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邵甬  关星 《城市规划》2023,(10):30-42
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是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区域或跨区域的国土空间。当前研究存在碎片化识别、孤岛化保护等现象。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为国土空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识别与整体性保护提供了契机:既是对中国长时段形成的特色人地关系与空间格局的再认知,更是对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智慧的学习与传承,也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长时段史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等理论,以丹沁古灌区为例,通过解析其水利系统的演进过程,理解其区域空间与文化生态形成机理,从而揭示其区域整体性、文化互动性、要素关联性特征,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2.
姜岩  孙婷  董钰  赵雅倩  杨斯亮 《规划师》2022,38(3):110-116
文章首先根据国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相关要求,剖析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其次,以文化地理学、城市历史景观、文化遗产空间等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理论为支撑,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立足于区域遗产观,识别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根据城市历史景观理论...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桐 《风景园林》2022,29(4):12-19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国土景观遗产的统一性保护提供了契机.通过梳理意大利、法国、日本等业已进行的国土景观遗产保护立法与规划实践的国家经验,概括国土景观遗产的自然与文化价值,进而提出国土景观遗产系统的认知框架.从系统结构和要素关系的角度,将国土景观遗产系统分为由气候、地质、地表自然形态构成的第一自然性要素,由人类定居、迁移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 的城乡环境遭到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建 筑文化遗产面临自身衰败和生态环境破坏的 双重压力。如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保护 遗产廊道是未来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廊道 适宜性理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提出了 结合遗产廊道整体性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构 想,利用GIS技术进行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 构建研究:首先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获得研 究区域高中低敏感区的主要分布情况,通过 生态适宜性分析获得研究区域土地开发建 设适宜性分区的主要分布情况;然后对研究 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价值评估与空间分布集聚分析,确定文化遗产廊道的主题与基本空间格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空间 可达性,得出潜在的文化遗产廊道区域;最后,结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得到最 终的江门市文化遗产廊道保护空间网络。文化遗产廊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结合将实现从文化遗 产点到历史文化空间的视角转变,本研究希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廊道的规划与研究提供 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庄晓平  陶楠 《中国园林》2023,39(2):71-76
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量化研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御城旧县”遗产价值,探索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评价与数据化方式,提出以构建“价值认知深度地图”模型的方法来识别古城遗产。运用深度地图(Deep Map)历史要素分层重构的原理,借鉴英国历史土地利用评价(HLA)方法,对“历史丰富度”与“时间深度”两大指标体系进行计算,从而对古城遗产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价与可视化展示,以期达到系统化呈现古城遗产价值信息的目的。数据结果作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数据要素,为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流域作为富有文化和生物价值的集水 区域,沿水系聚集多样文化资源并分布着密集的 河流生态系统。流域风景区别于城市、乡村等相 对独立空间而具有典型的网络特征,探究流域 历史变迁遗存的文化资源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空 间层积关系,可应对当前流域保护现状中生物与 文化分离的困境。基于此,本研究在辨析流域 国土风景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从生物文化遗 产协同角度出发,构建了“流域属性认知—生物 文化遗产识别—流域国土风景保护机制”的流 域国土风景保护理论及实践框架。以齐鲁文化 区的汶水流域为例展开实证研究,探究流域文 化遗产和生境质量的层积关系,最后将生物文化遗产空间层积结果与城乡三生空间规划进行衔接,提出了层积信息、分级格局、集群空间共同 整合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治儒  陈岚  谭林 《中国园林》2023,39(10):124
构建连续完整的遗产空间网络是实现遗产整体性保 护利用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地域文化整体关联、促进区域协同 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区域协同视角,从基础通廊联系、文旅 产业发展、空间统筹三方面入手,探究遗产空间协同形式,提 出遗产空间网络的构建途径。以自贡市井盐文化遗产为例,在 井盐文化遗产梳理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丰 度指数、连通性分析等方法,通过识别提取遗产源点,生成遗 产廊道,划分发展片区等途径,构建并优化整体遗产网络,形 成“一横一纵、五区多点”的协同空间结构。从遗产节点、廊 道引导、文旅片区三方面提出遗产保护发展协同共进的实施路 径,以期为区域遗产景观的保护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中文化专 项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土空间的自然价值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的 整体性。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析国土区域文化遗 产时空格局及其自然环境的关联特征,对于文化遗产的系统 性、整体性保护及传承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理空间 分析法,将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与区域地形、水文数据相结 合,归纳其整体与各时期的文化遗产结构特征。研究表明, 浙江省文化遗产由杭嘉湖平原的点状核心逐渐向浙西、浙南 丘陵线性发散,其时空格局受到自然山水环境的高度制约, 但限制程度随着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而逐步降低,并在空间 上呈现出包括8个核心与4条廊道在内的井字形聚集结构。研 究对未来浙江省文化遗产及其自然环境的统筹发展与系统活 化提供针对性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而言,需要将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与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的划定结合起来,以实现从文物(文化遗产)到文化保护空间的视角转变。重视对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将"积极保护、多元展示"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对于乡镇这一行政单元而言,对城镇遗产的整体性认知及价值甄别、传承利用策略有待更加明确与精准。