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市内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以具有典型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城市发展特点的深圳市为例,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将成为全国首个建立在城市内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与人烟稀少地带的自然保护区相比,大鹏半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城市的生态服务更加直接,但受到的干扰和冲击也更加强烈,保护管理的压力也更大.针对大鹏半岛在城市化影响下建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应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保护区资源与滨海旅游的关系、保护区管护与公众参与的关系"3个重要切入点,并提出了规划中的部分对策.  相似文献   

2.
“十五”期间,作为国家湿地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域,黑龙江省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66处,面积达5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11.2%。其中。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40处。总面积达313万公顷,近70%的天然湿地被纳入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湿地保护管理网络。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探讨了空间尺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的对应关系,认为在城市一区域这一特定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宏观保护的关键层次,基于城市一区域整体环境的系统性和差异性以及生物流与过程,建立城市一区域框架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寻找“最优景观格局”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并藉此总结出城市一区域尺度的两种空间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针对城市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了“城乡景观格局优化途径”,该途径包括有“集聚间有离析”、“景观安全格局”,“绿色基础设施”3大模式及5大格局优化策略;第二种是针对自然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途径”,该途径包含有“保护区圈层”与“保护区网”2大模式以及6大保护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5)
自然保护区,即依据法律开展特殊保护的自然区域。一般来说,自然保护区是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极其喜欢的地点。然而,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入手,重点探究促进自然保护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根据浮梁县黄字号黑麂自然保护区(县级)的基本情况和社区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浮梁县黄字号黑麂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战略措施,为实现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1)
<正>现阶段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动物资源以及植物资源,对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自然保护区是相关部门根据实际的自然环境划分出相应范围的生态保护区域,通过人类加强管理和保护。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各个地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维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建设都与当地的边缘聚落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建立与村落城镇化之间产生了"保护限制村落发展,发展破坏遗址保护"的悖论。与此同时,保护区周围的大部分村落的发展趋势均出现了明显差异。然而,目前相关政府与机构对于各个边缘聚落出现众多差异化问题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未能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内的朱村村、黄泥口村及华兴社区为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不同类型边缘聚落民生发展的居民需求结构,并据此设计了不同类型需求的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的形式,对各个村落自身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协同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比较研究三个村落的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边缘聚落提出相应的振兴策略,以期为我国大遗址区域的保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娟  王志红  初娜  张建国  李斯  刘碧虹 《矿产勘查》2021,12(7):1670-1678
以数字高程模型、2016—2018年的国产高分辨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GIS平台上研究了河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貌类型与人类活动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保护区普遍存在人类活动,面积1725.35 km~2,数量10645处,人类活动类型以农业用地占绝大多数;2016—2018年期间,保护区新增人类活动562处、新增面积37.727 km~2,人类活动及其变化主要集中于低海拔的平原、台地、丘陵和坡度25°以下的区域,人类活动对保护区产生的正面影响大于其负面影响,人工恢复治理的水域和草地的新增或规模扩大趋势明显,反映出保护区加强了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治理效果显著。运用遥感技术可准确查清保护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状况、类型、强度及其动态变化等特点和其分布的地貌类型、坡度范围,能及时评估和发现管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区监督和管理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对科学评估和提升保护区的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5)
