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区位与环境    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天津市蓟县城 12km处,京、津唐、承四大城市之腹地。南距天津市区130公里,东临唐山市100公里,西至北京市90公里,北连承德市250公里。京秦铁路、京哈公路在盘山风景区南侧通过,宝平公路于风景区西部通过,对外联系便捷。    二、景源与环境评价    (一) 景源概况    自然景观  盘山风景名胜区属典型的山岳型风景区,以“五峰八石”、“三盘之胜”著称。主峰挂月峰为盘山之巅,五峰攒簇,怪石嶙峋,形成三盘之胜:上盘松胜,蟠曲 天;中盘石胜,怪异神奇;下盘水胜,喷珠溅玉。盘山山势…  相似文献   

2.
<正>1.何谓“括山川奇秀”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强调人工建设要根植于自然,用心体悟自然形势、提炼山川之巧、融汇环境之美,构建城乡空间与山河景致有机交融、相辅相成的整体格局,营造“括山川之奇秀、收风景之丽都”的人居意境。由此积淀形成了“括山川奇秀”的风景营造传统,在历史文献中亦有“收山海之胜”“负山带海、天人合一”“山城相依、水城相映”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3.
王树声  仵佳琪  李小龙  杨思然 《城市规划》2022,46(5):中插1-中插2
<正>1.何谓“拓胸豁目”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重视对“登高揽胜”空间的经营,强调通过收揽一方胜景,开拓人之胸襟、振励人之精神,营造“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人居意境。由此累代形成“拓胸豁目”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游目骋怀”“豁目开襟”“畅幽怀、豁壮眸”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4.
张薇  李小龙  张瑶  冯晓欢 《城市规划》2022,46(4):中插1-中插2
<正>1.何谓“景无大小”中国疆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各地风景资源禀赋多样。纵观本土城乡规划与建设实践,不论在风景繁盛地区,或风景贫瘠之地,皆不乏精彩的人居创造,强调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特质,因地制宜、因境置景,营造饱含地方特色的风景胜概与空间格局。由此累代形成“景无大小”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景物无小大”“风景小观,然忘乎其为小”“不以一篑为卑,九重为高”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一句俗谚:“天下名山僧占多”,这说明了我国佛教(也包括道教)与山岳、山岳风景的密切关系。就国内风景名胜区的现况看来,以山岳的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宗教人文景观之胜的为数不少。它们  相似文献   

6.
杜振滔 《中国电梯》2007,18(9):22-2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007年3月30日~4月2日,享有“东方休闲之都”美誉的古都杭州迎来了电梯控制与拖动技术讲座的召开。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园地     
《Planning》2013,(2)
<正>音乐,这一境域,位在艺术之园的西部最深之处,地势最高,风景最胜,与东部的第一境(书法)相对峙。但这所谓风景最"胜",并非普通的好景。这境中并无固定的具体的楼台亭阁,花卉草木;只是云烟缥缈,波澜起伏,光色绚烂,气象万千,远胜于固定的具体的风景。第一境也有这种胜景,但与此境情形稍异:第一境是静止的,此境是流动的;第一境游客甚少,此境游客非常热闹。古今东西各国的人,都爱向此境游览。据孔子说,中国周朝时代,曾经有人深入此  相似文献   

8.
风水美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风水的研究颇多,有许多人从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风水的流变、内涵与价值取向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一些从审美角度来探讨风水美学思想的文章,但多为一鳞半爪,语焉不详,尚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识我国古代风水美学思想。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价我国古代风水术时指出,风水术“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分”,“遍中国的田园、房屋、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藉此得到说明”。另一位英国学者帕特里克·阿伯隆也指出:“在风水下所展开的中国风景,在曾经存在过的任何美妙风景中可能是构造最为精美的”。这充分  相似文献   

9.
杨思然  王树声  李小龙  韩冰倩 《城市规划》2022,46(3):后插1-后插2
<正>1.何谓“四方景附”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追求聚落与四向环境的融合,善于发现潜藏于不同方位的风景秩序,通过巧施关键点的空间创造,吸纳各方景致,营造“括山川奇秀、收风景都丽”的人居意境,使有限聚落别具无限境界。由此累代形成“四方景附”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四面景全收”“以收其势,以呈其秀”“综一方之秀,收四远之景”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10.
庄慎  任皓  唐煜  朱捷 《世界建筑》2024,(3):58-59
<正>阿那亚金山岭艺术中心位于阿那亚金山岭社区的主入口和高点,也位于上山道之侧。15个各具功能的砖砌“柱亭”,共同组织出一个被覆盖的“大砖亭”。不同尺度的空间被组合在一起——既提供2~3人交流的空间,又提供集会活动的场所。“柱亭”本身与它构成的空间既是日常的,又是存在永恒意义的。柱亭之间,风景在这里成为一种偶遇。沿途熟悉的风景和光线从柱体之间渗透进来,  相似文献   