这对进一步理解城镇空间生成机制,充分认识并延续城镇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为线索、时间为序列、空间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信息的分层解读,梳理文化特征,对广东省揭阳市棉湖镇遗产价值与层积特征进行解读与转译,从价值传承的角度提出棉湖古镇可持续保护的策略及可读、可知的展示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绿道作为维护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发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网络系统,可以成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提供整合自然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乡土遗产保护和旅游与休闲产业发展机会。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1998年以来完成的研究成果为例,阐述建立国家绿道系统——国家生态基础设施、京杭大运河国家生态与遗产廊道的构想,以中山市、杭州市、合肥市和北京市为例阐述连接城乡的绿道网络的规划与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2.
空间规划改革进程中号召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象征从 “文物遗产视角”转向“全域历史景观视角”,“景观方法” 已逐渐进入历史保护领域并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景观基线” 的研究方法,借鉴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工具的经验,以广西 南宁为例开展“市域尺度”的历史景观基线构建工作。针对南 宁约2.2万km2的行政范围,基于ArcGIS平台构建历史景观信 息数据库,从自然历史、乡村历史、城镇历史3个维度建立南宁 市域的历史景观评估基线图并进行层积解译。该实践为中国全 域历史保护的工作要求提供了构建历史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 全域历史景观体系框架、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决策参考机制、增 强历史景观的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前,针对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绝大部分空间形态,都出台了有关法律法规,形成了部门分治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衡的国土空间管制状态。此种状态在保障支撑国家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因管制制度自身的分散与割裂,产生了一系列空间冲突和治理矛盾,难以有效解决国土空间上无序发展、功能错配、效率低下、公地悲剧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模式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工作的回顾及总结,结合国家空间治理改革的新要求,提出新时期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要以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资源要素,重要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等为对象,着重建设法律法规保障、国土空间规划、行政管理运行以及国土综合治理四大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centres on the fundamental issue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from a planning perspective. For many years planners have been criticised for not integrating conservation with the need for development with one usually occurring in isolation to the other. Thus, this paper reviews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o disclose a gap that may exist in current practice in relation to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places from threats generated within their surrounds.As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onfronts in practice common problems, it is suggested that a technique applied in na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o ‘buffer’ national parks from external threats occurring outside the legal bounds of protected places can be adapted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i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is technique is the buffer zone planning (BZP) technique developed by Kozlowski and Ptaszycka-Jackowska.From the limited application that has been undertaken of the technique as applied to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which is summarised her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technique shows certain strengths suggesting that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BZP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nning tool in conserving built heritage. This paper therefore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application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generate constructive discussions in relation to the technique in an urban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可以说是借助了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春天。为改革开放后的文物建筑保护提供了专业平台和支持。就文物建筑而言,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全国文物保护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者为文物建筑的研究、规划、设计、维修保护工程贡献了自己的心血。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马延 《福建建筑》2014,(6):62-67
本文结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采取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性保护方法,使再生后的历史文化街区达到遗产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展开,着力保护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全民共识,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安全格局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规合一的内涵,本着“一张蓝图”的原则,将城镇开发边界线、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融合,构建哈尔滨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应用三线划定的研究方法来综合识别生态空间,以期为哈尔滨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及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