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坛综述     
<正>中央美术学院于2018年11月2至3日成功举办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其间,建筑论坛"挑战:反观建筑思想、教育与实践"作为分论坛之一,共有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00余位著名建筑院校院长与知名学者,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出席。会议秉承开放性框架与对当前建筑议题的反思,在"建筑思想与挑战""建筑教育与挑战""建筑实践与挑战" 3个板块中,追问我们应如何面对挑战带来的危机情境、展开悖论性时刻相连的文化态度、进行投射性计划与批判性决断,以此重新界定起点、厘清此刻并创造未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3)
哲学的"反思"是对"本体"的追寻,是对思维前提的批判。哲学视野下的"反思"带给教师专业成长如下启发:反思意识应贯穿教育实践始终;反思要区分"事实"与"观念",批判行为和观念的前提;同时注重"行动中"和"对行动"的反思;反思需要借助"镜子",并可遵循一定的逻辑进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
在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解中,有三个应予以回答的重要问题:一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哲学的"多元理解"的关系问题;二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三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前提"本身的解释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能否集中地表达哲学的活动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6)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的"反思",并非一般意义的"对思想的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的思想活动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阁楼"传奇     
陆地 《建筑学报》2005,(11):45-47
"阁楼"是纽约艺术家于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一种建筑遗产再利用模式,其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对建筑与城市更新方式进行不断反思与批判的历史.西方如今的旧城保护与更新和建筑遗产再利用都有其传奇故事打下的深深烙印.  相似文献   

6.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研究者运用批评学的方法自主进行理论建构的一种工具?还是建筑理论研究者与建筑创作者(建筑师)之间切磋交流的一种媒介?抑或是建筑专业圈内部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与信息共享的一种机会?本文以"建筑作为一种公其事务"的认知为前提,辨析了广义与狭义建筑评论的概念与功能,讨论了评论者和评论对象的关系,提出了建筑评论写作面向社会大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批评性建筑是建筑理论界的一个核心议题。通过分析当代中国建筑实践的总体状况,文章认为应该从建筑本体的形式实验和建筑实践的社会介入两个层面来审视批评性建筑,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体验的解放。"体验"是强调建筑创作中的身体因素,旨在丰富或增强人们对建成环境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味觉方面的感知能力。"解放"是指建筑师以创造新的空间、形式、感知、体验为媒介来瓦解或挑战建筑实践中存在的支配性现象。通过运用这种试图融合建筑现象学和批判理论的阐释工具,来检验批评性建筑的可能性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6)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基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研究生必修课程《景观学理论》的教学改革展开讨论,反思内容灌输型教学属于典型"授人以鱼"的方式,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需要适时地向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授人以渔"的方式进行全面转型,包括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式调整及教学成果考查4个方面。提出《景观学理论》LAT新模式,确定了刘滨谊教授的"三元论"作为理论核心,建立"概述-三大理论版块-总结"的总体构架,对三大理论版块中就"三元论"中的三元——形态审美、环境生态、社会游憩进行梳理,形成理论批判为主线的讲座串联(lecture)、实践反思为特征的案例分析(analysis of case)以及互动启发为手段的研讨教学(tutorial),即LAT的全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改扩建是建筑再生长的一种生命状态,面对不可预知的现实环境,建筑的再生长方式往往与原有建筑的秩序有着或多或少的矛盾,这是现实建筑改扩建设计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以三个改扩建项目的实践案例,诠释了面对现实的种种因素,建筑的再生长是如何突破限制,在尊重原有建筑基本空间逻辑的前提下,使建筑秩序得以延续与重构的。  相似文献   

