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权力变迁与村落结构的演化——以静升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昕  陈捷 《建筑师》2006,(5):75-79
社会权力在村落中的运作需要通过具体建筑来承载,此类建筑也就成为控制村落结构的节点所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权力内容及其运作方式的改变将引起各个节点的变化,进而导致整个村落结构的变迁。本文以静升村为例,通过考察不同节点在不同时期的意义和用途等,探讨了权力的物化过程与村落结构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渐水凹村位于河北省沙河市刘石岗乡,村落分布有大量清代及民国时期民居建筑,构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文章从地区、人文、村落结构、建筑营造四个方面由大到小对渐水凹村进行介绍,由此强调人们对此类村落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小洲村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村落,能集中反映岭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色,其岭南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与空间肌理保存又较完整丰富,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洲村现存的传统建筑保护面临诸多问题。用法律手段对小洲村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与教育意义。该文结合相关法律,强调保护小洲村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提出针对性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从法律角度对小洲村进行建筑保护,提升了村落的文化内涵,也对整个城市的文脉延续及品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大化瑶族自治县弄立村的村落概况、村落格局、历史沿革与民居建筑特点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大化瑶族自治县弄立村的主要特征,对研究大化瑶族自治县弄立村以及桂西村落特点、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在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传统古民居建筑,包括湘南古民居,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文章从"天人合一"生态观的村落选址、"崇中尚和"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和体现"礼乐"秩序的"干支式"村落空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哲学思想对湘南古民居村落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闽北建瓯的传统村落大都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郑魏传统村落建村历史悠久,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复杂多变的山水地貌格局相互融合,从村落选址到建筑布局都蕴涵着其村落形态特征的精妙之处。通过对闽北建瓯郑魏村村落空间形态在其整体村落格局、内部空间秩序、建筑形式的特征研究,从宏观到微观视角探究其村落空间要素,解析郑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高要市黎槎村的村落总平面呈圆形,住宅沿等高线环形布置,形似"八卦",被称作八卦村。由于地势低洼,水多田少,黎槎村水患频发。因此,与采取"梳式布局"的典型广府村落相比,黎槎村的村落结构、建筑形式、居住模式、祭祀建筑、建造技术都因应对洪水这一不利因素而做出了调整。  相似文献   

8.
通过挖掘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坑院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刘寺村的村落形成发展、村落格局及形成因素、公共空间、建筑空间四个方面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与构成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刘寺村选址变迁与营建思想、人口增长、地坑院营造技艺的发展等关系密切;村落形态呈现"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受地形地势、姓氏血缘、街巷格局、景观布局等影响较大;刘寺村特色公共空间为寺庙、窑皮、泊池等,就建筑空间而言,其建筑群体布局呈现出"相交""并排"两种特殊形式,其形成归因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四明山区村落是浙江地区的典型传统丘陵聚落,因地处山区,保持仍较完好,对于江南传统村居在环境适应性研究方面有较高价值。其典型村落是依山傍水的晓云村,晓云村的村落格局因借山形水势,带有典型的江南村落的文人情怀。村落的主要居住建筑形成长屋聚落,代表了浙江山区的典型居住形式。长屋作为一种建筑单体原型造型简单,但该形式和山水相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山水一体营造的建筑观,为当下的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川底下村和山西丁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选址、布局特点、道路系统等方面,比较了两者在形态上的各自特点,并且对村落的重要组成要素,即民居的院落空间、平面组合、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寻找出隐藏于不同表象背后,而本质相同的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及其对两个村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毛万红  张三明 《华中建筑》2004,22(B07):A0028-A0032
浙江至今遗存有许多明、清时的传统戏曲演出场所——戏台,在历史上古戏台曾经遍及浙江城乡,数量相当多。戏台依附于不同的建筑,产生各种类型的戏台场所;不同的空间环境布置,又产生各具特色的特殊戏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Z2)
"China's deep-rooted family culture and the resulting family spirit i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ociety that differs from western society," said by Chinese sociologist Fei Xiaotong. German sociologist Max Weber defi nes Chinese society as "family structure society"[1]. And sociologist Fei Zhengqing believes that the villages in China are organized by families. In sociological studies,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ingle-clan villages with only one dominating family, main-clan villages which are mainly composed of several families, and multi-clan villages where some coequal families live together[2].