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洛阳牡丹今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涛  刘江云  杨留生 《园林》2009,(5):18-21
洛阳牡丹栽培史 洛阳是我国最早的牡丹栽培中心,‘魏花’、‘寿安红’等名品均来源于洛阳野生牡丹。如今,洛阳市嵩县、洛宁县、新安县等地仍有杨山牡丹、紫斑牡丹、矮洛阳等野生牡丹分布。  相似文献   

2.
成仿云 《园林》2003,(6):30-32
紫斑牡丹在中国牡丹中的地位及其对其他品种群的影响 1.在中国牡丹中的地位不论是野生种,还是栽培品种(群),紫斑牡丹在中国牡丹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就野生种而言,经过中国科学家近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对个别种的分类在学术上尚有不同看法,但是已经基本弄清了野生牡丹资源的现状,共包括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矮牡丹P.jishanensis、卵叶牡丹P.qiui、杨  相似文献   

3.
基于紫斑牡丹在内蒙古中南地区赤峰实现了露地越冬栽培的引种驯化科研成果,探讨了紫斑牡丹在赤峰地区及与其气候相似的北方寒冷地区专类园、花台、花坛、花丛、花境、树群、对植、孤植、行列植等园林应用设计形式,为北方地区园林绿地紫斑牡丹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2)
<正>1和政油用紫斑牡丹资源概况1.1和政油用紫斑牡丹栽培现状据调查,和政油用紫斑牡丹栽植比较零散,以庭院种植为主,数量约65万株左右,种植面积620多亩。主要分布在公园、寺庙、机关、学校、工厂、民居等处,连片种植10亩以上的有8处,221亩25万株。芍药牡丹都是庭院栽植。牡丹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现在全县家家种牡丹,人人赏牡丹,栽植牡丹的群众越来越多。1.2和政油用紫斑牡丹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成仿云 《园林》2003,(5):38-39
紫斑牡丹向国外的传播可以说是从1925/1926年J.Rock博士在甘肃卓尼县禅定寺的搜集(成仿云,1994)开始的,并伴随着Rock博士在中国十多年生活的传奇经历和他在植物采集、民俗文化及语言研究等领域的斐然成就,以及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和作为园林智慧和财富象征的英国Frederick Stern爵士的贡  相似文献   

6.
耶律铸,辽东丹王九世孙,耶律楚材子,祖籍辽东义县,生活于元宪宗、世祖时期,诗文籍《双溪醉隐集》中有多篇牡丹诗、赋,从多种角度写牡丹,是中国人爱牡丹的一个实例,反映了牡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繁荣状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充分认识牡丹价值,发展牡丹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宁 《中国园林》2012,28(3):99-101
牡丹花是国家富强、繁荣昌盛,人民安康、幸福美满的象征.从牡丹的历史、文化、形态、内涵等方面出发,论述了牡丹在史学、艺术、观赏、经济、政治地位等方面的价值,升华了对牡丹的认识,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牡丹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国色天香话牡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红霞  王铖 《园林》2005,(4):37-37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它“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干上生苗,古谓之牡(意指可以营养繁殖),其花红色,故谓丹”。我国是牡丹的故乡和发源地,牡丹家族目前发现的9个种在我国都有分布,而且是绝大多数种类的唯一原产地。中国牡丹的露地栽培以黄河流域、江淮各地为多,品种现已逾千种,形成了以中原、西北、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牡丹专类园的植物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专类园是集中收集和展示牡丹种质资源的场地,是北京地区春天重要的赏花景点。北京地区的牡丹栽植始于元代,发展至今已有14个牡丹专类园。对北京植物园牡丹园、景山公园牡丹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牡丹园、圆明园镂月开云景点、中山公园牡丹观赏区5个有代表性的牡丹园进行调研,绘制平面图,分析牡丹园的总体布局、牡丹的种植分布、牡丹品种应用,并运用SBE法筛选出7种美景度值较高的植物配置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牡丹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园林》2005,(7):32-33
《中国紫斑牧丹》一书由成仿云、李嘉珏、陈德忠、张佐双编著而成,汇集了几位作者多年的心血与积累。从紫斑牧丹栽培史及其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发展开始,通过对野生资源、品种(群)的形成与分类,生物学特性、繁殖与栽培、商品化生产及利用、育种与品种整理的论述,以及202个品种图文并茂的描述,全面反映了在牡丹研究与应用领域国内外有关园艺学、花卉学以及生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相似文献   

