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纹  刘畅 《浙江建筑》2024,(1):90-95
针对城市更新中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从双轨制的更新计划、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总体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加拿大多伦多城市更新项目丽晶公园社区中多元主体参与的实践经验,梳理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协作模式,及其在项目决策、规划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和责任,探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对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经济和追求社会公平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的多元主体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我国城市更新的现状出发,研究我国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实践情况,从而对我国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总结出我国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力,从而做出我国城市更新中必须开展公众参与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作为城市更新社会包容议题的重要内容,公众参与逐渐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文章通过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S),确定包容性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包容性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城市更新公众参与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公众视角构建了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以合肥市城隍庙街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模型分析,分析了城市更新满意度的维度结构和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公众对合肥市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满意度评价呈现多维度的结构特征,包括商业环境维度、交通环境维度、文化精神维度及设施配套维度;公众对城隍庙街区城市更新效果整体评价较高,但商业环境和交通环境维度评价不理想;满意度得分在不同组间的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受身份类型、年龄区段、职业类型等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明确主导功能、梳理路网体系、挖掘文化历史和开展社会调查的规划建议,以期为类似街区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和普遍运用的实施机制。但在中国的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还相当有限。扬州市文化里的老城更新,全过程地运用公众参与机制,为中国的老城更新提供了具有首创价值的实践范例。扬州市的案例表明,公众参与不仅是实现可持续的老城更新目标的必要路径,也是在城市更新领域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善治目标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下的居住功能强化是街区振兴的重要基础,街区的更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参与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成功决策的保障。通过对国内外公众参与理论提出,现状、案例对比分析,针对长春市一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公众参与进行探讨与思考,在宣传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构建社会基础等方面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秉承"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初心,探究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发展模式的可能性,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21,37(5)
21世纪以来,城市更新实践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复杂多样,学界对城市更新中社区权力的关注日益增强。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文章对中英两国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参与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技术实施、权力关系和制度逻辑3个层面探讨两国社区参与模式的异同,提出中国应多维度地构建社会权利保障机制,包括打造完整的"参与—反馈"闭环、削弱地方政府专断权,并将有影响力的第三方纳入社区参与权力结构框架等建议,推动公众介入土地开发关键性权力资源的分配,以期为中国的公众参与制度化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弛 《重庆建筑》2018,(4):10-13
城市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中解决旧城问题的重要手段。城市文脉是树立城市形象与打造城市精神的基本要素,文化经济在消费型社会中的角色日益重要。该文梳理了英国城市更新政策的变迁,总结承袭文脉、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提炼了其通过文化振兴内城经济的经验,并将英国城市更新中的文脉承袭策略整理为三个阶段。然后,以重庆梁平区的城市更新规划为例,探讨了英国经验在中国背景下的实践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策略的思考。提出在城市更新项目规划过程中对文脉的挖掘和展示只是基础,未来还需要逐步引入公众与社区的深度参与,在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展示城市特色,从而建立和完善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城市文脉的延续记忆、展示形象、提高市民认同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卫 《城市规划》2013,(8):66-71,78
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规划的公众参与进行剖析,指出困境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目的、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程度和公众参与形式四个方面,技术理性的城市规划传统、政府集权制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规划实施机制过度行政化、邻避设施规划涉及利益的复杂性和公众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不足是公众参与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GIS技术公众参与的公众参与概念、内涵、特征、相关技术等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规划或决策中公众参与程度,促进我国空间规划或决策的真实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分析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必要性、作用以及我国公众参与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三个建议:一是确定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二是细化公众参与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三是建立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12.
2016年发生在深圳市的"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以第三方建筑师、规划师、社会学家、艺术家和媒体人为主体,从保护城市公共利益出发,通过对湖贝片区更新项目的专业介入,最终影响了规划决策,引发了深圳市规划界对城市更新与规划制度的思考。文章在梳理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如实记录了"湖贝古村120城市公共计划"的事件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深圳市专业人士对城市公共利益的关注意识的觉醒,揭示了第三方专业力量在参与城市规划事件中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积极作用,进而从规划公众参与的"主体"、"层次"、"方式"和"实施"四个层面提出该事件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伍传顺 《规划师》2001,17(4):31-33
从分析规划决策的四个主体(规划师、领导者、业主、社会公众)在决策行为过程中的职责和作用入手,剖析了四个主体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具体表现,指出解决途径在于实现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和公众决策,并提出了公众参与和决策规划的阶段、形式、机制、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更新本质进行解释,回顾欧美城市更新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借助利益相关者分析工具,研究城市更新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及其冲突的根源,提出引入实质性的公众参与机制,明确居民的平等、全过程参与权利,并设计相应的保障措施,为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提供充分的时空平台,从而最终实现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15.
迈入存量发展的中国城市更新,更加重视自下而上式的更新模式,更新决策过程中多元主体的角色、关系和互动机制发生了改变,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仍显薄弱.借鉴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治理逻辑,探讨构建基于空间治理视角的城市更新决策机制的分析框架,并以深圳市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为例,从微观视角来阐释城市更新中多元主体的决策因素,以及多元主体在土地价值提升和公共利益落实两大决策场中的合作与制衡机制.研究发现,在深圳市新型城市更新模式下,地方政府、市场主体与权利主体达成三方合作共赢的格局.三方联盟保障了地方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落实,保障了市场主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同时保障了权利主体获得合理补偿以及物业分红.其中,市场主体成为核心参与主体,分别与市政府、区政府和权利主体形成围绕经济利益或公共利益的制衡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平衡经济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及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两大方面提出空间治理视角下城市更新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更新的过程,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改造,更反映了市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通过转变规划师角色,邀请公众参与到项目的全过程,可以深入挖掘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潜在需求。根据公众参与所反馈的信息有针对地进行规划设计,有助于使规划设计成果与公众需求相匹配。以公众使用需求为导向,上海市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设计项目通过引导专家、居民、游客、设计师、社团、媒体等多种人群共同参与,依据公众参与的反馈信息,在主题分段、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和视觉标志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城市更新是一项多元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面向空间治理的重要公共政策。研究梳理了城市更新制度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指出城市更新实施路径在地化探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视角,分析城市更新实施困境,通过对重庆市现行城市更新制度和实践案例的剖析,从创新管控方法、合理引导市场、丰富公众参与渠道等方面系统总结城市更新实施路径,以期为各地城市更新制度设计与治理模式的转型重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响应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解决诸多潜在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公众参与对城市更新具有重要作用。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重要地标,其周边公共空间自教堂建成以来经历了多次更新改造。文章以圣索菲亚教堂及周边公共空间的更新过程为例,探讨公众参与对其公共空间演变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管理是决策者恰当运用专家知识和公众偏好,提高决策理性和公信力的过程。由于规划决策不仅涉及技术与事实问题,还与公众的价值偏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建立起专家参与和公众参与的互动交流机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组织公众参与创造了条件,但无论是数字城市建设、还是大数据开发,现有的信息技术运用均不同程度忽视了公众的价值诉求,而更多成为政府管理或数据挖掘的工具。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则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构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互动平台,使得专家知识和公众偏好都能在规划决策中得以识别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张聪  吴光东 《城市建筑》2014,(11):372-372
本文从城市更新中的民众参与度、旧城风貌留存度、城市新区与旧城联系三个视角,剖析了城市更新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希望能减少公众冲突、保护旧城特色和增进新旧城区之间的联系,以便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决策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