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后,临安“城廓广阔,户口繁多,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楹,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多为风烛之患”,火灾接连发生。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的前二十年,几乎年年有大火,少则一次,多则三四次。今据文献记载举要如下:  相似文献   

2.
南宋时临安城里的火灾十分严重,从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到临安,至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入杭城,在建都140多年之间,“城中大火二十一度,其尤烈者五度”,至于小火灾,更是多不胜数了。 临安的火灾为什么这样多?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居民密集,炉灶连绵。高宗南渡之后,不但北方的官僚贵族,大贾富商,纷纷迁居杭城,而且“民之从者归如市”,临安人口迅猛增加,尤其与金国达成“绍兴  相似文献   

3.
南宋朝廷主管国家图书、藏书、校书和编书的最高机构是秘书省。此名沿袭北宋。南来初年,曾以绍兴府为行都,把大珠巷孙氏及吕惟明两座没收的宅院作为秘书省。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过行都于临安府(今杭州市),最初是“寓于宋氏宅”,不久迁至油车巷东法惠寺,借佛寺暂作为图书藏书、校书之地。在这些临时宅院作为图书藏书之地,对防火设施无法全面考虑,只作临时应付而已。 绍兴十三年(1143年)十二月,宋高宗下诏由两浙转运使司负责筹建秘书省新大院。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在清河坊(今杭州河坊街)新建成一座南北200步、东西38步的四合大院。院内有秘阁、右文殿、道山堂、书籍库、图画库等十多座建筑,珍藏着宋朝的图籍珍宝,据《南宋馆阁录》记载  相似文献   

4.
《园林》2000,(8)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杭州最著。”这是清人陆以三恬在《冷庐杂识》中之语。确实,所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美景,历来迷人。杭州西湖,早在唐代就有名,但它真正成为“天下景”,却是在宋代。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大抵杭州胜景,全在西湖,他郡无比。”南宋建都临安(今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行宫座落地盘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研究清代五台山建筑的重要史料之一,但是这套图纸资料中缺失了所绘内容,绘制年代以及绘制该图的背景等信息。该文主要利用《西巡盛典》、《乾嘉年间五台山寺庙行宫修缮工程史料》以及《钦定清凉山志》等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认定《五台山行宫座落地盘图》是嘉庆15年(1810年)由山西巡抚向仁宗皇帝汇报五台山建筑工程时所绘制,其中绘制有行宫、尖营、寺院三个类型共13组五台山的建筑。  相似文献   

6.
瓦舍是宋代城市的市井娱乐中心,勾栏作为演艺建筑,是瓦舍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文章旨在讨论南宋临安勾栏建筑的官式因素,以确定《营造法式》对其的适用性,为南宋临安勾栏建筑的复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垄上慢     
《Planning》2020,(2)
<正>南宋远去,临安依旧。不过,此临安非彼临安,此临安乃彼临安(杭州)治下的一个区,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临安的县治,起先并不在锦城,而在猷溪旁的高陆(现高虹镇),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临水县建立(临溪而名,这样的县名,就如同陆家村、毛家塘一样简单),晋太康元年(280年),临水改临安,意为傍依平安之地(而宋高宗只是临时安定),县治一直到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西迁,也就是说,高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己亥年十月十九,一个暖阳的下午,我从彼临安出发,去此临安的高虹访古。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4)
<正> 南宋的都城临安和金的都城中都,是我国历史上相同年代(公元十二世纪前期)并存的两个互相对峙王朝的国都,本文试通过对临安及中都的城市管理体制的评述,分别对南宋王朝及金王朝国都的职能略作比较、探讨。 一、临安及中都的地方行政机构 南宋都城临安的行政机构(地方政府),为直隶于宋廷尚书省的府级建制,因作为国都,临安府在地位上及职权上,都高于一般的府。临安府府署(府机关)不但机构庞大,其官吏人数也众多。 临安临府的主官称为知府。其秩级为以三品,相  相似文献   

9.
柳墅行宫,是清代天津府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行宫。乾隆三十年始建,至道光二十六年消亡,历经八十一年。本文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如《长芦盐法志》、《天津县新志(民国)》、《津门保甲图》、《乾隆御制诗集》等,对它的基址方位、兴建和消亡历程、以及功能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从柳墅行宫的兴亡中探究了其演变后的原因和影响机制,论证了柳墅行宫不仅是帝王巡幸游憩之所,也是清王朝维系当地政局和盐商关系稳定的媒介。园者,起于盛,亡于衰。中国园林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规律或许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在美丽、浩渺的固城湖西、官溪河南,有处“金陵第一老街”之称的古代街道,旧名“正义街”,辛亥革命胜利后又称“中山大街”,“文革”时改名为“东方红大街”,地方俗称“老街”。其东西走向,全长800多米。“淳溪”原名“高淳镇”。志载:“高淳镇宋时已见于《石湖诗》”。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路过此地便留下《高淳道中》的抒情诗篇,由此而知南宋时这里已形成了商业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祖先在春秋之半,巧妙地设两个节日,二月十五称花朝,八月十五称月夕。在繁花似锦的仲春赏花,在天高月朗的仲秋赏月,花朝月夕反映我们祖先美好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追求。花朝之名早在唐代已经出现,司空图《早春》诗云:“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不过,花朝为节,及节俗的形成应在宋代。北宋杨万里《诚斋诗话》记:“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临安(今浙江杭州)“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我国地域广大,各地花朝节期虽有小别,但花朝节赏花、踏青、扑蝶习俗相同。花朝节的花神是谁?《花木录》记,魏夫人的弟子女夷善养花,号花姑,是花神。后世又说花神不是某个  相似文献   