11.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在地理学中进行组织研究的三种方法论框架,它们根植于人类地理学的三种元理论学视角:空间科学、批判现实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每个框架在提供一种不同的对组织进行研究的理论化视角的同时,也激发了不同的研究问题,这些研究问题能够被用于指导相应的地理学研完。文章提出的研究问题是一般性的,并与所有类型的组织相关。最后作为对本文方法论探讨的补充,作者说明了每个框架可能怎样影响了对肯塔基州怀茨堡的一家传媒艺术组织——阿帕影像工作室——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我曾探讨嘉莲娜.布鲁诺(Giuliana Bruno)《公众的亲和性》(Public Intimacy)一书的亲和理念1,提出"空间的亲和性",布鲁诺在接受访问时指出:"空间自身拥有一种实质韵味(texture),也是一种构造(fabric)。2"她认为这些实质韵味与构造,都是一种视觉感,在城市建筑的外在性,以及人与回忆框架的内在性,使公众空间与私人空间融合,城市建筑成为一种时间的艺术,创造了公众亲和性。我由此提出"空间亲和性"理念,我在《北京规划建设》杂  相似文献   

13.
《建筑》2018,(8)
正近日,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WGBC)主席戴礼翔在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主题报告中提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框架。第二步,对建筑物进行微调改良,结合现有先进节能技术进行功能完善。第三步,对所有的建筑物做对比分析,对建筑耗能进行彻底分  相似文献   

14.
批判的地域主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沈克宁 《建筑师》2004,(5):45-55
批判的地域主义持一种辩证和批判的态度它对以全球化和大同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建筑持强烈的批评态度,它也对地方和地域主义,尤其是那种矫情的、浪漫风的和风景化的地域主义持批评态度。它强调场址、地点和地形、地貌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它也保持了现代建筑的进步和解放的思想。这是一种严肃的具有生命力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15.
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楠 《世界建筑》2006,(12):115-117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现实困境出发,通过对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研究以及地域主义批判性建筑实践的考察,试图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寻求一个“转换的结构”。芒福德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在于,他不仅对大同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持批判态度,而且对地方那种矫情的、虚假形式的地域主义持批判态度。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不断地进行双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它在“地方”与“全球”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和对话。本文从5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全面地阐述。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6)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王南湜教授的《辩证法何以本质上是批判的?》一文指出,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康德和马克思批判性思想的弘扬和阐发。具体而言,通过对形式逻辑中形式前提和内涵前提的批判性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理论框架,极富创新性地彰显了辩证法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7.
周鸣浩 《时代建筑》2016,(4):159-165
文章借鉴近十年来兴起于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视角,提出以一种"历史化"的态度和视角,重新考察并深入分析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语境下的中国建筑思潮及观念,从而对中国当代建筑研究中的一些"本质化"或"制度化"的既有阐释或批评模式形成挑战和批判。在此基础上,以波特曼的"共享空间"概念在该时期中国本土的建筑写作和设计实践中的具体表述为例,文章质疑了既有批评话语中对80年代西学引介有效性的简单化评价,提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在特定的本土社会-历史语境中,那些取得优先位置(合法性)的外来建筑观念或知识所依赖的是何种阐释或叙事;而这些合法化的外来观念或知识又以何种方式分别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被加以组合和编织,构成中国当代建筑的现代化想象。  相似文献   

18.
在生命周期评价(LCA)的货币化估值研究中,采用社会支付意愿(WTP)法,针对建筑垃圾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框架中涉及的三种"中点"环境影响类型,得到适用于西宁市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货币化估值。研究得到各环境影响的货币估值大小:酸化为-1.26元/kgeq.SO_2,富营养化为1.63元/kgeq.NO_3,噪音接触为0.49元/dB(A)·h。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国际建协第23次世界建筑大会同期举办了"TOTEM国际学生设计竞赛",要求参赛者配合大会主题--传播建筑学(演变中的建筑)设计一个图腾,该图腾是一个表现联系和信息交流的建筑构造物,它应该适宜置放于以下三种环境:社会环境(贫穷)、自然环境(生态)和城市环境(大都市).  相似文献   

20.
《建筑师》2015,(5)
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城市由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对建筑的迪斯尼化现象进行了观察与批判。系统地归纳了当代中国城市建筑迪斯尼化的三个特征:建筑主题化与混合美学、建筑商品化与消费体验、建筑私有化与社会控制;围绕建筑的美学原真性与公共性,批判性地评述了关于建筑迪斯尼化现象的正反两面的理论争辩。由此揭示了在消费主义的"双面性"作用下城市建筑的"复杂"和"多义",为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本质提供了思辨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