11.
牡丹周年开花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忠敏 《中国园林》1991,7(2):48-52,54
本文从牡丹的一般生长发育规律,对其开花生物学研究,发现了牡丹要通过春化阶段的时期和温度范围,提出改变牡丹的年生长发育周期达到牡丹周年开花的基本原理,采用综合栽培的系统工程和技术措施,并指出要点,群体花期交镨不断,达到牡丹周年开花。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与牡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平平 《中国园林》1998,14(6):43-45
牡丹是我国固有的传统园林名花。北宋欧阳修是我国古代牡丹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洛阳牡丹记》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他的一些牡丹诗也富有真知灼见,本文论述了欧阳修在牡丹研究上的多方面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7)
牡丹起源于中国,牡丹花被誉为花中之王,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国花。牡丹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若从《诗经》开始算起牡丹文化历史也有3000余年。至今,牡丹已涉及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等众多学科,形成体系完备的中国牡丹文化。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迅猛发展,中国越来越认识到现代设计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牡丹也应紧跟时代发展,从现代设计学科的角度出发,具备应用到当代设计领域的时代价值,丰富和繁荣中国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6-10
我国的牡丹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牡丹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是人们食用它的直接原因;第二,牡丹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人们食用之的客观原因;第三,文人士大夫的引导和提倡是牡丹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第四,牡丹的文化象征意义是牡丹饮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5.
浅谈安徽牡丹栽培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杰 《安徽建筑》2011,18(5):29-30,32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在园林、园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显著突出园林的高贵。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以黄河流域、江淮流域栽培为主,安徽以巢湖、宁国、铜陵、亳州为主,合肥地区也已成功引种牡丹。文章简要介绍了安徽地区牡丹栽培现状,并对其在园林应用方面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6.
张帅  李雄 《中国园林》2012,28(5):81-83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作为我国的特产花卉,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被誉为“花王”的牡丹,是富贵、繁荣、昌盛和吉祥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在分析其生态习性的基础上,针对牡丹观赏期短、四季景观欠佳的状况,提出了规划设计的原则.尊重场地的固有特征,因地制宜,结合立意构思,形成合理的景观层次;在充分利用牡丹观赏特性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适当配置不同花期的园林植物,以加强牡丹专类园的四季观赏性.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牡丹历史起源及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牡丹的历史起源与资源分布作了考证,对牡丹人为分类与野生牡丹自然分类进行了探讨,以资牡丹研究及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牡丹叶斑病的初步观察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宗岩 《中国园林》1991,7(4):53-56
牡丹为我国传统名花,其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原产我国西北部,现在各地均有栽培分布。牡丹叶斑病是牡丹的一种主要病害,病原为Clodosporium paeoniae Pass。除危害牡丹外,也危害芍药.每年八月份以后,被害植株叶片焦枯,继而先期脱落,极大地影响生长和翌年开花。据调查,各栽培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有些地区相当严重。因此,防止该病的发生危害,已成为当前牡丹、芍药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我们于1981—1984年对该病作了初步调查和防治,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彦军 《园林》2003,(7):38-39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名花,栽培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近几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赏意识的转变,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市民在春节时对能摆放在书桌、茶几、窗台等的小型盆栽牡丹十分青睐。这种小型盆栽牡丹又称为案头牡丹,植株较小,轻便,开一朵花;而一般的催花盆栽牡丹体量大且重,不宜放在室内的桌、台上。现介绍一种简单的利  相似文献   

20.
王路昌 《园林》2010,(4):72-75
牡丹,又称洛阳花、富贵花,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中国人爱牡丹,种牡丹的历史几乎和民族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至唐代,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繁盛的风姿与大唐盛世的文化精神更是一脉相承,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