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众参与效果不佳是引发邻避冲突的重要原因。风险沟通是公众有效参与项目决策的关键环节,有效的风险沟通利于化解邻避冲突、保障公众利益。以加拿大安大略省两个风电开发项目为例,从风险沟通的角度对比案例中政府、项目运营方采取的不同策略,提出公众有效参与项目决策的三点建议,包括设置知识经纪人以确保双向沟通、增强公众获得感以化解公众的风险认知偏差、让公众在早期决策阶段参与邻避项目决策。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沟通的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2.
郭少青 《城市规划》2019,43(2):109-118
由于垃圾焚烧厂的建设而引发的环境邻避冲突频频,其深层次原因是在双重博弈结构中,行政科层对主政官员形成强激励,而辖区内公众和邻避项目的中标企业对其形成弱激励,因此对地方主政官员的行为偏好产生影响,由此使得邻避冲突的治理陷入了"封闭式决策"和"叫停式补救"的怪圈。本文提出3条主要路径,优化当前的环境邻避冲突的治理,必须从根源性的治理改革做起:走向"协商民主模式"的环境公共决策机制;加强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频繁发生邻避冲突事件的现状,从博弈论视角分析邻避效应的演化机理与成因根源,并提出相应规避机制。针对不同决策主体构建了三类邻避效应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引入邻避因子_m^n、信息传播函数λ(x)等参数,建立地方政府与邻避居民的一般化复制动态方程,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封闭决策期、协商谈判期以及设施兴建运营期时的邻避效应演化机理。分析得出:邻避居民由于信息匮乏,导致风险损失预期值K增高,从而增强冲突演化进度与强度;规避邻避效应的关键节点在于避免邻避效应的利益冲突,其根源在于不同主体对邻避设施风险成本感知的巨大差异,以及由差异导致的应对策略和行为;邻避因子_m^n值大大降低,驱使邻避居民风险偏好抗争收益大于风险抗议成本,形成冲突演化。最后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提出规避机制,只有博弈双方共同签订具有特定约束力行为的协议,才能充分避免邻避居民的利益受损,邻避效应才能得以最终规避。  相似文献   

4.
邻避设施建设项目因其固有的负外部性常引起周边公众的反对。事实证明,如果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忽视公众参与可能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概念的公众参与机制,尽最大可能地降低因不及时的公众意见反馈而存在的风险。参考日本东京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公众参与机制,将公众代表区分为一般公众代表、候选地公众代表和建设地公众代表。结合邻避设施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公众参与作用,提出完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及建立公众参与有效监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郑卫 《城市规划》2013,(8):66-71,78
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困境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目的、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和公众参与形式四个方面,技术理性的城市规划传统、政府集权制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规划实施机制过度行政化、邻避设施规划涉及利益的复杂性和公众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不足是公众参与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19个邻避设施PPP项目为研究样本,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邻避设施PPP项目风险。通过数据收集和编码,构建关键风险体系,并对风险间的关联性进行阐释,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风险防范启示:强化政府契约意识、完善论证评估机制;考虑多元利益诉求,构建动态调整机制;重视公众参与,引入绩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北京发生的以反对垃圾处理设施为典型特征的"邻避现象",给邻避设施规划选址造成了巨大的困境.本文通过对西二旗餐厨垃圾处理站事件的分析,发现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的存在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不足,是导致群体性抗议的根本原因,居民的邻避行动则呈现出网络媒体传动、多种渠道表达诉求、专家支持等特点.为对邻避现象进行有效治理,达到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和谐,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探索综合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8.
郑国  李东泉 《城市规划》2017,(7):79-82,110
传统的公众参与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认为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表达利益诉求。但就邻避设施而言,公众抵制的原因并非利益补偿,而在于安全和环境风险,利益相关者理论难以指导其公众参与实践。当前认知和行为理论正在经历知识转向,知识生产成为解释公众参与的重要动因和目的。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厂案例系统地展示了基于知识生产的公众参与:距离垃圾焚烧厂较远但具有较强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居民主导了整个公众参与过程,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与专家及政府官员的交互学习达成共识,并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垃圾焚烧的障碍,最终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工建设,为破解邻避设施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公共设施选址常常因为邻避效应而激起社会矛盾,引发社会事件,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公众参与是避免此类选址事件恶化的主要方式。现以广州市番禺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为例,运用尺度政治分析方法和公众参与阶梯理论,详细探究公共设施选址事件中各参与方的角色变化及其背后的公众参与机制,并与1980年代日本类似设施选址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中已出现了咨询型公众参与的雏形,但由于公众权力表达有限,实际上公众参与并未发挥效力。作为解决方案,现提出改善邻避设施选址公众参与的三点建议,包括:公众参与的合法化、公众参与的常态化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制度化。只有建立起公民实权的公众参与机制,才能根本解决邻避设施选址问题产生的争议,保证城市建设的正常秩序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垃圾的产生和处理量大大增加,在垃圾焚烧发电厂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升公众,尤其是周边社区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运营的了解、理解和监督,成为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和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昆明示范项目公众信息传播与意识提升方法及效果的展示,从邻避效应分析、机制化建设、监管政策和市场导向及外部专业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我国当前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工作中公众群体参与不足、政府决策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借助演化博弈理论,将政府、公众和企业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中,建立三方主体非对称性演化博弈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各主体演化稳定策略,并对其演化路径及影响机理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大型公共项目投资决策过程是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掣肘的社会行为,政府、公众和企业三方博弈群体最后将达成“不激励、参与、努力”的稳定状态,公众参与行为激励机制的构建必须重视多方主体协作,采取措施增加公众参与行为收益,降低参与行为成本。  相似文献   

