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世界建筑》编辑部: 看到贵刊和国内一些专业性的书刊上,把Postmodernism译为“后期现代主义”或“新建筑后期”,认为不妥,建议改为“后现代主义”。这是因为: 1.Post-在英语中为“以后”之意,如Postwar,只能译为“战后”,不能译为“战争后期”; 2.后现代主义派对现代主义持否定态度,认为现代主义业已失败(《形式因循失败》)或死亡(詹克斯甚至断言现代主义死亡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20分)。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准则提出了全盘反对的观点,因而被称为“对革命的革命”。把他们叫做现代  相似文献   

2.
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发表之后,对现代主义的批评越来越多。众多的建筑师开始重新估价自己曾经追随过的建筑思想。对现代主义批评涉及到更多的方面,直到其思想基础。同时,各种新的探索也在不断出现。三,非现代主义化创作倾向的几种主要表现自六十年代起,各种背离现代主义的创作,以及由一些建筑师自行组织起来的学派团体已有不少。比较突出的如美国的“灰色派”、“白色派”、“银色派”、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的概括,阐明了现代主义早期的空间与形式革命具有很大局限性,并指出抽象空间与形式压抑了现代建筑的“建构”表达,使现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有失全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及“解构主义建筑”的产生、观点和实践的分析,阐述了“现代建筑”没有灭亡,“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补充和发展——“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时代,对许多人而言,已经不需要对本身周遭环境有亲密的认识,亦可以照常生活。在物欲横流、信息发达的当代社会里,人们无须利用其身体的感官就能“认识”一座城市。人们也可通过阅读旅游指南、城市标识等方式获取一座城市的信息,并顺利地于城市中穿行。这种状况恰恰体现了现代主义中存在着的危机。危机启迪我们必须超越现代主义,建立具当代视野的“现代主义”。但是,我们能以何种方式超越现代?纵横历史,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危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先行者.冯纪忠先生在融会中西方文化的自身背景和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情怀的双重影响下,基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诠释和创新,合“理性的浪漫”与“诗意的现实”于一体,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的启蒙、传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文章简要回顾了冯纪忠先生在建筑教育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实践等方面的相关思想与论述。  相似文献   

7.
形式的自觉——形式主义美学与现代建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初西方现代美学中.形式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对于西方现代艺术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式主义强调艺术的形式因素具有独盘的审美意义.将文本的形式结构作为艺术的核心,这种观点极大地影响了抽象的非再现性的现代艺术运动.并推动了结构主义和符号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现代建筑追求空白的、中性的形式结构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现代主义早期的“风格派“、“构成派”.到成熟现代主义的“国际风格”.到后来的“白色派”.“新现代主义”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可以说.现代建筑在形式结构美学的影响下逐渐走上了一条形式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新艺术”运动引领建筑从古典走向现代,是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后现代建筑则是对于失去批判和反思能力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击,并试图超越现代主义建筑,找到现代建筑新的发展方向。虽然二者产生的时间、背景、形式不同,但它们在精神的突破和思想的革新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现代建筑的这两次飞跃推动了建筑设计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艺术”运动与后现代建筑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特征对于当代建筑设计都将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展望21世纪,虽然我们不可能预测新的运动的出现,但是世界建筑会维持在以现代主义为基础的原则上发展,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这段话是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教授王受之先生在其著作《世界现代建筑史》一书中所做的结语。历经后现代主义冲击后的现代主义既表现出对早期现代主义核心思想的坚持,又展示了其对艺术装饰、地域文化、生态环境等人性主题的关注,学术界称之为新现代主义(Neo-Mod-ernism)。新现代主义思想中重视功能、强调理性的合理成分,以及其对国际主义局限性的多元化改良、发展和完善,使之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以来的葡萄牙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建筑运动现代建筑学在葡萄牙的发展,已经历了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历史阶段。三十年代统治葡萄牙城市建筑的现代主义引入了一种风格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巴黎输入的“装饰艺术”为模式的纯装饰,另一方面得名:“立体画派”时代。这个实际上已被误用的名称主要是由建筑图纸中一流的纯几何方法来显示的。这两个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中达到了平衡。而纯装饰的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尽  相似文献   

