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狄雅静  吴葱 《新建筑》2013,(4):109-112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使建筑的非几何属性与实体图元产生一致性关联,具有设计参数化、数据可视化、统计自动化、工作协同化等特点。经过系统的专业化开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能够解决目前建筑遗产信息管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它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可搭建起建筑遗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以柬埔寨茶胶寺南外门为典型个例,重点研究了BIM软件专业化开发中石头建筑的族库分类、构件属性设置以及模型阶段化设计的问题,逐步探索大规模专业族库开发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工业考古学的理念与方法,梳理了以工业遗产为主体的"三线建设"的文化线路、建成环境遗产、工业遗产、建筑景观等核心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建设过程、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文化表现形式及口传记忆、集体形制和时代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建构工业考古学视角的三线建设遗产研究路线,引入以价值为中心的遗产认知与保护方法并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通过考古学和类型学等方法建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与空间形态的关联,宏观和建筑景观类型与动态变迁,形制与设计思想的探索与转变,以期丰富工业遗产的时空类型。  相似文献   

3.
邓浩  奚江琳  杨涵 《中国园林》2012,28(1):105-107
首先概述了军队建筑遗产的概念和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保护区制度、军事历史文化、城市文化遗产连续性和"文化线路"遗产概念4个角度,重点探讨了对群体价值的理解和认知,旨在强调在军队建筑遗产的价值论研究以及价值评价方法研究中,要从以往孤立静态的观念走向群体动态的观念,重视群体价值的存在和维护,进而促进对军队建筑遗产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线路的角度出发,以书院建筑在浙东运河沿线所表现的联结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为基础展开讨论,旨在为书院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拓宽视野,引导人们在文化线路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书院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尝试梳理澳门军事建筑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揭示早期中西方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对澳门军事建筑变迁的影响。并基于文化线路理论,进一步阐释澳门军事建筑的一体化属性和特殊品质,以期为今后深入研究和科学保护澳门军事建筑遗产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化线路以其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对于遗产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共识,多维度、多尺度发展文化线路视野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从城市尺度出发,将传统区域尺度的文化线路内涵活化引入老城空间,强化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总结凝练出整体价值、连接廊道、动态视角三大关联特征,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要素识别调查-适宜评价分析-空间规划布局-分类营建策略"的基本框架展开文化线路视野下的老城复兴路径探讨。并以陵川老城为研究案例,提出以空间线路为载体,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生态修复、社区营建及城市公共空间整治的老城整体性复兴策略,形成了一套综合且翔实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7.
引言意大利从国家层面形成了对文化和建筑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建筑修复与再利用、旅游展示等全面的"研究—保护—再利用"成熟经验。"保护国家景观、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基本原则之一1。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发布 了《文化线路宪章》,2013年欧洲文化线路 委员会发布了《“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 修订》,201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修订了新的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作为研 究“文化线路”的主要三大国际机构,在各 自发布的文件中对文化线路这一类型遗产的 “术语”和相关描述存在一定差异。对上述 机构的发布的最新文件提取关键词和核心 思想,通过比较研究,指出,ICOMOS和世 界遗产委员会的定义,是以文化线路自身的 “遗产属性”为出发点,进而详细界定文化 线路的各项本质特性;而欧洲文化线路委员 会则在近30年的研究与实践之后,逐渐重视 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定义以文化 线路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强调文化线 路对欧洲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充分辨析、 比较三者的核心理念,有助于深化对文化线 路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抚英 《华中建筑》2013,(12):138-143
该文基于案例引介旨在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在区域尺度层面的实施策略,介绍分析了欧洲工业遗产之路的系统构成,包括重要锚点、区域线路和欧洲主题线路等;解读了欧洲工业遗产之路的协会与成员、组织管理与活动、优先发展目标等运行机制。进而,针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业遗产线路营构的具体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以欧洲名人纪念建筑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查翔 《华中建筑》2009,27(3):198-202
该文以欧洲名人纪念建筑为研究案例,分析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指出其是以故居作为依托,以区域性遗产为整体环境形成的一种特定纪念场所和氛围,这种方式是以新与旧的关系来产生,且新旧之间存在着对比和类比性关联、原真性关联、解释性关联。  相似文献   

11.
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川茶文化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茶,茶馆,在四川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受潮湿多雾,日照时间短的气候影响,虽然在川西地区的城市里,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出现纯粹封闭在室内的茶馆,古镇中的茶馆仍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采用各种建筑形式,来使得茶馆的外部空间形态得以体现:有的是直接利用庭院或滨水区域、屋顶平台等室外空间;有的利用传统的檐廊、凉厅子等半室外空间;有的则是采用巴蜀地区一种独特的过渡空间形式——"无墙之室"来达到似内而外的空间效果。茶馆作为川西地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在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对川西地区古镇中的这些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的研究,既是回顾历史,也是对当代四川茶馆的外部空间设计提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代木结构技术在我国乡镇民居建设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解析了现代木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比较了现代木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的异同,提出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我国乡镇人居环境的改善及建筑风貌的提升。以此为基础,通过一次项目实践的梳理,分析了现代木结构技术介入乡镇民居建设的设计流程,以及建筑方案设计、构件设计、专业协同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即模数化、精确化、一体化。以期为当下建设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乡镇民居提供多一种思路,促进中国乡镇建设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罗瑜斌  肖大威 《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根据村镇历史发展、功能特征、自然和人文景观等物质要素特点,将珠三角历史文化村镇划分为传统农耕聚落文化型、侨乡外来文化型、建筑遗产型、革命史迹型、商贸交通型和名人史迹型六种类型,并归纳出其以水为脉、以祠为宗、以墙为围、以巷为网的村镇整体格局特征以及岭南传统文化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5)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in full sw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policies.There have been man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but many problems are also exposed.Especially for towns with traditional ancient villages, when characteristic towns are built, there is not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origi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or the style is inconsistent and uncoordinated after construction.Based on thi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of Qianhouwan Village in Sanjiang Town of Nanch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actual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laborates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racteristic town construction in Sanjiang Town.  相似文献   

15.
曹玉凤  柳肃 《华中建筑》2008,26(12):243-247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湘西土家族传统城镇民居与村寨民居虽然处于同一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却形成了很大的差异。该文主要以平面形态为线索,通过对民居的建筑功能、平面类型、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形成二者差异的根源,希望对以后的研究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段傅瀚  巫纪光 《华中建筑》2007,25(9):162-163
该文认为我国古村镇的保护在注重研究硬质要素保护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软质要素的保护,并论述非物质的文化层面的研究及保护是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的手段与方法,并指出创新是使传统文化永久保存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传统建筑文化之一,集聚了与自然和谐的各种设计生态理念。今天,我们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仅停留在对建筑外观与形态的模仿上,而应在建筑创作中深刻地理解这些生态技术。文章以目前江南水乡民居所面临的现状及有关问题为讨论点,从气候、地理、本土材料等方面对江南水乡传统民居生态理念进行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讨论了该地区现代民居建筑可行的低能耗技术策略,以期为江南水乡新的民居建设提供具有价值的的参考、指导。  相似文献   

18.
阴新明 《山西建筑》2006,32(24):39-40
阐述了古村镇保护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从居民参与的法律及政策保障、保护管理的组织体系、居民参与保护管理的途径及程序等方面对居民参与古村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论述,使古村镇传统风貌得以继续延续。  相似文献   

19.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0.
张楠  张阳生 《山西建筑》2011,37(2):13-15
通过对秦直道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价值的研究,结合富县秦直道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如何对秦直道遗址进行开发,以及在遗址保护方面应采取的措施,为科学考察秦直道道路结构和相关建筑遗址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