龚清宇 《城市规划》1999,(2):17-19,22
文章指出由于规划的“物质性传统”并非是近代城市规划的直接起源,在时间和意识上要略晚于“社经传统”,因而认为现代城市规划传统是“技术(工程)传统”是失之偏颇的,然而从近代规划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郊区社区还是花园城市,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基点是建立一个新结构,而不是在设法维护一个既有结构。“新城模型”的价值标准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今天城市规划的思维方式,于是将针对规划新城的价值观、方法与经验引入既有城市的再开发规划,从而促发旧城的“新城化”现象。作者建议,今天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新城建设转向既有城市的适应性维护,城市规划的价值标准也应随之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8.
锡山市的新城建设及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湛 《城市规划》2000,24(5):15-18
锡山市新城建设是经济发展及当前体制下县市矛盾双重作用的结果 ,在新城选址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位置对城市凝聚力的影响 ,当前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新城与无锡市的全面竞争、与市域内其它强势城镇的竞争、城市凝聚力的不足以及体制改革的迟缓等。结论是只有从城市体制的改革入手 ,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两规合一"是上海市在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上的一个创新。分析了"两规合一"对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在宏观调控、发展空间、规划思路、城乡统筹、近远期协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对今后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思路的调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政策为 川西北少数民族小城镇带来发展机遇,同时 城镇空间的地域特色面临现代化冲击,研究 小城镇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城镇空间的文脉 传承有重要意义。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 型的小城镇鲜水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田 野调查、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重建 了城镇10 0年的演变进程。研究表明:鲜水 镇在时间上可分为茶马互市(1662年之前)、 宗教带动(1662—1910年)、立县更名时期 (1911—1949年)、和平解放(1950—1980 年)、震后重建(1981至今)五个时期;空间 上,呈现出城镇功能结构沿过境公路扩展、 街巷自然生长、城镇风貌汉藏融合的特征。 影响鲜水镇城镇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茶 马互市”和宗教传播、过境交通、地震、多民 族融合是城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