11.
"紫金港"实证--现代主义在中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现代主义之后西方建筑思潮变化的人文主义角度,以浙江大学新校区--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和建设为例,说明了现代主义在中国建筑领域的主导地位并警示其危害,同时阐明现代主义与人文主义理念在规划设计实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国内建筑界对材料运用缺乏理性理解和真实表现的实际,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成功驾驭材料和现代主义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坎坷发展经历的分析,提出材料真实表达的三层逻辑内涵和材料建构法则,认为当代建筑师应在加强材料认知和理性建构材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实践现代主义思想,从而为提高中国建筑整体水平提出一条可行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阐述了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现代主义的真实含义,指出艺术上的现代主义与设计上的现代主义的差异,谈到现代主义复兴的趋向,预言“参与式的民主”将影响下个世纪建筑的风格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俞挺 《时代建筑》2007,(4):150-155
作者通过在对江苏海门会所设计的介绍和分析,引入两个新的概念,假晶和支离。用前一个概念来对现代主义建筑对中国的影响做概括,用第二个概念来表明作者对假晶现状的应对出路,表达了深化传统审美价值从而找到一条新的设计道路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理性的回归:新千年的建筑主流—新现代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核心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的。活跃在当今国际建筑界的一种建筑思潮。较之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的建筑风格,它具有更为客观的、冷静的、多样的、成熟的、非教条的特征。新现代主义者们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时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重新诠释。在世纪之交,新千年到来之际,新现代主义因其内在精神的合理性和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契合,表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6.
当现代主义建筑面临危机的时候,纽约五人旗帜鲜明地扛起了继承现代主义的重任.他们继承了现代主义的许多理论观点,并且把这些观点、手法推向极致.该文主要阐述白色派在建筑学认识论方面的一些手法及其形式操作.  相似文献   

17.
李昕 《华中建筑》2009,27(2):11-13
代表现代建筑运动开端的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英国,可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却主要产生于欧洲另外三个国家——德国、苏联和荷兰。该文通过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锋地位从英国转移到德国、苏联和荷兰的原因,从而总结出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这四个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昕 《华中建筑》2009,27(5):4-5
摘要代表现代建筑运动开端的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于英国,可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却主要产生于欧洲另外三个国家——德国、苏联和荷兰。该文通过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锋地位从英国转移到德国、苏联和荷兰的原因,从而总结出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这四个国家产生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陈伟 《福建建筑》2006,(6):11-13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建筑运动,它在现代主义尚未退出建筑设计舞台时悄然登场。影响虽不及后者,但作为一种对传统的反叛,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和普及符合建筑风格的兴起和更迭的自然规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建筑学界用最快的速度消化和吸收着西方建筑思潮。对后现代主义,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学习。这种立足于自己民族传统,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接受学习外来的事物的姿态不可不谓是一种进步。停滞就意味着消亡,建筑设计发展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后现代主义为其以后的传承者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The phenomenon of Post Modern culture has manifested itself primarily in two way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and discourse. One, which is almost exclusively stylistic, has attempted to seek a renewal in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rejection of all aspects of Modernism in favor of a picturesque and superficial Classicism. This version of Post Modernism accepts de facto the pluralist world-view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avoids the larger questions of architecture's place within the complexities of today's socio-political universe. The other manifestation of Post Modernism in architecture is theoretical. It seeks a critical reading of architecture within the complex labyrinth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t tries to understand how meaning has come to have a tenuous existence in the artifacts and life of our time. It has proposed, both through theory and practice, various possibilities as to how we might negotiate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engages in discussion and critique of both of these orientations, their implications and ramif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