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面向"十二五"规划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彦威  肖作鹏 《规划师》2011,27(4):21-25
"十二五"规划重新确立了人本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系统、全面的综合治理方案,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理论需要转型."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建立以个人需求管理为导向、以"顺畅交通、低碳交通和幸福交通"为目标的综合城市交通体系,基于活动一移动分析法,结合行为视角对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理解,从...  相似文献   

2.
陈行  翟长旭 《重庆建筑》2013,12(4):12-14
重庆当前正面临城市地位大幅提升、城市空间格局调整、大型交通设施建设提速、城市交通问题突出等重大机遇与挑战,其城市交通发展处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前的交通规划建设将对未来交通格局起到关键作用。2011年编制完成的第3版"综合交通规划"结合重庆城乡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同步进行,提出了适合现阶段重庆发展交通的建设思路,形成了对外和内部两个层面的交通规划方案。该文将对此次综合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进行简要阐述,总结规划编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04,(9)
“半小时主城”交通规划以重庆市主城核心区为主要研究区域,总面积700 km2,规划人口规模为360万。该规划于2001年12月批准实施。规划目标由主城区各组团中心及重要节点进入外环高速公路实现半小时内通达,由主城区各组团中心及重要节点到达人民广场实现半小时内通达。创新与实效(1)为适应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重庆交通发展史上第一次对城市交通进行有明确目标的规划。(2)为保证实现各组团中心之间的交通时空目标,规划应对组团所有干道进行全面深入的详细调查。(3)为准确预测道路交通流量,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交通预测方法,进行广泛的调查和分…  相似文献   

4.
程坦 《山西建筑》2014,(20):30-31
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研究,指出在设施建设规划中可遵循分析建设需求、提出建设项目、统筹建设时序的思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奠定基础,适应城市交通的近期发展需求及解决交通发展的当前问题,并以重庆市主城区跨江桥梁的建设为案例,进行了近期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各地区不断推进了各式各样的工程建设,而城市交通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其建设质量重要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在当前城市交通工程建设中,为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各式各样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BIM技术作为基于三维数字技术所建立的信息模式,将其应用于城市交通工程中,可有效提升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质量,使城市交通工程可满足时代发展需求,进而促进城市的有序健康发展。由李朝阳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一书,从当前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挑战入手,在结合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不仅可作为交通运输、土木工程、城乡规划、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教材,还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自学使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离不开轨道交通的发展,本文旨在提出城市交通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根据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及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及原则,结合国外大城市的路网规划综合分析,融入"绿色交通"规划理念,以期反映环境、资源等因素在轨道交通规划中的重要性,提出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及方案评价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人们总是把交通规划当作一把钥匙,寄希望于交通规划来解决城市最为头痛、最为迫切的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规划主要任务是探索中国城市交通特色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技术分析为依据,寻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但是,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直辖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逐步扩大,<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等一系列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八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等大量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为推动重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交通规划和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创建一个富有"山城"、"江城"特色,与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相协调,能够适应和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可持续、人性化的综合城市交通体系,便成为本次总规修编交通规划的重点.下面将通过历史和现状分析,把握交通发展的脉络,结合对城市发展趋势的预测,确定本次交通规划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建设部联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从1995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各类城市实行。以这种形式实现政府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指导作用是国际通用的做法,无疑会推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德国海德堡市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及其对于各种交通方式实施组织管理的相应措施,并将其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思想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保证各种交通方式自成体系与协调发展,提供广大市民满足交通需求的自由与选择交通方式的自由,促成城市各种交通方式间的平等地位与互相尊重.  相似文献   

11.
步行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针对步行交通存在的问题,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步行特征研究,完成了上海市中心城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及宁静步行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我国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建设情况及其引发的交通矛盾,在分析步行街区交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步行街区交通组织基本策略,从内部步行交通组织、内部与周围道路交通衔接、外围静态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步行街区的交通组织对策,最后结合福州市三坊七巷步行街区交通组织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期间,上海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成功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奠定了交通保障。世博后,上海交通又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心城交通拥堵依然是城市交通管理关注的重点,但区域一体化,客货运一体化,交通与能耗、环境、安全、社会管理的综合协调将成为未来交通发展需要兼顾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14.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明 《福建建筑》2009,(7):115-118
厦门中山路半步行商业街改造设计实践,引入“交通安宁化(trafficcalming)”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新型交通规划设计方法和管理手段,限制车辆行驶的速度与流量,保持通行秩序,注重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街道环境的改善设计,改善购物环境,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供其他城市建设半步行街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步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保障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步行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一部分,在高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国内规划界的重视。在规划、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步行交通系统连续性不够;对步行交通特征考虑不周;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管理对步行交通缺乏保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规划步行交通系统;加大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力度;优先步行空间设计;打造步行商业街区;加强步行交通系统的政府管制等一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本主义的回归,慢行系统日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很多国内外城市都开始着手慢行系统的建设,提出慢行城市的理念,这与当前大势所趋的生态城市、步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概念一脉相承。文章从绿色网络空间、慢行街区、绿色慢行交通等多角度出发,倡导小城慢行生活,构建以自然生态为特色、慢行城市生活为主题的小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春燕 《新建筑》2001,(3):25-28
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就成都市春熙路步行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其作为城市重要的步行商业街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商业结构不完善、环境品质亟待提高、周边及内部交通尚需整顿、未能充分体现春熙路传统的历史文化特色等.提高步行街环境品质乃改建与发展春熙路步行街的重点与当务之急.在现代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如何改进步行街的环境、使其成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春熙路步行街的发展建设提出了些建议.关键词春熙路步行街现状发展对策商业结构交通状况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薛智规  胡列格 《山西建筑》2007,33(18):268-269
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大城市行人过街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交通工程学和交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优化路口、路段行人过街交通组织的方法,以实现以人为本这个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最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