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是塑造特色城市风貌,指导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效手段。浦城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环境及重要空间环境等景观风貌特色资源进行梳理、组织和提炼创新,对承载其风貌特征的空间环境进行整体安排,从城市景观特色定位、总体风貌格局、核心风貌控制区规划、"三边三节点"调控规划、景观廊道控制规划、瞭望系统控制规划、游憩路线控制规划等方面,构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导控体系,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城市大山大水空间格局、强化了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突出了浦城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提升了该城市的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了文献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以及例证分析法,针对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以及景观特征展开论述。通过从自然景观、城市物质文化景观、城市非物质文化景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分析,进一步探析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特点,揭示了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以自然景观为依托,城市物质文化景观表象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精神内在有机统一等特征。提出保护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景观风貌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一方面通过历史文脉的挖掘,强化了城市的差异性,彰显了城市的个性特色,从而创建易识别、易感知的景观风貌;另一方面,通过自然山水的整合,对城市色彩、开放空间、景观视廊、眺望系统和建筑要素等的控制,为城市营造出优美的视觉空间形象。河北省定州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通过充分挖掘现状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分别进行了景观风貌格局规划,城市空间视廊、建筑高度、天际线系统规划,城市开放空间与雕塑系统规划,城市风貌特色节点系统规划,城市街廓空间景观系统规划,城市历史风貌特色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城市活动系统规划等,为国内其他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重庆山城传统景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云楠 《华中建筑》2000,18(1):89-92
城市景观是历史文化名城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文章阐述了山城重庆在成为直辖市的今天,其独特的城市传统景观风貌不仅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保护,而且迫切面临着再创造的问题。作者在分析重庆自然格局、城市形态及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出若干见解,以期为重庆山城景观风貌的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浙江省城市景观风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城市景观风貌专项立法。《条例》所称城市景观风貌,是指由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遗存、建筑形态与容貌、公共开放空间、街道界面、园林绿化、公共环境艺术品等要素相互协调、有机融合构成的城市形象。《条例》规定的城市景观风貌重点管控区域包括城市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体现历史风貌的地区及城市新区、主要街道、城市广场和  相似文献   

6.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开展城市风貌规划的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笔者着重对黄岛风貌规划中城市形象策划、景观风貌类型的科学架构、风貌规划与管理的互动衔接三部分内容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今后的城市风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景观风貌可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城市的形象性,其对于传统风貌的延续、历史文化的继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价值。当代建设对城市原有景观风貌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得原有的景观表达及其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原有的一些优良景观视廊和景观空间在逐渐消失,景观空间的延续性有所破坏。我们试图运用逆向空间的分析方法对万州区的现存景观构成进行分析,从而寻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注重对原始优良的景观空间延续和保护,对现代城市建设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双修战略,明确采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从城市设计的层面,对泰安历史城区的职能定位、空间形态、整体风貌、传统街巷、开放空间等系统性问题的分析,提出更新策略,探寻城市双修导向下历史城区重塑的方法,以期修复当地文脉特色,重现古城轮廓、格局和风貌,并为其注入活力,达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品质、激活老城核心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仙游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编制,思考城市总体景观风貌格局及塑造城市特色需把握的关键内容。认为:景观风貌规划编制,首先要梳理出城市风貌定位、总体结构、山水格局、眺望系统、竖向形态、特色历史风貌区等控制体系内容;其次,要厘清城市风貌定位是否与总体规划定位和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基于山水格局是城市风貌的基础,历史风貌区是城市的精神底蕴,因此,控制体系内容应通过制定景观图则向城市控规传导,才能有效实现对城市风貌的引导和管控。  相似文献   

10.
<正>一座城市是由不同时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物质实体,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影像,城市历史景观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记忆,反映着人类自主创造力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融合关系。人们对历史景观认同后,将个体记忆与历史记忆交织在一起,累积形成一种城市集体记忆,最终形成对城市特色和审美的集体认知。城市只有能够深刻体验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和个性特征,建立起持久  相似文献   

