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祺  胡莹 《新建筑》2007,(5):91-94
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以实地参与三江地区传统民居改造为实例,分析了传统聚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时代性及聚落有机更新的必要性,并以实际设计项目为例,积极探索一条地域性建筑创作之路--传统聚落文化在新建筑创作中的借鉴与再生.  相似文献   

2.
建筑的地域性是当代建筑创作的重要部分。在建筑风格多样、各类建筑流派、主义交融的现状下,传承地域文化和吸取我国传统建筑精髓对于创造当代本土建筑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建筑创作地域性重要性的剖析,指出根植地域精神是建筑创作中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既可以激活文化价值,更能坚定文化自信。传统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之一,与文化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代建筑创作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提炼和拓展当地传统建筑空间和本土文化的精髓,运用文脉延续、文化意象、空间传承、形象诉诸等文化传承手法开展创作实践,赋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创作传承中新的外延与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文化的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而建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表征,他是历史的反照镜,是人文的记录者,涵盖着与文化相关的一切特质,这就要求建筑创作者要深刻的了解其中的要义,其一,建筑创作要立足本土,此为民族性;其二建筑创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对传统文化之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为时代性。本文以江苏丰县汉皇祖陵文化景区项目的建筑创作为切入点,谨借张岱年先生所议之“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为题,旨在阐述经验、总结方法,力图探讨在建筑创作层面中如何将文化之时代性和民族性得以昭示和彰显。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文化的发展有客观自在的规律,而建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表征,他是历史的反照镜,是人文的记录者,涵盖着与文化相关的一切特质,这就要求建筑创作者要深刻的了解其中的要义,其一,建筑创作要立足本土,此为民族性;其二建筑创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对传统文化之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为时代性。本文以江苏丰县汉皇祖陵文化景区项目的建筑创作为切入点,谨借张岱年先生所议之“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为题,旨在阐述经验、总结方法,力图探讨在建筑创作层面中如何将文化之时代性和民族性得以昭示和彰显。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4,(7)
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建筑与民族发展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是地域性元素的有效凸显。随着当前现代建筑创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并没有在现代建筑中销声匿迹,相反现代建筑创作中传统建筑材料的融入使得建筑文化有着更加深层次的涵义,是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有效运用。本文以传统木建筑材料为例,分析了传统建材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辽河美术馆的创作为引导,探讨了建筑创作过程中对传统地域文化精神的继承,对时代背景、对当地建筑创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陈峰 《山西建筑》2010,36(34):18-20
以时间为线索,从伍重的学生时代一直到其晚期的建筑创作,深入的分析伍重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建筑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联,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对伍重一生的建筑创作,尤其是对其建筑理念的形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匠师文化及中西建筑文化心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忠 《华中建筑》2005,23(1):25-27
在考察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主体的基础上,提出“匠师文化”这一范畴,分析匠师文化的三大阶段(类型)和基本精神特质,比较了中西建筑文化心理,认为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关键在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建筑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徐怡静 《华中建筑》2012,(8):159-161
探寻城市及建筑的个性特色是目前城市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特定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进行研究尤为必要,这将给建筑创作带来更多灵感及思路。该文概述了武汉市区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分类、现状,从表象出发进而思考武汉市区传统建筑文化现象所蕴涵的地方特色,分别从刚柔并济、大气开阔、浪漫自由三方面举例并总结了武汉传统建筑中的“意”,期待能为武汉城市建筑特色的营造提供一些借鉴,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真正体现出文化传承和地域神韵。  相似文献   

11.
建筑创作的文化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当前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建筑的文化性的一些认识,充分认识文化是建筑创作的源泉,建筑形式的精神意义植根于文化传统,传统形式只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而只有现代建筑创作所追求的文化变革才会吐故纳新。从而建立起建筑创作的文化观,使建筑师摆脱传统文化的桎梏,实现建筑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设计的构思及理念,在该设计中设计者强调保护地形地貌及自然植被,利用当地材料及传统工匠,组织多专业的整合设计,在绿色建筑理念指导下有机地创造了属于深山的、具有特殊场所感的、能用建筑语言表达地质展示意义的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常健  叶茂 《华中建筑》2014,(11):146-150
该文以分形的视角重新审视以传统城市、古典园林、古建筑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其与分形同源于自然的建筑创作思想,其"不谓分形"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分形性的建筑创作实态。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分形多层次自相似迭代组织思想、分形有序与无序,简单与复杂统一的几何形态的深厚渊源,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至今的魅力本质。同时更为当前延续历史建筑文化的精髓,探索未来分形于建筑文化领域的发展的趋势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借鉴。  相似文献   

14.
浅析日本传统文化对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振群 《山西建筑》2007,33(7):48-49
通过对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的解读来分析道德、价值、审美、生活等方面对安藤忠雄建筑创作的影响,以印证文化对建筑创作深层思维的影响力,从而带动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中州建设》2009,(14):F0003-F0003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总面积272.4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面积130.74平方公里。分阳台宫、天坛山、五斗峰、九里沟、清虚宫、天坛湖、玉阳山、王母洞、铁山河九大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1994年元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12月,被全国旅游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6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12月,被河南省文明办、建设部、旅游局批准为省级文明旅游区;2007年10月,被河南省宣传部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6.
李斌  王静  周东 《建筑与环境》2007,1(6):113-115
本文以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为切入点,并以福建武夷山庄和上海大剧院为例,阐述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内涵和品位的问题。认为刻意模仿传统建筑外形会使建筑创作脱不开桎梏,也会使传统建筑文化失去原来的味道,只有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才是现代化传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现代建筑创作在注重功能组织、形体表达的同时,亦要关注对建筑精神层面的追求,地域文化是建筑在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的融合是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以乌拉特后旗会展中心为例,阐述了在现代建筑创作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思考及运用。方案从功能导向与地域文化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现代建筑各功能的梳理组织和对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提炼来促进功能、形体、文化间的相互渗透,以期达到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传承地域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18.
马佳  高建志 《四川建筑》2007,27(Z1):59-60
传统文化的继承历来是建筑界的重要话题,然而要使建筑现代化与民族化达到真正的融合绝非易事。文章着重探讨在建筑创作中,如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和汲取,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9.
民族建筑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记忆"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追忆。本文通过阐述福安市畲族传统民居的村落布局、建筑特色、技术营造等,对福安市畲族传统居住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以福安市畲族文化中心的设计为例,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造型特征、细部等方面深入讲述了当代畲族建筑创作思路,并对畲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当代建筑创新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提炼出了当代畲族建筑创作的表达要素,为当代民族建筑设计提供思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统与建筑创新——从白云山庄设计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的文化意义是一种客观存在.地域性是建筑的一种固有的属性,是适应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文化自身发展的产物.地域主义的建筑创作提倡通过表现地域环境中的自然及社会文化特征,创造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以陕北佳县白云山旅游渡假山庄方案设计为例,从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建筑创新与文化传统间的关系,以求得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其目的旨在提高建筑创作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