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传统村落多维度失活,通过重新识别村落活态因子,研判失活、衰退主导因素,能够进一步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以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3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立足本土地域环境,综合考虑村落活态发展因素,构建3层共28项活态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发现:(1)3个传统村落均有失活现象,但在失活程度上有所分化。金崖和黄家庄村处于“微失活”,失活程度较轻,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一般;古城村处于“失活”,失活现象较明显,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可持续性较弱。(2)3个传统村落的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失活贡献率占比较高,对传统村落的活态发展影响较大;村落治理、经济发展和地域环境在失活指数上占比较高,对村落失活的影响较显著,可判断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传统村落的适应性发展受村落治理、地域环境因素影响较大。(3)活态总分上,金崖村(71.63)>黄家庄村(68.58)>古城村(58.88),这与调研结果相吻合。村落失活是多因素综合、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适应性、永续性的保护发展方式是村落振兴和活态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赵威  李翅  王静文 《风景园林》2018,25(8):91-96
生态适应性研究是剖析传统村落生态理念的重要角度。介绍生态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进展,传统村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包含2个部分:自然生态适应性和人文生态适应性。概述京西古道沿线传统山地聚落的宏观生态适应特点。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为例,立足于5个研究视角分析其自然及人文生态适应性,引入软件模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山地村落的生态适应理念予以总结,以期对中国今后的山地村镇规划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环境适应性是人居空间的属性之一,在传统村落中亦有体现。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空间和社会特征,从形成伊始到演化发展,村落本体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要素息息相关。通过北洸村的案例分析,评析村落价值、解读现状问题,旨在提出契合实际的适应性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乡村社会在当代的更新提供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广府地区传统村落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是岭南四大文化体系中广府文化的典型空间载体。研究目的为,在论证广府村落对岭南湿热气候的气候适应性基础上,探讨其空间与尺度的组织规律。方法上,在实测调研基础上,对相关案例的热环境与风环境进行数值模拟,论证其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并归纳总结其组织方式与尺度规律。进而,对村落的空间比例与密度分析,显示冷巷与院落的组合为湿热地区的高密度村落布局提供了一套有效的防热、通风策略,对村落内部的微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从而为本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空间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岭南传统村落梳式布局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村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岭南村落梳式布局气候适应性评价方法,并对世界文化遗产自力村村落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梳式布局的自力村村落对于岭南湿热气候适应性强,通过对传统村落微气候的探索性研究,解决了传统村落气候适应性评价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6.
依据"传统村落风貌与特色"、"传统建筑规模与质量"、"传统文化活动与传承"的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三要点,通过实地调研对粤中从化区的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从化区传统村落的线索名录,并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法从行政区划(镇、街道、林场)、地理环境、民系文化三方面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现状。在此基础上借鉴建筑美学的"适应性理论",从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分析其分布的原因,并总结从化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为从化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保护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木兰石砌"建筑作为武汉北部丘陵山区古村落人居环境建设代表,融汇了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环境资源条件与在地建造匠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罗家岗古村落为例,从空间、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系统研究"木兰石砌"聚落群,总结罗家岗古村落选址择地、营造技术、环境建造等方面守中致用的人居智慧,并针对罗家岗村"木兰石砌"建筑面临的衰败问题与村落发展困境,基于"三生"协调发展目标,鉴古开今,探索村落人居环境与"木兰石砌"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的措施与路径,为当代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于荟  张沛  李稷  张中华 《南方建筑》2021,(4):105-111
基于传统村落面临衰退、消失、转型等现实问题,以“分类保护与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不同类型村落提出相适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聚焦于传统村落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类要素的内涵及其动态协同关系研究,提出“五态”融合理念,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进行解构,总结出多元化、适应性、复杂化的传统村落演化机制。以陕南地区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构建传统村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五态”中各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方式及现实基础,划分出原生滞缓型、初变发展型、转型重构型、消解收缩型4类传统村落。从动态、多维研究视角出发,探索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传统村落的精准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受到自然扰动和人为干扰的双重作用, 需要从区域景观系统整体研究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适应性 机制。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定量分析了黄河流域2000— 2019年传统村落的潜力(单元属性)、连通度(空间结构)、韧 性(动态趋势)3个适应性基本维度的时空格局及演化过程, 并探索了适应性循环个体分布阶段与区域聚类模式。最后, 采取双重差分法评估传统村落名录政策对区域景观系统适应 性变化的影响。发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存在“循环阶段”和 “病态状态”的双向转变,同时名录政策对连通适应性有显 著且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规划转型的新常态时期,人居环境建设成为工作重点之一。在物质环境与人居环境共同营造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文章以人居环境视角,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发展类型及研究方法,总结当前研究进展,思考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的水适应性是其传承至今代代村民积累保留下来的宝贵生态智慧,文章通过分析村落选址、布局形式、空间秩序等空间布局中的防洪防灾手段,研究其水环境管理理念,以求为传统村落的水系系统保护及村落改造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传统村落是适应冬季严寒气候的产物。传统村落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适寒性营造手法。为挖掘黑龙江省平原地区传统村落冬季风环境营造技艺,本文以传统村落冬季风环境为切入点,对满族拉林镇后黄旗村进行实地调研与实地风环境测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后黄旗村冬季风环境进行研究,以期归纳总结出严寒气候条件下传统村落冬季防风的传统智慧。  相似文献   

13.
该文尝试应用韧性思维的视角研究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问题。首先梳理了文化景观的基本特征,指出文化景观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韧性系统,具备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基于韧性系统的适应性循环模型,对古北口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指出其适应性循环的阶段性特征,并判断出当前文化景观系统的影响因子。最后,基于韧性分析,提出了古北口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适应性管理框架,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研究赣南传统村落文化与客家人居环境建设为起点;分析传统村落文化在当代出现的问题与原因,以及客家传统村落文化中的生态意识,探寻客家传统村落文化融汇现代城乡人居环境设计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周涛 《四川建材》2019,(5):43-44
从地域技术特征出发,依次从地理适应性、气候适应性、材料适应性三个角度论述婺源宗族祠堂,旨在推进徽州传统村落的文化与技术研究,并希望为当地祠堂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的环境艺术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了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在村落环境的空间构成、民居环境的构成要素设计、民居单体立面设计和室内环境特色等方面的环境艺术特色,挖掘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艺术内涵,为传统村落的更新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北部地区文脉底蕴深厚,保存着众多完好的传统村落,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通过适应自然和人工改造,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宜居环境。本文以武夷山市城村为例,分析其在选址布局、空间格局、水系形态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并探讨传统生态智慧在新村建设中的适应性,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19,(6)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阐释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规律,揭示了传统村落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空间要素认知特性与重要价值,为村落保护乃至当代城市与建筑空间营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人地关系的典型性,是独特的人居环境研究样本。研究以伊洛河流域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五个方面整理归纳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及空间分异特征,为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农耕文明与水文环境的联系密切,中国传统村落的村民在水利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总结了传统村落的防洪方略,并从村落空间布局、村落建筑设计和村落的防洪工程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村落防洪的具体措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现代防洪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