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organized social communities with kinship as a link. They are products of the family system.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 village's family composition and its space construction. Single-clan village is an introverted spatial organization mode entirely based on kinship, ancestral hall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and the whole spatial structure grows toward it. Main-clan village is a decentralized family aggregate based on the ties of blood as well as reg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its village space depends on temples and pavilions where families enshrine and worship ancestors and gods. It owns obvious features of collage and collaboration. M ulticlan village is a collaborative and extroverted complex spatial system led by relationship of colleagues, where large public buildings are taken as the core to organize commercial activities. Its form is similar to the form of small towns. Taking sociological term "family"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cases of national historic cultural villages including Hong Village, Zhuge Village, Zoumatang Village, Suzhuang Village and Guoyu Village into further study,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kinship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form of villages, tries to reveal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space of villages and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n spatial study as well as basis for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相似文献   

13.
广府地区的神庙建筑数量众多,在民间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广府地区社会空间中最常见的公共建筑之一。神庙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的形制特征,文章细致地梳理了广府神庙建筑的平面类型、构架类型与立面特征,形成针对广府神庙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纯 《新建筑》2012,(5):128-131
湖南省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群山之中。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千余年来吸引了许多中原世族来此定居,他们所带来的不同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历经千年融汇成当地特有的民间建筑风格。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风格集中体现在村落的祠堂建筑上。当地祠堂建筑形成了特有的较为稳定统一的平面布局形式和建筑结构模式,在局部造型和雕刻彩绘上体现了一系列地方特点和变化。汝城祠堂建筑群较完整地保留了当地传统建筑的原真特色和时代特征,是非常珍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古建外檐(包括椽望、斗栱、上下架大木、槛框、榻板、门窗隔扇等)进行油漆彩画时需绑搭脚手架。由于建筑物的造型多样,大小不一,脚手架的绑搭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介绍民居平房的外檐油活架子、园林建筑的外檐油活架子和宫殿、坛庙的外檐油活架子。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改造实验——以珠海吉大村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晴  常青 《城市规划》2002,26(11):21-27,45
分析了珠海吉大村演变的历程和目前存在的建筑密度大、道路不成系统、治安混乱、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小农思想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对吉大村的街道、祠堂、古住宅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吉大村的改造的目标和定位 ,提出了“保留优秀的建筑遗产” ,“对吉芝街进行保护性改造” ,“引导社区新风尚的形成”等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7.
陈捷  张昕 《华中建筑》2006,24(11):85-87
静升镇在2003年10月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中名列榜首。该文伦及的静村便是该镇的政府所在地。传统社会中宗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举足轻重,族权的兴衰更决定了宗祠的命运。该文以静升村各宗祠的发展与演化为线索,探讨了族权在宗祠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楚超超 《华中建筑》2007,25(12):155-158
新加坡佛教主要是由早期的中国移民传入的,他们的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形成了新加坡早期宗教信仰,他们建造的早期寺庙建筑成为新加坡传统佛教建筑的雏形.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加坡传统佛教寺庙的类型及实例.随着新加坡佛教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代佛教建筑也大大迥异于传统寺庙,文章探讨了影响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因素,及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试图揭示其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9.
潘熙  陈颖 《南方建筑》2012,(6):18-21
祠堂,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合族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祠堂的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形制,在一片住宅群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所分析的姚氏宗祠,为清初移民所修建,建筑形制保留较为完好。通过调研和测绘,有助于我们了解四川宗族祠堂建筑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