12.
鉴于公共文化 PPP 项目收益性弱、对私人部门吸引力不足的特点,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引入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政府补偿机制设计,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两阶段公私 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以柳州某文化广场 PPP 项目为例分析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对其初始投资决策、最优投资决策及政府补偿的影响。结果表明:博弈的第一阶段中政府初步许诺的运营期补偿力度较小,私人部门公平偏好与其初始决策投资呈正比;第二阶段确定补偿力度时,政府承诺收入率与私人部门期望收入率之差超过其参照点时,若私人部门公平偏好越高,要求政府最优运营期补偿力度越大,项目最优投资规模亦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补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公众对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满意度,促进基础设施发展,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两种方法全面识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得出公众参与、项目影响、政策环境以及政府形象4类因素及21个子因素;结合S-O-R理论构建该类项目公众满意度形成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并运用AMOS21.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参与等四类因素均通过中介变量公平感知与项目认知影响公众满意度,且其影响的总效应值排序为:政府形象、政策环境、项目影响、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4.
公共建筑是城市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场所,相比于住宅建筑能耗量所占比重较大,是建筑节能任务中最主要的关注目标。然而,传统的建筑能耗估算方法对能耗分析往往在数据的集成化、信息处理的可视化以及信息的即时性与准确性上存在不足。在对公共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公共建筑能耗估算体系,并借助BIM平台建立了建筑信息模型,通过能耗估算软件Ecotect与BIM软件的交互操作对该模型进行太阳辐射、日照遮挡等性能的分析,解决了传统能耗分析方法对能耗数据量化不准确的局限性问题,实现了信息处理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15.
推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 IDI)是推动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创新政府工程质量管理体制,促进政府工程全生命周期增值的重要举措。为了完善和发展政府工程 IDI 制度,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主要运作模式,指出我国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特点,首次提出针对政府工程的 IDI 运作模式。通过设计和完善政府工程 IDI 险种内容、参保主体关系、运行流程和相关配套机制,大幅提升 IDI 的适用性和服务体验,实现参保主体的多方共赢,从而增加 IDI 保险市场活力。并针对当前推行 IDI 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为我国 IDI 制度的进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 PPP 项目中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间的博弈问题,引入 Fehr-Schmidt 行为模型刻画了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构建了 Stackelberg 动态博弈模型;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得到纳什均衡下公共部门的最优股权分配比例和社会资本对项目最优特许价格;以广州市某 PPP 项目为例采用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相关参数变化对均衡解的影响,并得到管理学启示。结果表明:股权比例越高社会资本越倾向于提高特许价格,同时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越高,政府部门应提高社会资本的股权比例。本研究可为解决现实 PPP 项目股权分配比例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三超”现象,政府机构与建设单位之间总是处于超投资,追加投资状态,为了深入探讨“三超”现象,引入博弈论方法,按照现行工程管理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及信息模型,建立了项目各主体之间的行为动态博弈模型,基于寻租经济理论,给出了混合纳什均衡解,根据均衡解给出解决权力寻租活动的相应对策,并提出完善推进代建制、有效监督机制和权力约束机制的政策建议,以从根本上杜绝建设项目的寻租行为,最大限度降低三超现象。  相似文献   

18.
政府在不同类型拆迁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城市拆迁成功与否,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突发事件。以政府主导的公共拆迁为研究对象,分析该过程中的相关利益方及各利益方的博弈,构建城市公共拆迁引发的群体突发事件中政府与住户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对苏州通安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得出政府在公共拆迁中应定位成拆迁方案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公共服务的安排者等角色,并提出确立理念、规范行为、依法办事、社会监督、界定公共利益等预防公共类拆迁引发群体突发事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租房如何调动市场资源,同时兼顾保障对象的支付能力,是“十三五”规划在保障房领域提出的新命题。通过对4 个城市公租房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收集微观数据,基于“夹心层”群体社会经济特征和住房充足性两个维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而识别影响居民租金支付能力的关键变量,阐释夹心层群体的支付能力特征和住房充足性诉求,为政府盘活市场资源、制定弹性租金和腾退激励政策提供依据,促进公租房的可持续运营。  相似文献   

20.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 PPP 模式,是带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的新特征。公私部门合作需要利用激励约束 机制来调动参与项目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以获得经济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共赢。通过对实践案例研究发现,有效建立激励机 制,取决于政府在项目建设中为私有部门提供的报酬及其为自身积极努力的程度。激励机制效用是政府独特约束控制权确定 的关键。为了论证研究方法在项目实施中的效用,构建了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PPP 模式的项目运 营决策标准存在差异性,激励约束机制在 PPP 项目运营中作用和风险分担能力最强,收益约束监管难度最高。因此,建立 激励约束机制便于规避 PPP 模式在城市建设运营中的风险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