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基于武汉"吹笛"公园夏季早晨与傍晚空间使用现象的实证比较,对中国城市社区大型公共空间的老龄健康活动及其空间使用的规律进行类型研究,分析老龄健康活动及其社区大型公共空间使用的属性特征,并探索影响老龄健康活动的空间环境因素,为我国适老性的城市社区大型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提出双适应性设计等三方面的导控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2.
徐苗  杨雪梅 《室内设计》2023,38(6):89-97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 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 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 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 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 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 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 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 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 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 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 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 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 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 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 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汉里分住宅的系列研究之一,主要居民于里分社区巷道空间的活动,了解巷道空间平日与假日活动差异与活动的特征,并进一步归纳里分社区巷道作为邻里交往空间的特徵及原因,作为里分住宅未来保存与再利用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老龄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的居住环境与公共设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与之相关的问题也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分析老年人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习惯和活动特征,可以了解老年群体对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具体使用需求,从而对改善老年宜居环境的研究提供支持.文章通过行为注记法,对住区内活动的老年人进行观测、记录,并结合调查问卷和老年人访谈的结果,对老年人在社区公共空间内活动人数、活动类型、活动者人群属性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和设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据此提出改造策略及建议,以期能对老年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选择成都市区四个典型社区进行问卷调查,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成都老年人在所住社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活动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为适宜人口老龄化背景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与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关注武汉里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的特征、类型及影响因素。首先,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确定了调研范围及重点;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对里分住宅室内公共空间的装修界面、装饰元素、家具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归纳,之后根据房间室内装饰装修的特征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并分析其与居民居住态度的关联性,最终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8.
长期处于复杂的高密度城市空间和繁忙的工作学习中,容易使城市居民产生压力和焦虑情绪。社区的步行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公共空间,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因此有一定的身心恢复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分类总结出高密度城市社区步行空间对恢复性存在影响的空间要素及其指标,同时分析广州市两类典型社区的步行空间特征及其空间要素,从增强恢复性视觉感知和促进恢复性活动两种影响途径叙述空间要素与恢复性的关系,为社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发生器”,在其物质表象下是活动人群社会关系特征的反映,呈现出如类聚、排斥甚至冲突等特征,其形成和重塑过程也是空间生产的社会过程。基于社会属性的视角,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应从公平原则出发来完善其规划布局,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多样化以服务不同的社会人群,应注重公共空间的认知性来提升场所的特色和记忆,以增强社区归属感,并且应发挥法定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制度作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保障是促进城市社会生活更为健康和谐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特大城市在空间规划中对社区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量化指标要求。然而,在传统的社区生活圈规划中,服务人群通常被视为无差别的抽象个体,尚未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进行精准评估与差异化设计,在社区更新实践中由于缺乏整体评估和使用人群预判,导致空间同质化和使用效率低。四标四实空间系统为社区更新提供了精细量化评价的数据底座,本文以广州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为例,针对老人、育龄妇女、幼儿三类使用率高、弱势主体在整体覆盖、步行便利等方面进行测度分析,以数据构建公共空间的人群画像和活动图谱,为公平与包容的社区更新提供评价方法和设计应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的计算,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结合精确的量化数值及实地调研,研究出道外区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和影响的因素,同时分析其中的物质构成规律。利用各个空间单元之中系统表现的特点,得出整个区域的空间性质,分析出特殊单元的特点,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整体、局部街区、街巷节点的空间形态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尝试为历史旧区的空间优化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颂  赖思琪 《风景园林》2021,28(3):75-81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公共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城市空间品质的外在体现。首先,以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为例,通过建立基于多源数据的公共空间活力的定量测度方法,发现黄浦江滨水空间活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各类环境影响因素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程度,继而确定主导的环境影响因素。其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绿地率、公共服务设施密度、文化设施密度、车行道路网密度、慢行道可达性、周边商业设施密度、周边常住人口密度以及周边景点密度等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提升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规划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晓  张奕  张娴 《山西建筑》2010,36(25):38-39
通过小尺度公共空间中人们的活动研究,探索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总结得出影响小尺度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提出塑造公共空间活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侯学英  吴巩胜 《城市规划》2019,43(3):104-111
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一弱势群体,基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以低收入住区居民作为低收入人群的代表,揭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空间结构重组背景下的低收入群体通勤行为特征、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昆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城中村、保障性住区(包含廉租、公租、经适住区)和衰败工厂家属区三类低收入住区居民的通勤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不仅不同类型住区、不同就业岗位低收入人群的通勤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其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与一般市民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和居住空间隔离等问题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典型漂族老人聚集城市——上海市的社区公园环境特征、漂族老人户外健康行为活动进行调查,从漂族老人健康行为特征出发,揭示出生理健康行为活动、心理健康行为活动、社交健康行为活动3种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类型。基于漂族老人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的环境需求,提出活动空间整体协调性、活动设施完善性、活动空间可达性、活动空间安全性、活动空间舒适性和活动空间景观美观性6种影响户外活动的社区公园环境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量化统计方法,分析检验6种环境特征对漂族老人3种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类型的空间影响程度。其中6种环境特征包含24种环境因子,3种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类型包含9种活动因子。结果表明:漂族老人的生理健康行为活动和心理健康行为活动受活动空间舒适性影响最大,社交健康行为活动受活动空间可达性和活动空间安全性影响最大。通过定量分析影响社区公园漂族老人户外健康行为活动的空间环境特征,为社区公园绿地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对于地下空间开发所关注的焦点,已由扩充商业容量转变为发掘其所具备的公共空间价值。苏州平泷路地下空间为了达成建构地下公共空间与特色街区的开发目标,针对特色街区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与对应影响因素的项目设计思路。为了确保开发过程中,项目能确实发展为平江新城的公共活动平台,平泷路地下空间以设置专业沟通平台,坚持合理与科学化发展的方式作为核心策略。同时,在项目计划初期阶段,从区域开发的角度优化调整相关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在商业策划阶段,藉由制订主题、调整空间业态与经营定位的方式,精准定位未来运营方向;在设计概念阶段,增设了文化活动空间,为城市文化活动的产生保留余地;在设计深化与施工阶段,对内部重要与竖向节点进行重点设计,使平泷路地下空间最终能成为一个舒适、安全与安心的城市步行环境。最后,指出以公共空间开发为主,结合空间主题与城市文化设计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模式,能够创造出地下空间街区的特色,并建议此模式可作为我国未来开发地下空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既有社区的公共空间在更新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较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可能产生更新改造主观性较强,更新停留在表面及当前,缺乏对绿色可持续的思考等问题。针对这一状况,结合文献对比分析和实地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立三个层级的指标构成,通过专家及居民综合评分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绿色评价体系。并运用该体系对广州市四个典型的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进行实例分析,以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经验证,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可行性,可为既有社区更新提供客观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共空间是社会关系的载体,能通过限制公共活动的形式来影响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关系又会反过来限定公共活动的规则和意义,从而决定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形态特征。本文通过论述两者的互动关系,探讨在社区改造背景下能与我国社会关系特点相适应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并尝试在莞城两隅社区的改造项目中对它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人民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基于人本视角,以 人的活动体验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空间使用情况与网络信息流 的作用,从多样性、聚集性、稳定性和关注度4个维度构建滨 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探索基于使用者拥挤感知评价测定 “空间活力阈值区间”的方法。将网络大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 相结合,定量测度上海黄浦江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的活力,分 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总结场地设施、城市腹地、管理宣传3个 方面的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并基于活力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提 出疏导与提升、分区段与分阶段建设管理等活力调控策略,以 期为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活力评估与调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