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成仿云 《园林》2003,(6):30-32
紫斑牡丹在中国牡丹中的地位及其对其他品种群的影响 1.在中国牡丹中的地位不论是野生种,还是栽培品种(群),紫斑牡丹在中国牡丹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就野生种而言,经过中国科学家近十余年的努力,虽然对个别种的分类在学术上尚有不同看法,但是已经基本弄清了野生牡丹资源的现状,共包括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矮牡丹P.jishanensis、卵叶牡丹P.qiui、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7)
牡丹起源于中国,牡丹花被誉为花中之王,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国花。牡丹在中国拥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若从《诗经》开始算起牡丹文化历史也有3000余年。至今,牡丹已涉及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等众多学科,形成体系完备的中国牡丹文化。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的迅猛发展,中国越来越认识到现代设计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牡丹也应紧跟时代发展,从现代设计学科的角度出发,具备应用到当代设计领域的时代价值,丰富和繁荣中国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3.
牡丹的种质资源与牡丹专类园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牡丹特产于中国,共有8种3亚种,观赏品种丰富,是我国10大传统名花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牡丹专类园是栽培观赏的主要形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经两宋至明清一直保留下来并在近现代获得了新的发展.介绍了牡丹的种质资源概况和文化意蕴,从专类园选址、品种选择和景观营造等方面,探讨了牡丹专类园建设.  相似文献   

4.
陈俊愉 《园林》2001,(12):46-47
最近在APEC上海会议期间,报道了“中国国花牡丹”。如“新华社上海10月20日电(记者周解蓉、俞铮):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夫人王冶坪今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宴会,……演出的舞台设计以中国国花牡丹为主体,现代化灯光效果使朵朵牡丹鲜艳夺目,绚丽多姿”(《光明日报》2001.10.21.A1版)。在当天及稍后,中央电视台几次报道了“中国国花牡丹”。又《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牡丹历史起源及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国牡丹的历史起源与资源分布作了考证,对牡丹人为分类与野生牡丹自然分类进行了探讨,以资牡丹研究及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日本牡丹     
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724-749年间,原产中国的牡丹就传入日本,经过长期的引种、选育,逐步形成了日本系列牡丹,园艺品种已有200多个。 20年来,笔者从日本安部牡丹园、岛根等地引进日本牡丹70余种,在上海植物园安家落  相似文献   

7.
浅谈安徽牡丹栽培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杰 《安徽建筑》2011,18(5):29-30,32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在园林、园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显著突出园林的高贵。牡丹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以黄河流域、江淮流域栽培为主,安徽以巢湖、宁国、铜陵、亳州为主,合肥地区也已成功引种牡丹。文章简要介绍了安徽地区牡丹栽培现状,并对其在园林应用方面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8.
牡丹史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丹在中国被尊为“花王”,国外称“中国花”。它以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独特气质和神韵,繁荣昌盛、和平幸福的美好象征,成了世界许多国家园林中的优良花木。众所周知,牡丹原产中国,已有约1500年的园林应用史。它被西方认识并用于园林尚不到  相似文献   

9.
《园林》2009,(5)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牡丹,"疑香熏罨画,似泪著胭脂"之芍药,因其天生丽质而占尽春华,更兼文人吟颂而蜚声天下,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绝色双娇.洛阳牡丹、扬州芍药至今仍为人所记忆."谷雨前后看牡丹,立夏时节赏芍药"这一民间习俗依然流传.牡丹与芍药已成为中华灿烂文明史中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国色天香话牡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红霞  王铖 《园林》2005,(4):37-37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它“以色丹者为上,虽结籽而干上生苗,古谓之牡(意指可以营养繁殖),其花红色,故谓丹”。我国是牡丹的故乡和发源地,牡丹家族目前发现的9个种在我国都有分布,而且是绝大多数种类的唯一原产地。中国牡丹的露地栽培以黄河流域、江淮各地为多,品种现已逾千种,形成了以中原、西北、  相似文献   