建设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具有代表性、已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资源,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文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意识薄弱、资金投入少等,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对铁路选线涉及的景观保护区法规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自然、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协调景观保护与铁路建设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对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7类景观保护区的概念、分类、等级、发展规模、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铁路选线可能涉及的各类景观保护区的法规条例进行了解读。按照不同景观保护区的法规条例要求,提出了涉及不同景观保护区的铁路选线的原则和处理方法,该研究对我国涉及景观保护区的铁路选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卧龙湖生态保护区是以卧龙湖自然保护区为中心,深度受到城镇扩张、工业猛增和农业生产影响的地区,综合体现出水量减少,河流水网遭破坏,分散坑塘广布,区域汇水能力下降;城镇建设与湖区生态环境缺乏良性互动,对湖区干扰和污染较大;区域廊道系统网络化程度较低,且网络复合度低,功能单一等生态问题,其中水源急剧减少和水质恶化成为制约卧龙湖生态保护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立足于解决卧龙湖地区水源和水质问题,在区域生态格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功能复合的区域廊道网络与水收集系统、城镇乡村绿色海绵空间综合体与水质净化系统规划,耦合共生构建卧龙湖生态保护区“绿色海绵”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卧龙湖生态保护区的雨洪调蓄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湿地公园是一类兼有物种及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的公园。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1]。本文结合成都北湖湿地公园景观修复与再生的案例,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资源,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规划、改造和建设,恢复其生态系统,突出其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将北湖湿地公园建成集生态保育、生态旅游、科普教育、湿地科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13.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大量实地调查、测绘与研究,分析总结了成都满城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成因、整体特征和类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针对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发展及利用的思路与对策。作者认为,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上,辨证扬弃地吸收传统街巷空间环境的历史文脉,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力图将今天的保护区建设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从而使保护区既能体现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色,又要满足现代人的居住、生活、工作和游憩的生活方式,使今天的保护区规划和建设走上一条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整体和谐的道路,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客观认识和科学描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怒江峡谷西岸农村聚落抽样调查,将怒江峡谷聚落分布类型划分为3类5种,根据屋顶、墙体和地板建筑材料,将民居建筑分别划分为4种、7种和3种。并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周边地区农村聚落分布特征和民居建筑演变历程,分析聚落分布和民居演变对自然保护的影响,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继力  杜雁  高翅 《中国园林》2020,36(1):60-64
夜空公园是拥有卓越星空质量和自然环境的地域,具有科学研究、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公众休闲等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夜空保护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夜空公园的研究进展与实践现状,分析归纳了国际夜空公园建设的前期准备夜空保护计划夜空公园教育与拓展活动,以及夜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介绍了国内保护区类型和主题公园类型夜空公园的实例及实践困境,提出了夜空公园本土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康渊  王军 《中国园林》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定文件中对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等方面的规定和问题。提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设想:增加国家公园类型,保持原有类型,同时重新评估和调整现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对象、资源品质和利用强度。在保护对象与资源品质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共同代表我国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共同代表我国"最美"的自然山水;国家公园是综合价值最高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以保护单一价值为主要目标。在利用强度上,提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应具有最严格保护的、禁止人类活动的区域;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在利用强度方面的分区控制提出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得以重构的4个保障。  相似文献   

18.
祁程  杨明  谢明宏  张伟  刘波  魏滨  赵丛  艾虎  焦智伟 《矿产勘查》2020,11(12):2689-2697
小山火山地质遗迹位于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是中国东部滨海平原仅有的2个晚第四纪火山遗迹之一(距今248万年),具有独特科学价值和重要社会生态价值,已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但现阶段,小山火山地质遗迹尚未成立独立管理机构,保护区内各类火山遗迹处于原始状态,未得到有效保护,存在人为破坏现象。为进一步摸清小山火山地质遗迹深部特征、查明火山口位置及构造发育情况,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保护区规划建设,利用重力剖面测量手段对保护区进行了探测,进行人机联合二维反演推断了保护区内的构造和火山口位置,为保护区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向华 《中国园林》2006,22(9):92-94
拥有147 000km~2土地的尼泊尔已经把11.3%的国土划入了8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域,在多年的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尼泊尔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认定,大体与国外国家公园相当,且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深度,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能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介绍尼泊尔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和建设经验。总结其可借鉴之处,对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的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相应规划策略。首先提出外围地区的发展应树立以生态为导向的核心发展理念,根据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时空关系,提出外围地区应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与其共同打造生态共享、文化包容的生态命运共同体,然后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修复与保护、生态城镇建设发展、城镇建设生态指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对策,以寻求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