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艺术宅     
正设计师解析一处好宅,是一种新的生活风格提案。白色能将世界上所有华丽的色彩都包含其中,延续近三分之一的广度,自主地享受放大的空间漫步。白净通透如美术馆,使得空间的本质、生活的本身以及大大小小的艺术品都能忠实地在生活中展演自己。空间、生活、家具,艺术品才是生活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住宅是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并不为炫耀财富和尊荣而存在。"豪宅"在当今中国似乎正在成为时尚,这颇为奇特。在绿色经济正在到来的今天,我们倡导少建一些大而无当的"豪宅",多盖一点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大众"好宅"。  相似文献   

3.
正长期"宅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走出去才能找到生活目标有了网络,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大事,不去商场就能买到心仪商品,不必舟车劳顿就能和亲友无限畅聊……基于这点,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的"宅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年轻人中流行,并逐渐衍生出"宅文化"。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宅"呢?它又会给自身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呢?原因"宅"往往是为了逃避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看来,人们越来越"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产物,  相似文献   

4.
作为建筑空间设计的入门教案,"院宅"设计包含了空间与生活的双重性理解:既是一种内外空间的组织模式,也是一种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居住模式,因此同时连接了抽象空间与具体生活两个重要方面。在此框架下,"院宅设计"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方盒子"问题,将其置入当代中国城市之具体现实,引导学生从现实感知与体验出发,学习建筑空间的基本语言,由此步入空间设计之门径。  相似文献   

5.
<正>从古至今,无论城市空间还是建筑空间,它与人的活动总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宅经》言:"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从设计角度去理解,生活需要交往,建筑需要空间。丹麦建筑师Jan Gehl于1979年出版的《Life Between Buildings》(《交往与空间》)一书,作者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进行了研究,书中详细分析了人们在城市空间中进行一系列社交活动的特点,这些随  相似文献   

6.
这个项目的面积并不大,其定位是一个比较高档的售楼中心。业主希望设计师能够把这里的设计处理成一种低调而华丽的风格,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品味。根据业主的要求,设计师提出了"书吧"这一新颖的概念,把商业氛围浓厚的售  相似文献   

7.
《中国厨卫》2011,(4):32-57
“宅”的概念源自日本,随着越来越多“宅”主张的出现,“宅”已经从最初的略带贬义,演变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新式宅人们来说,“宅”并不意味着与外界隔离或荒废时间,而是表达出一种在家寻找生活乐趣,追求慢节奏,尽情享受私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5)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宅居"一族。本文介绍了大学生宅居现状,分析了其宅居的原因,并从增权的角度对大学生脱离宅居生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住宅是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并不为炫耀财富和尊荣而存在。"豪宅"在当今中国似乎正在成为时尚,这颇为奇特。在绿色经济正在到来的今天,我们倡导少建一些大而无当的"豪宅",多盖一点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大众"好宅"。  相似文献   

10.
我们需要"好宅" 一直以来,拥有一栋豪宅是无数人的梦想,却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这个梦想变成现实的乐趣,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开发别墅豪宅更成为一种奢侈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奇花异葩一样的点缀.但是让人们住进"好宅",陶醉于家庭生活的温馨时光,并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需要,是未来住宅建设发展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3)
本文由关注当代大学生"宅一族"现象展开追问,得出当代大学生"宅"现象的现实状况,并利用归因理论简要分析,找出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宅一族"的特点,分析出这种现象带来的利和弊,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好宅",并不是"豪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时代在飞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那么关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松本楼     
松本楼是专营日式料理的全国连锁餐饮品牌,设计师感于当今社会生活于北京上海大城市环境,总是给人强烈的名利主义,基于回归真实自我,朴实善良的理念,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祈福"松本楼用餐环境空间之中设计师运用了日本的太鼓,祈福牌,家族图腾,与相扑文化串连整体空间,灯光气氛营造出高档日餐的华丽与时尚感,多层次原木基调的日式祈福牌子,在餐  相似文献   

14.
张鹰  刘嘉敏  余梦 《室内设计》2022,(1):132-138
城镇传统聚落表现出杂姓杂居的特 征,杂姓家族社会的演进直接体现在家族院 宅空间的变化上,院宅空间变化影响传统聚 落空间形态,厘清聚落传统院宅空间特征属 性有必要从社会演进视角研究其家族社会与 院宅空间的相关性问题。本文以泰宁古城尚 书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时空维度,从 传统聚落家族社会结构与其对应院宅空间的 演化分析入手,以家族社会视角,将家族院 宅空间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梳理院宅权属、 姓氏院宅的更迭方式,解读家族社会发展演 变与院宅空间变化的相关性,揭示聚落形态 演化的内在规律及其空间特征,为传统聚落 空间分析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宅内行为模式与集合住宅的关系为基础,概述了1949年以来中国集合住宅的发展与演变,试图说明社会生活对住宅的影响是具体地通过对宅内行为模式的影响而达到的,并且宅内行为模式的内容和变迁途径决定着住宅的内容与变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尺度是设计的基本灵魂,形式是个人喜恶的符号,过度华丽的装饰和拼贴对空间而言仅仅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而非一曲宁静的旋律。建筑是生活的一部分,需要不断地与环境,与人磨合,如有机体一般实现演化。好的设计就是要摈弃过多的装饰,还原基本面。使空间与人的气场有所契合,与心灵有所交流,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建筑,一首有灵魂的旋律。"王玉麟如是说。  相似文献   

17.
正1929年,瓜达拉哈拉市Guadalajara1929作为巴拉甘第一创作时期"院宅"命题的重要作品,克里斯托住宅除了更细致地处理了园、院、宅的关系,也成功地将世俗生活与情感体验交织到一起,呈现出一个日常中的精神空间。克里斯托住宅中的"宅"巧借内院、平台等室外空间,将功能实体或连缀或间离,从而使"宅"和"院"立体地交织在一起。"宅"中的"院"与"宅"外的"园"通过洞口产生流线或视线上的关联,在有限的用地、封闭的环境中完成一种宅院难分、层层套叠的空间构成。  相似文献   

18.
胡丹  王世礼 《中外建筑》2011,(10):43-45
本文以上海、厦门、广州三地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心空间、宅间空间、宅前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并指出现有住区目前在设计及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和交往需要,创造充满活力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拥有一座空间环境优美的住宅,关键在于选址。因为人们一旦决定了住址,可能会在那里生活一生,住宅的选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中国《黄帝宅经》上说,“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意思是说,住宅是人安身的地方,安家才能立业,住宅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地善即苗茂,宅吉即人荣”,住宅对人的发展有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风景画家所描绘的树叶点缀的山水,还是建筑师所构建的精巧别致的园林,自然淳朴是中国艺术家几千年来的追求。本着这种精神,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工作室设计出了能够拥抱山水的设计。"二分宅"——兼具字面和比喻意义。构想是"要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从其拥挤的城市空间移植到古朴的大自然中来。还原自然,陶醉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