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区中心城市的演变及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南诸城与拉萨、日喀则、江孜为对象,分析藏区历史上中心城市演变的过程及规律;从藏区自然条件、统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等方面剖析藏区中心城市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揭示出藏区中心城市以宗山和寺庙为中心发展的特征;结合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针对历史格局的保护提出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从微观层面对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研究,以牧业村尕秀村、半农半牧村俄河村、农业村梁家坝村三个典型的甘南藏区村庄为例,分析论述藏区乡村聚落中不同生产方式与内部空间组织的耦合关系,讨论地域因素语境下的生产方式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聚落空间的构建行为,试图解析不同生产方式导向下的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的内生秩序与组织规律,以期同类村庄建设规划中更好地引导空间资源的秩序化和空间组织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四川藏区民居"内地化"进程中传统形式转变的内部动因与外部表现。并结合西部大开发的藏区城镇化的背景,从新乡土主义理论出发探索未来四川藏区地区"内地化"进程中地域性民居形式的适应性转变。  相似文献   

4.
可移动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可移动建筑进行相关研究有助于将这一极具前景的建筑类型纳入到中国建筑师的视野当中。该文通过梳理可移动建筑的相关资料,总结出可移动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在调研我国可移动建筑的相关设计团队及生产企业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可移动建筑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我国可移动建筑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藏区乡村振兴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藏区的广大乡村自然环境与文化风俗特征相近,普遍面临产业活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相对封闭、城乡建设滞后、社会治理困难等突出问题。文章在综述藏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参与藏区政策研究与规划的实践经验,从分析藏区乡村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入手,初步提出激发藏区乡村发展活力、建设藏区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进行政策与体制改革创新等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可移动建筑将会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之一。赋予建筑可移动性是一项涉及到建筑功能、形式、技术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创新活动。该文从可移动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形式出发,对国外可移动建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可移动建筑的功能与造型的多元化设计、专业化的设计、多样化的移动方式,设计制造使用一体化、与新兴技术结合、多样化的应用领域等六个方面对国外可移动建筑的发展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国外可移动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及展望,为我国可移动建筑设计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标准化可移动、折叠式模架体系结构设计。重点阐述了门式墩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标准化可移动、折叠式模架体系设计、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模架拆除、模架体系移动等关键技术;并采用以MIDAS2012有限元计算软件为主模拟该标准化移动模架在施工中的实际工况,对模架体系设计结构进行验算,以实现安全、经济的目的。经工程实践证明,标准化可移动、折叠式模架体系设计与施工具备装配化、可移动、安拆方便、占用场地小、安全、绿色、环保等优点,有效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建筑有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存在,可移动建筑是其中一个类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既可拆卸重组,对场地的要求也比较灵活。文章分析了可移动建筑的概念与发展、商业活动的适用性,以及在商业活动中的设计策略,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可移动建筑在商业活动中的多样应用,为此类建筑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促进可移动建筑在商业活动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汪婧  田凯 《南方建筑》2012,(6):22-25
新都桥镇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西部,是川藏交通联系的重要枢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地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杂居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本土的藏式民居从居住类型、功能布局、平面形制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原生建筑。这一演变过程反映出四川藏区城镇在内地化进程的推进中地域民居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高职藏区学生由于其生活的环境不同,使得其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学习思想状况与一般高职大学生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深入了解藏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无论对促进藏区民族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0)
随着人类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固定化的空间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可移动微建筑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僵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以往的信息接收方式和生活娱乐样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厌倦。此时,新媒体与可移动微建筑的结合迫在眉睫。该文论述新媒体与可移动微建筑发展的必要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可移动微建筑作为新媒体的载体之一,产生了不同的形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低温环境下,高风速会加剧人体的冷感受,带来热舒适的负面影响。四川藏区地处高原,高海拔与复杂地形带来的低温天气是限制居民热舒适的首要因素。在藏地居民长久的实践与适应中,传统城镇空间形态蕴含了诸多对抗低温、强风的低技术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藏区新城建设多脱离气候实际,套用平原模式,片面追求秩序感,多采用高技术手段解决城镇低温问题,加剧了城镇发展负担与能耗。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凤仪镇传统城区及新城区空间形态模式的总结,并选取两个典型片区利用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实证模拟,探寻不同建设模式对风的适应性情况与低技术策略,为四川藏区城镇建设与更新提供建议,减轻城镇能耗,解决城镇发展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3.
官寨建筑是土司制度影响下所形成的地域建筑形式和历史文化遗产,因其杰出的建造技艺、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而丰富的空间和体量构造构成了四川藏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观和文化视觉印象。本文以嘉绒藏区极具典型性的芦花官寨为例,通过在地调查研究以理清芦花官寨的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田野材料、史志文献、历史图像等资料相互验证,分析官寨建筑在择基选址、空间布局、材料结构和装饰细部上的主要特征,着眼当下以期为嘉绒藏区官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7月15日至18日,首届藏区古村落保护发展论坛、玉树市仲达乡藏娘八寨现场观摩会暨资源对接会在青海省西宁、玉树两地举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景恒基投资集团董事长肖厚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建设部外事司、科技司司长李先逵,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副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示出,其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人口城镇化与生产要素的城镇集聚背离,形成新的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格局。本文以四川藏区为例,全面揭示藏区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差异与人口城镇化的空间转移特征,分析藏区建制镇发展面临的五大约束,提出促进藏区城镇体系建设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和灾难的频发,无论是居民自建型还是设计师主导式的“可移动住宅”设计非常广泛。本文通过3个案例介绍日本“可移动”住宅的发展和思想演变,探究“可移动”住宅背后的设计思潮,并对未来的住宅模式提出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对苯教文化影响深远的嘉绒藏区雍仲拉顶寺、昌都寺和雍仲达吉岭等典型苯教寺庙历史的追溯与现状的分析,总结了嘉绒藏区苯教寺庙的建筑特征:寺庙建筑选址布局崇尚高处,因地制宜。平面形制的发展基于苯教早期建筑形式塞卡尔,建筑形式保持传统的碉楼风格,建筑装饰元素充满浓厚苯教色彩。探索了嘉绒藏区苯教寺院建筑文化的渊源,对嘉绒藏区宗教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官寨建筑是土司制度影响下所形成的地域建筑形式和历史文化遗产,因其杰出的建造技艺、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独特而丰富的空间和体量构造构成了四川藏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景观和文化视觉印象。本文以嘉绒藏区极具典型性的芦花官寨为例,通过在地调查研究以理清芦花官寨的历史发展脉络,并结合田野材料、史志文献、历史图像等资料相互验证,分析官寨建筑在择基选址、空间布局、材料结构和装饰细部上的主要特征,着眼当下以期为嘉绒藏区官寨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协会     
正中物协:"藏区青苗牵手计划"专项扶贫行动启动日前,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和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在持续开展"社区的力量"消费扶贫攻坚战的基础上,重点对"三区三州"的藏区扶贫产品青稞开展"藏区青苗牵手计划"专项扶贫行动。"牵手计划"是针对藏区青稞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专项消费扶贫行动。首期于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4)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少数民族中藏族人民生活的区域相对较广。当前,随着游牧民居点工程建设和中小学校园校舍、师资的不断完善,四川藏区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效果在原有基础上有很大提升。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学习,很少关心艺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这导致四川藏区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开展缓慢。文章对四川藏区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