11.
金荣 《中国园林》2020,36(4):83
日本国家公园至今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成熟的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日本国家公园属于IUCN(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中的第Ⅱ类国家公园和第Ⅴ类地景/海景保护区;2)在选入国家公园的适宜性与可行性标准方面,日本对国家公园分为陆域和海域2种类型,并分别制定选定标准。从日本国家公园的基本特征出发,揭示其入选标准的实践现状,为现阶段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探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由本体转向在城市景观视野内理解建成文化遗产,不仅有益于对古人传统设计智慧和营建逻辑的发见,也契合入遗之后的遗产保护需求,特别是遗产所在城市的发展要求。以大运河上一座重建的塔的周边环境提升为切入点,探讨入遗后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如何全面认知价值和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以大运河上的塔和塔院这类特殊的文化景观要素指出古人整体性的营建逻辑和景观被赋予的多重属性,说明整体性的视野是应对入遗后需求的有效策略。风景园林设计应回归城乡背景而非从中剥离,方可为城市作出更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建设生态文明的关系入手,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提升国家空间治理能力的系统制度设计,强调全域全要素的统筹协调和管控。在介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基本状况后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之下,规划工作中应有进一步的价值排序。首先应把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摆在首位,其次是生态功能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做整体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测评估预警系统,更好地管理包括景观资源在内的各类国土空间资源。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多学科融合,在适应国家建设新要求的同时,推动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discipline and governance theories, “landscape governance” has become a new frontier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is considered a sub-topic and extension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2012,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marked itself a new milestone for its systematic top-down design and institution-oriented effort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2013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city, and took governance as a new means to evaluate state capacities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Both of them will significantly impact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landscape governance theories driven by 1) the emphasis on the spatial scale effect of landscape; 2)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gional variety of cultural and collective identities of local landscapes; and 3)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e of landscape governance. It also examines the opportunities in China’s landscape governance brought by the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might help: resolve the inherent conflicts that cause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enhance China’s capacity on landscape governance; establish a new land-use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 greater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broader ecosystem services; endow landscapes with more public benefits; cultivate a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cy in landscape governance; and, influence th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Finally, the article proposes roadmaps for China’s landscape governance at both global and national scales.  相似文献   

17.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城区8个城市公园中的植 物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法和行为地图法记录游 人的景观偏好与行为偏好,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研究植物 景观空间特征指标与游人偏好的关系,为提升游人在植物景观 空间的游憩体验、构建人性化城市公园提供参考。研究表明: 游人偏好水体与植物组合景观空间,且游人偏好与植物观赏特 性、季相变化、色彩构成呈显著正相关,与亲水性呈显著负相 关;游人喜欢在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中欣赏美景和社交;游 人倾向于在野生植物种类少、可达性好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 休闲娱乐活动,在气味芳香、硬质广场面积较大的植物景观空 间内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在郁闭度高、较封闭、离水边较远、 离出入口较近的植物景观空间内进行安静休憩活动。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生态智慧的研究发展,指出本次有关城市八景生态智慧的研究具有开拓性价值。界定了江汉平原的范围,整理出该平原32个府州县清代方志八景的272景目清单。以清代方志八景记载为依据,阐述了城市八景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公共智慧淘选,并富含国家治理智慧等丰富内涵。围绕城市八景格局的时空周正、法无定法、彰显风土三方面,论述了其生态服务功能均好、高度的公共性为全民接纳并推广普及,“内聚外控”格局体现了生态适应,并成为地方风土象征等生态智慧内涵。提出城市八景是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中国贡献,是我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大智慧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9.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历史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景观及其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进行全景式分 析。将治理模式分为起步阶段、改革阶段和完善阶段,结合各 时期乡村景观建设成效,归纳治理影响因素与对景观的调节机 制,认为国家对乡村的定位决定景观治理目标与重点,土地、 人口管理、经济产业等制度改革引导乡村治理的潜力挖掘,行 政财政体制制约乡镇的治理效能,社会文化嬗变加速治理程序 的价值转向。最后,基于演变路径提出建议,以期探索更加规 范化、法制化的乡村景观建设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