12.
《园林》(1988年第六期)曾刊出“九州之奇树.天下之名果”一文,介绍河北枣庄的石榴,今重谈之,说起石榴,应“天下石榴数临潼”。仲夏之际,万绿成荫,芳菲渐寂,石榴花却丹诚映日,灿红似火.各呈异彩,争芳斗艳。石榴,又名安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植物。据《花镜》记载:石榴“原产波斯及其附近,即现在伊朗及阿富汗等中亚地方”。在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博物志》及《广群芳谱》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公元前138年。所谓“安国”,即今之布  相似文献   

13.
申城老城厢虽弹丸之地,昔日园林却不少,有明朝万历年建的“日涉园”,天启年建的“南园”(后更名“也是园”),还有“半淞园”“半径园”“思敬园”“宜园”“李园”“凤树园”“葆真园”“东园”“小西园”等20余私家花园.历经沧桑之变,现今几乎全部湮没,最后仅残存豫园一座.有些老城厢私园,虽已消逝,但作为私园的园名还能在遗址的路名上反映出来,如:露香园路、也是园弄、半淞园路等,继而成为上海滩城市记忆而流传下来.而更多的私园却失传在历史的长河里,即使在权威的《上海地方志》《上海园林志》《园林史著》等记载中,也不见踪影.“思敬园”就是这样一座鲜为人知的上海老城厢失传已废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 据《上海市地方志》“南市区已废私园一览表”中记载,乾隆年间,朱之淇在西姚家弄一带建有“思敬园”.查阅报刊、园林史料专著上,有关申城老城厢私园关于此园的介绍,同样也是惜墨如金,仅有寥寥十余字.然其“庐山真面目”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4.
张号浩 《建筑》2021,(2):42-44
一、历史背景“香林寺”始建于萧梁天监(502~519年)年间,始建于南京湖熟镇杜桂村(今南京市江宁区),当时名为“杜桂院”;宋代改名“香林寺”,南宋《景定建康志》引《庆元志古钟记》云:“梁天监中,杜桂二卿平章朝政,舍所居以为寺,故从其姓以旌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香林寺迁入城内,即南京城东明故宫北,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御笔题写匾额“香林寺”;1930年初,戴笠在南京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挑选20名学员,在香林寺办特训班;1937年12月,日寇侵占南京,残暴的日寇开始惨绝人寰的屠庙行动;1945年,在寺庙的基础上建成了香林寺小学;解放后,香林寺的一侧四合院用为南京军事学院印刷厂。原址后来先后被用作工厂、学校、房管局和医院。有四棵建寺时栽下的银杏树高大挺拔,需要三人合抱,现在仅剩三棵。1980年,这三棵银杏树被定为南京市第一批古树;199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5.
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在苏、浙、皖南部山区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南宋罗愿《新安志》(1175年)一书“南烛”条载:“丛生春晚,苗叶红赤,照耀山谷,道家用以饪饭,其色青,故又谓之青精饭。非人之庭馆所植南天竹也”。南烛叶用以饪饭,较早见之于陶弘景《登真隐言》,唐杜甫《赠李白》诗有“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之句。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云:“南烛茎叶捣碎,渍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等黑如翳珠,袋盛之可适远市。”  相似文献   

16.
驰名中外的西泠印社,座落在杭州西湖孤山之巅,大门为圆形的月亮门,面临外西湖。它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一个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根据《西泠印社志》的记载:它“创于甲辰,成于癸丑”。甲辰为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不仅以金石篆刻闻名于世,而且以风景秀丽见称。印社大约占地30亩,园林建筑布局紧凑,设计精巧。大小十来座亭台,  相似文献   

17.
沈福煦 《园林》2004,(5):9-9
湖心平眺西湖中的一个小岛,叫湖心亭,居全湖之中心,据《西湖游览志》记载:“湖心亭自宋、元历国初(明初),旧为湖心寺,鹄立湖中,三塔鼎峙。相传湖中有三潭,深不可测,所谓‘三潭印月’者是也。《六十家小说》载,西湖三怪,时出迷惑游人,故厌师作三塔以镇之。”寺与三塔在明孝宗时已废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孙孟寻遗址,又建亭其上,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文献街,有一座古谯楼。该楼坐落于城台之上,高二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周围廊,重檐歇山顶。通面阔40.3米,通进深13.4米,总高度(包括城台)为16.0米。根据《兴化府莆田县志》及当地其它文献记载,古谯楼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是当地兴化军治移设莆田县时所建子城的城门楼。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焚  相似文献   

19.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不久,南宋王朝结束。杭州在元代的八九十年间所发生的火灾,总的趋向,比南宋时期有所减弱,但元代后期的火灾次数与规模却出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元军攻占杭州后的二十年间(1276—1296年),与南宋定都杭州初年(1131—1161年)同期相比,火灾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三亚亚龙湾     
张敏 《城市建筑》2006,(1):94-98
亚龙湾缘起亚龙湾古称琊琅湾,后称牙龙湾。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编纂的《崖州志》记载,“琊琅湾,在榆林港东五十里”。据说“琊琅湾”出自本地黎族语,与海湾的沙子有关,“琊”或“琅”意为白玉、洁白,形容沙子洁白如玉。因为这里的海湾呈月牙形,后来又被人们称为“牙龙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