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楼阁在城市景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它不仅是所处场地之地标建筑,且建筑形态及场所空间更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山水环境的整体意境.本文以南京栖霞山虎山碧云楼建筑设计为契机,针对栖霞山主景区景观现状存在的山阙缺形问题,提出虎山景观格局重塑方案,明确在栖霞山风水环境格局特征下的碧云楼选址;从栖霞山历史文脉传承和新景观意境塑造入手,对碧云楼形态选择、尺度控制、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研究,塑造沿江景观带上虎山山巅"有凌云意"的场所精神;探索既延续城市历史景观文脉,又契合城市景观新秩序的山地楼阁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楼阁在城市景观空间中具有标志性作用。它不仅是所处场地之地标建筑,且建筑形态及场所空间更能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山水环境的整体意境。本文以南京栖霞山虎山碧云楼建筑设计为契机,针对栖霞山主景区景观现状存在的山阙缺形问题,提出虎山景观格局重塑方案,明确在栖霞山风水环境格局特征下的碧云楼选址;从栖霞山历史文脉传承和新景观意境塑造入手,对碧云楼形态选择、尺度控制、建筑形式进行设计研究,塑造沿江景观带上虎山山巅“有凌云意”的场所精神;探索既延续城市历史景观文脉,又契合城市景观新秩序的山地楼阁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是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效手段。浦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及重要空间环境等景观风貌特色资源进行梳理、组织和提炼创新,对承载其风貌特征的空间环境进行整体安排,从城市景观特色定位、总体风貌格局、核心风貌控制区规划、"三边三节点"调控规划、景观廊道控制规划、瞭望系统控制规划、游憩路线控制规划等方面,构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导控体系,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城市大山大水空间格局、强化了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突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提升了该城市的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营造体系中提炼出空间艺术形态的相关特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楼阁式建筑的出现也是中国传统木构造建筑的大势所趋。文章从现有中国楼阁建筑的构成体系的基础上,揭示了功能性对于空间艺术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解读,在建筑设计理论和相关案例的层面上来探求中国古代楼阁建筑设计思想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筑设计实践为例,以三组新建筑的选址与明中都城之三座祭祀祠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契机,探索三者在明中都、清凤阳府、凤阳县的各时期城市形态变迁中的史脉变化,思考在此类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应如何溯城脉,塑造融合传统与当下的新城区建设格局;探索应如何理史脉,顺文脉,选择适宜建筑语言,再造融合史脉传承与场所精神的新传统建筑。凤阳县三组新传统建筑的设计实践,就是对激活历史密码,彰显历史城市史脉、城脉、文脉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欣  王凯 《安徽建筑》2010,(2):54-54,61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在建筑设计中日渐沦丧的场所精神,而如何塑造建筑场所精神则显得至关重要。文中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空间的结合、地方文脉的延续来阐述场所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设计横跨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多维空间环境设计为手段,研究包括人、自然和社会要素在内的城市空间形态建构机理和场所空间营造,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是引领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延续发扬中国传统文脉、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描绘"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美  相似文献   

8.
张险峰  姜珉  张鹏 《华中建筑》2007,25(9):38-41
建筑设计既是一个由内部要求到外部空间秩序重新组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由外部环境约束内部空间划分的过程.大连海事大学轮机综合教学实验楼的设计通过建筑功能空间的流动布局,交通廊道的有机联系,庭院绿化景观的错动渗透,力图塑造一个富有人文秩序、利于交流的教学空间,再配以简洁严谨的立面造型,延续了旧校区的文脉和传统,提升了新校园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最终实现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共融.  相似文献   

9.
虚怀若谷:政府办公空间的塑造--德清县行政中心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清县行政中心建筑设计的分析,该文讨论了尊重城市肌理与城市文脉,注重群体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解读建筑功能,理解建筑个性,从而体现政府办公建筑的开放与民主性以及塑造标志性建筑的场所氛围。  相似文献   

