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逐步进入以市场化供给为主的阶段,从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到提供更加适宜的居住环境,居住区街道空间形态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一方面应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环上海世纪公园居住区道路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比较空间形态的差异;另一方面从街道生活入手,结合居住区规划设计形态,总结居住区规划中空间结构和出行行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为塑造可以有效整合居民各项活动的宜居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说明论文中运用街道空间介入城市开放居住区的手法,选择基地在北京通州副中心胡各庄,将城市开放街区的设计通过街道空间的介入,调整空间整体布局,营造开放、自由的场所感受,通过道路系统的分级和立体交通的介入,通过混合人群和商业办公功能,达到开放型社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是以聚焦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为主的聚居空间,其主体功能是保障,核心理念则应体现"人性化"。人性化设计是增加大型居住社区活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从"空间-环境-出行-服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倡导空间尺度人性化、环境营造人性化、出行模式人性化、服务配套人性化的理念,以期创造和谐、宜居的大型居住社区。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社区功能的强化与拓展,引发了城市基层社区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对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组织带来影响。应强化规划结构中与社区规模相应的结构层次、重新定位居住组团规模、完善公共设施的配套,重组外部空间的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5.
社区发展与城市居住区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恩 《规划师》2002,18(8):17-19
从社区和社区发展的涵义出发,阐明城市社区发展和居住区建设的关系,分析当前城市社区发展中社会分层、人口结构变化、服务社会化、文化多元化等主要趋势及由此带来的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居住区社会功能、服务功能的延伸和对居住区多样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里坊——街巷——单位制社区——商品房社区"各阶段居住区的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认为在城市化、住房与土地制度、交通道路等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居住空间更趋封闭性、单一性、破碎化,并直接影响社区场所精神的塑造,从而加速邻里关系淡化,导致居住区社区性不足。通过传统与现代居住空间形态的对比研究,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居住区空间形态,重构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延续传统的城市肌理,塑造特色的邻里空间,并促进多样化的邻里交往。  相似文献   

7.
居住小区模式是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形式,虽然可以应对住区规划本身的一些要求,但却无法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本文将住区的各构成要素与相应的城市系统相结合,寻求住区与城市发展的统一,提出了回归街道生活的观点,明确将城市街道作为城市与住区的空间联结,提供给居民最为生活化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8.
林哲 《建筑与文化》2021,(11):157-158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社区规划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社区中心作为社区中最为重要的公共服务空间节点之一,除了为群众提供诸如社区医疗、街政管理等服务外,更应深挖其空间潜力,为营造多元、活跃、公平的邻里关系创造物理空间基础.文章以南京市秦淮区永乐南路社区中心及秦淮区人民检察院项目为例,探索通过园林造园手法的现代诠释,在规划、建筑、空间等多层面上发展出公共空间中的兴趣点,将城市空间塑造成为"社区客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林哲 《建筑与文化》2021,(11):157-158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社区规划与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社区中心作为社区中最为重要的公共服务空间节点之一,除了为群众提供诸如社区医疗、街政管理等服务外,更应深挖其空间潜力,为营造多元、活跃、公平的邻里关系创造物理空间基础.文章以南京市秦淮区永乐南路社区中心及秦淮区人民检察院项目为例,探索通过园林造园手法的现代诠释,在规划、建筑、空间等多层面上发展出公共空间中的兴趣点,将城市空间塑造成为"社区客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闭社区——社会分异的消极空间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轩  朱喜钢 《规划师》2009,25(11):82-86
随着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社会阶层分化、住房市场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现代封闭社区开始在中国城市大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然而,封闭社区所引发的城市空间私有化、居住隔离程度加剧等社会负面效应,严重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政府应推行具有包容性的住房发展计划,城市规划设计者应着眼于具有社会理性的城市居住区设计,以有效缓解居住隔离程度,减少我国城市转型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1.
黄宇频 《山西建筑》2008,34(6):90-91
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探讨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并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化和机动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街道空间的步行体验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为了营造具有连续性和围合性的人性化城市街道空间,重点研究在上海市规划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街道设计导则、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一系列技术指引文件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具体从街道功能分类、街道宽度、街区尺度、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宽度、贴线率、近人空间功能复合和环境塑造等方面,对城市街道空间的控制方法及相关指标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辨析居住区与居住社区在概念内涵上的差异,指出了我国在居住区规划中的问题——居住区社会空间内涵的缺失。提出了居住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立足于居住社区建设的公共交往空间构建的五个方面,而且在设计相关的组织构建方面提出见解。最后基于居住社区建设对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能力培养给予意见。园林设计是住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居住社区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园林设计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探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居住区环境设计概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住区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以合肥金色池塘住宅社区为例,论述了居住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营造丰富活力的居住空间,从而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5.
邹颖  郑欣 《华中建筑》2007,25(7):103-104
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营造是解决我国当代居住社区邻里交往缺失的途径之一.该文探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进行参与活动,在参与的同时促使居住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与成熟,达到改善居住区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京生  张彤艳  马鹏 《规划师》2007,23(5):16-18
由于大城市近郊城镇的社区类型多样、社区人口构成复杂、各社区发展不平衡,传统单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方法难以适用.马陆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研究以上海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作为比较对象,确定分级配套项目,并根据马陆镇的发展阶段特点,确定发展过渡期与发展成熟期的配套规划.  相似文献   

17.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力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已成共识。由于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在社区层面的长期缺位,社区空间的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识别与系统利用,随着快速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呈现"表象营造"状态而有逐渐丧失社区整体价值与内在深层结构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传承之势。文章在作者2010年提出的"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概念基础上,结合十年社区实践,进一步建构"城市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基本概念,同时建立"社区空间文化要素一社区空间文化场景单元—社区空间文化结构"的解析框架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以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为例探讨社区空间文化结构思想在社区更新规划中的运用,以期丰富和深化中国城市社区更新规划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于伟  慕野 《规划师》2011,(9):65-68
作为北川新县城建设首批启动的项目之一,红旗安置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示范性.其规划在选址、布局、设计三个层次上借鉴了社区理念,充分尊重居住人群的社会特征和居住需求;采用小地块、街坊式社区结构;建设开放、高效的网络道路,塑造慢行交通系统;采用可持续的社区管理模式;塑造连续的商业性街道,提升街道活力.  相似文献   

19.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是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来,上海、济南等城市陆续推出适用于本城的15分钟社区生活区建设导则。宁波作为发展迅速的新一线城市,也积极推广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本文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阐述宁波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纲要,内容涉及社区居住、出行、服务、公共空间等规划要求,为其他城市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提供建设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梳理成都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宏观导向及历史与地方传统,探讨其在社区更新中的公共空间营造之道,并选取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居住街区、滨水活力街区等3种特色街区类型,揭示了在不同的营造与治理的机制下,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营造重塑街头文化传统、形成地方场所精神和街道公共空间魅力,以及提升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规范性、艺术性与开放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