11.
叶可陌  李雄 《风景园林》2020,27(7):114-120
丽水瓯江流域8座古城的风景营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梳理地区古城选址与原初山水环境的关系,并依据"平原望山""盆地据山""丘陵嵌山""河谷依山"4种山水基底类型分析经人工干预优化的区域水系统的差异性,从而进一步从城山一体的城市空间、因山而为的风景集群、四围寻胜的风景序列和眺望揽胜的风景标识4方面解析各城风景营建的特征。以此对地区古城山水风景系统的构建特征进行整体性的探讨,对指引当代浙、闽山地地区的城市山水人居环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沙春元 《新建筑》1994,(3):6-12
从讨论培根据出的“营构空间”概念出发,指出空间不仅需用建筑构件加以界定,而且需要注入一种精神,使之成为“彩色空间”。结合正觉寺步行商业区设计构思,对彩色空间理论所涉及的内容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以隋唐关中地区之典型风景为研究对象,探析本土特有的风景建构传统、营造理念及方法。在具体阐述了风景营造之"寻胜""立意""营建""塑境"等特定举措后,提出本土风景营造之关乎"人"的"观游"价值与"感悟"价值;并进一步从关中区域视野审视风景体系的构建方法,初步总结了本土风景营造的内在机理和地域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玲  田国行 《中国园林》2021,37(12):110
以探讨中国传统营造中“模数化”的空间规划控 制方法在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为核心,尝试将传统 营造方法转译于现代实践当中,以期改变浅山区乡村景观空 间控制的无序性和规划与自然山水环境割裂等问题。在传统 “模数化”规划方法的指引下,提出理想情况下浅山区乡村 景观规划“守望形胜、因借地景”2个层面的空间控制路径和 “胜”“势”与“视”3个层级的模数控制,并将其灵活运用 于嵩山浅山区金银花溪乡村景观规划项目的空间规划控制当 中,旨在激发传统营造的现代应用价值,构建浅山区乡村景观 空间呈现内外联动、互通共融、协调统一的风景整体。  相似文献   

16.
杭州“钱塘十景·浙江秋涛”是中国时景主题风景名胜的典范,彰显着时间统摄空间的独特风景观念。通过文献研读,解析“浙江秋涛”承载着天下奇观“八月十八(钱塘 / 浙江)潮”的时序地域特征“秋江潮汐”;仲秋民俗节庆场景与自然“涌潮”盛景融糅的时节地方特征“浙江观潮”;夜潮(汐)与满月声色相得益彰的时宜风景特征“汐声月色”;明初入选杭州“钱塘十景”之承上启下的时代名胜特征“盛世献景”。研究为整体理解时景主题名胜的形塑与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并为风景遗产“钱塘潮 / 浙江潮”的价值认知、评估与保护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杭州“钱塘十景·浙江秋涛”是中国时景主题风景名胜的典范,彰显着时间统摄空间的独特风景观念。通过文献研读,解析“浙江秋涛”承载着天下奇观“八月十八(钱塘 / 浙江)潮”的时序地域特征“秋江潮汐”;仲秋民俗节庆场景与自然“涌潮”盛景融糅的时节地方特征“浙江观潮”;夜潮(汐)与满月声色相得益彰的时宜风景特征“汐声月色”;明初入选杭州“钱塘十景”之承上启下的时代名胜特征“盛世献景”。研究为整体理解时景主题名胜的形塑与特征提供重要参考,并为风景遗产“钱塘潮 / 浙江潮”的价值认知、评估与保护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1.何谓“联景成径”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葆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人文关怀,强调风景创造要与人的“游观”体验实感紧密融合,注重依托和塑造特色游径,整合景群、串景成链,使人们在往来行走中、登山临水间,能够有主线、有节奏、连续性地体验一地风景特色,建立对风景格局的整体意象感知。由此积淀形成了“联景成径”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游踪”“游息”“游眺”“游赏”等诸多记载,皆蕴含此意。  相似文献   

19.
李冠中 《中国建材》2001,(12):55-56
涂料行业如何应对WTO?我认为,从促进中国涂料业健康发展的意义上来看,在思想上,需要我们全面细致地熟悉适应WTO规则,积极主动地应对WTO带来的挑战;在战略决策上,需要我们以“正和奇胜”奇正之法,坚持“守正出奇”,坚持“以正为本”,直面WTO挑战。“奇”、“正”之说,源于2500年前孙子所著《孙子兵法》一书中“势篇第五”。其原文如下:“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  相似文献   

20.
江南三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自居易的《忆江南》,短短五句话、二十七个字,竞成了千古绝唱。后世描绘江南的美文还有无数,可谓是干言万语道不尽江南的柔情媚骨。不说古人了,网上就有当代人如凌丁瑶、荣先海等的文章,读了让人恨不得一头钻进江南的怀里去。然而,这些文章无论从哪个侧面谈江南,都绕不过自居易,都不约而同地要以那五句话作为引子。可以说,自居易笔下的江南景之美、情之重,虽然用词质朴之极,却深刻地写出了干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共通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