10.
刘国伟  赖伟王军 《福建建筑》2014,(1):111-113,78
万州滨江环湖地区是其历史发源地,是城市中心和景观核心区。本文对万州滨江环湖区域城市建筑、广场公园、空间节点三个场所要素进行了现状调研,提出依托自然山水景观,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建筑主题,改善人居环境是提升万州滨江环湖场所文化的重要主题策略。从文化和建筑出发,结合现代人居生活需求,展示主题空间,改善居住环境,形成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人与环境的互动,从而达到提升万州滨江环湖场所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项目以"西蜀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诠释;绿色生态景观的有机植入"为原则,打造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园林神韵的"水岸锦里"。继承了西蜀古典园林"文秀清幽"的整体特点,不仅诠释了成都因水而生,因锦而盛的城市脉络,更重视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着眼于对物质城市的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12.
胡莹 《中外建筑》2010,(12):102-104
从文脉的视角对历史街区的建设活动加以审视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将历史街区的文脉内涵从建筑观扩大至环境观,发挥城市设计在具象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中的控制作用,从文脉的视角制定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对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加以引导和控制,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更具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李凤仪 《风景园林》2020,27(10):135-140
传统理想景观模式表现了古人对仙境神域的独特认知,为研究佛教名山五台山所表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及其形成的景观意境,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及地形空间建模的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理想景观模式、佛教理想景观模式2个方面探讨五台山所呈现出的理想景观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发现五台山山岳格局映射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圣山模式、堪舆理想空间模式、“清凉胜境”模式、“五方布局”模式。其中,“五方布局”山岳空间和文殊信仰空间成为五台山独特的佛教理想景观特征,并影响到海内外,实现了五台山景观模式的异地重建。五台山理想景观模式的传播转译是中国古代风景文化输出的代表,为中国名山风景名胜理想景观模式的研究和当代风景遗产的保护和文化输出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坪山高新区综合服务中心(又名坪山燕子湖会展中心),位于深圳坪山,临规划的燕子湖滨水景观区与燕子岭相望,具备"疏密有致、显山露水、生态宜居"山水城市特色和"依山傍水"的场所精神。规划设计采用院落式布局,依托坪山的客家文化传承,回归中华建筑文化的根,采用深出檐、柱廊等符合岭南气候特征的处理,黄墙灰瓦,以现代建构演绎中国传统建筑意境。  相似文献   

15.
城市景观的场所特征分析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杭州环湖地区北山、南山、湖滨三个不同功能的历史街区的景观特征分析,从场所、结构、功能的比较研究,从中发现不同街区间的景观结构与主体元素特征的差异性,通过渗透原理与有机联系理论,寻找环湖地区的空间次序、建筑形态等景观韵律变化的整体特征;用场所文脉理论探讨景观特征保护与场所精神营造的城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平遥为例对晋中地区传统市楼进行研究,结合场所精神理论,从城市格局、街巷空间、商业活动等角度分析市楼对其所处城市空间的影响,探讨特定环境中建筑模式与生活模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建筑师》2016,(5)
随着"莪山实践"~[1]一系列乡土建造和经营实践的逐步展开,建筑师愈发领悟到乡土聚落物质环境及其承载的历史和传统文脉"原生秩序"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根植于中国地域乡土现实,于时间轴线的生活方式和文脉环境延续性,不同于西方建筑界面向"城市历史街区"的历史场所概念,或将乡村视为自然保育区的生态技术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毅 《重庆建筑》2012,(3):21-23
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重要性;城市景观是传递城市地域文化与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景观的地域性和场所性的表达是通过文脉延续的方式在景观设计中营造自然和人文环境、体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运用地域元素塑造城市特有的空间环境和精神场所,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城市地区快速蔓延,文化遗产遭受冲击,历史特色逐渐丧失。本文回归中国传统城市营造理念,提炼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格局特色,并从文化、功能、审美三个角度对这一特色进行解读,建构"山-水-城"理念的解读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尺度"山-水-城"空间单元概念,提出构建区域层面艺术骨架、维育城市层面景系、塑造景点层面场所精神等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意境和内涵——以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历史文脉的发展、自然景观资源特点及城市功能结构三方面探讨了徐州城市设计的意境; 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了徐州市中心区现状视觉意象; 据此对徐州市中心区范围内总体空间的格局、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作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