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夏雨  马婧祎 《福建建筑》2012,(10):28-32,37
路易斯·康强调建筑的纪念性精神,主张用当代技术来实现现代建筑的形式,反对自由平面,认为建筑的建造系统和空间关系要统一,建筑精神与环境结合形成跨越现代与后现代的风格。西萨.佩里建筑,讲究不同材质的运用,结构的合理性,建筑中流线系统与开放端形成的脊椎空间,流线组织为设计提供了合乎理性的高效率的组织。二者的结合是当代高层建筑的设计的一种方向。  相似文献   

2.
1941年,吉迪恩(Sigfried Giedio)写了一本书《时间·空间与建筑》,而我们这期专栏的主题是"时间·人与建筑"。很久以来,我们对空间的研究远超过对建筑中的人的研究,也超过了对时间的研究。自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创建建筑学以来,建筑学一直以纪念性建筑的空间、建构以及形式逻辑为中心。20世纪对大量性建筑的关注也无非是将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方法应用于  相似文献   

3.
纪念性建筑设计与地景在当代结合日益密切,但关于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方法缺乏总结.由此从整体环境、建筑形象和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主客转换、异质缝合、模拟重构、形象隐喻、空间沉浸五种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策略,并对五种设计策略分别举例分析,以期为纪念性建筑地景化设计提供支撑,对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国地域性和深厚文脉的外在表现,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其中以纪念性空间的秩序最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各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重构,为实践中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线索。该文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想为例,分别从定向和轴线、区域和氛围、尺度的控制、意象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纪念性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凯云 《山西建筑》2010,36(14):15-17
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方面阐述了纪念性空间的人文主题设计语汇,提出只有在主题的引导下协调统一安排,才能创造出极具特色人文内涵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纪念性空间。  相似文献   

6.
向姝胤  向科 《南方建筑》2018,(3):122-127
文章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提出空间公共性存在“纪念性”与“日常性”的两种不同理解,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设计案例,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关系两个层面,在建筑选址、布局、界面以及功能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继而反思了两种不同空间公共性的空间实质以及其来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基础。最后提出为真正实现空间公共性,应充分体现主体“人”的价值和主动性,倡导从纪念性转向日常性,从目的导向转向共识导向,回归“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在精神层面引起参观使用者的共鸣是纪念性建筑表达的重点,它涉及了社会、政治,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各层面的因素。本文结合具体设计创作对纪念性建筑中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进行了探讨,重点关注在特定的纪念场所内如何使人与纪念性建筑环境对话与沟通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纪念行为要求和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从叙事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空间的设计表达,进一步得出在叙事视角下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纪念性建筑空间与叙事学相关的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我国纪念性建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合理利用城市宗地、节约公共资源的基础上,阐述纪念性建筑空间的三大叙事手法:融入空间环境、聚焦空间主题、融合空间界面,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实例解析,说明叙事学理论在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意图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完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容,使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帅 《山西建筑》2014,(33):22-23
以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为研究内容,分别从塑造个人空间领域、纪念性空间、热闹交换空间、亲密空间、关切与亲和空间五个方面对建筑空间的情感进行了深入探究,揭示出了真正影响人们空间体验的相关因素,使空间由单纯的居住生活上升到精神需要的层次。  相似文献   

10.
纪念性空间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合理的空间设计对营造特定空间氛围至关重要,自然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空间形式的表现及其内涵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与总结齐康院士纪念性建筑实例,阐述了光对纪念性空间的塑造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产工具的进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该文梳理总结了纪念性建筑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及表现出来的特征,并结合当今的社会发展,提出了纪念性建筑在外观形态和内部空间设计方面呈现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纪念性建筑的建设日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先锋,文章从城市设计的思维出发,剖析了国内纪念性建筑设计丧失"城市性"的缘由,并从选址、形式、功能、空间四个层面上对城市思维下的纪念性建筑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为相关的纪念性建筑实践提供了理论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毅磊  金麟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1,37(4):111-115
"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理论及实践是西方近十余年对纪念性空间的反思及改造,它反对传统纪念碑的一些特定特征,是纪念性精神活动物质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实践的充实。通过梳理"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尝试阐释这一术语的概念及其内涵,激发中国对"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研究兴趣和对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实践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4.
路易斯·康的建筑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在现代建筑盛行的时代受到古典主义建筑的启发,在设计中融合了古典主义强烈的纪念性。文章结合路易斯·康在1965年为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设计的图书馆,从功能形式、空间划分、静态构图和自然光运用几个方面对其独具纪念性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巍  赵玫 《规划师》2007,23(5):75-78
从形态学的角度,城市纪念空间可理解为由纪念建筑及其所支配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的城市形态,其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在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百色作为我国著名的"革命壮乡,红色之都",拥有大量的革命遗迹和百色起义纪念碑等著名的纪念性建筑.在百色城市形态的构建中,应以纪念性空间为基础,通过轴线、对景等一系列空间手段突出纪念空间的标志性,强化纪念空间的形象,促进纪念空间与城市原有肌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应从场景的角度去理解和表现纪念性建筑的纪念性。结合中外实例,从场景的事件、空间和情感三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纪念性建筑的场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结合纪念性建筑实例,依据纪念性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建筑的空间、体量、色彩、材料、质感、光影等方面分析了纪念性建筑基本要素的特征,对建筑创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今天,工业遗产的改造在各地掀起热潮。建筑师在对工业建筑进行空间再生时通常青睐于工业厂房,而对于工业建筑中的构筑物大都采取原样保留的方式,抑或是作为景观来使用,并未做到真正的空间再生。该文主要针对工业建筑中工业构筑物这一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从适应性的角度,总结其在空间再生方面的原则和模式,拓展工业构筑物在再生实践方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建筑空间的设计应该与其功能、定位相匹配.建筑空间组织的中心——建筑的中心空间,是其他建筑空间单元的重要组织者,具有较高的设计潜力.基于图论的研究方法,力图建立评测建筑空间中心度的模型,客观地界定中心空间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关系,并结合实例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以期提高建筑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及其利用率,从而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9,(12)
本文着重分析纪念性空间的生成方式,从纪念情感的表达入手,辅以空间设计的要点,研究了纪念空间中所需表达的内容的设计规划,从而加深记忆的提取再进行输出的表达,总结了纪念性空间情感表达应注意的特点和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