11.
神秘而美丽的紫斑牡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仿云 《园林》2003,(4):37-39,44,45
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是中国牡丹家族中的最重要成员之一,因花辦基部有一个明显的紫斑而得名。因在我国西北甘肃形成了一个品种起源、演化和栽培中心,并分布到青海、陕西和宁夏等西北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20年前,知道平乐村的人,都知道它是以“平乐正骨”闻名国内外,而如今,平乐村却以“牡丹画的产业化发展”被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相似文献   

13.
《园林》2010,(2)
<正>福虎吉祥迎世博选用中国山西传统喜庆吉祥的布艺福虎为盛器;以斗寒独俏的梅花为架构;并以国色天香、富贵吉祥的粉、白、红三色牡丹为主花,在绿色蓬莱松陪衬下,显现牡丹的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
<正>牡丹籽油对人体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但是我国的牡丹籽油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科研人员以及企业加入到油用牡丹的研究中。1油用牡丹的现状分析1.1用于药材牡丹的研究学者,深知牡丹作为药材的价值,尤其是牡丹的根,药用价值非常高。在中医里,牡丹的根被称为丹皮,在牡丹根部萃取中的牡丹酚具有杀菌消炎、解热镇痛等功效。很多研究学者在对牡丹研究时发现牡丹酚含有黄铜、多酚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洛阳牡丹今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涛  刘江云  杨留生 《园林》2009,(5):18-21
洛阳牡丹栽培史 洛阳是我国最早的牡丹栽培中心,‘魏花’、‘寿安红’等名品均来源于洛阳野生牡丹。如今,洛阳市嵩县、洛宁县、新安县等地仍有杨山牡丹、紫斑牡丹、矮洛阳等野生牡丹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地区特有野生花卉——滇牡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园林》2015,(12)
<正>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名为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又名"滇丹皮""白药"等,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滇牡丹属芍药科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Paeonia sect.Moutan DC),是分布最南的一个牡丹类群。亚灌木,全株无毛,两回三出复叶,花盘肉质,花色为白、红、黄、紫等,蓇葖果2~5,花期4~6月,果期6~9月。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牡丹在国外的育种功绩说起牡丹花,恐怕中国人无人不知,但对分布在西南边陲云南、四川和西藏等地的黄牡丹、大花黄牡丹和紫牡丹等几种野生牡丹,许多人并不太熟悉。其实,它们都是举世公认的宝贵花卉资源,可惜至今在我国园林中没有被利用,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西方被广泛作为杂交亲本,培育出了许多著名品种。黄牡丹是法国传教士J·M·De.lavay1887年在云南发现的,先后被引种到英、法、美等国栽培,并对各国的牡丹育种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1887年,Delavay就把黄牡丹的种子送到巴黎博物馆的植物园播种  相似文献   

18.
李景光 《现代装饰》2010,(10):113-113
该酒店从设计风格来看,设计师着重突出了富贵、大气、稳重的整体氛围,从空间角度着手,通过材料的不同质感及合理的艺术搭配,突出餐厅的时尚感。此外,从外观到室内,本案设计师采用了中国国花——牡丹作为空间图案主打,经过精心提炼的牡丹造型,并以金箔漆线条勾画出整体韵味,将牡丹设计元素贯穿其中,使牡丹在射灯的打光下重新拥有了生命——可随灯光变换不同的颜色,餐厅仿佛把牡丹花层蕊叠瓣的繁艳移植到空间设计的理念中,不厌其烦地渲染视觉的豪奢,四处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19.
《混凝土》2019,(4)
<正>第37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中集凌宇迎来了17位特殊的客人——媒体人,来自《混凝土》《光明日报》《中国工业报》《中国交通报》《商用汽车》《专用汽车》等权威媒体,以及中国路面机械网、卡车之家、润鼎商用车、物流商用车网、卡车之友等网络媒体记者齐聚洛阳,参加"牡丹为媒罐通天下——中集凌宇2019融媒体交流会暨记者洛阳采风行"活动,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牡丹专类园的植物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专类园是集中收集和展示牡丹种质资源的场地,是北京地区春天重要的赏花景点。北京地区的牡丹栽植始于元代,发展至今已有14个牡丹专类园。对北京植物园牡丹园、景山公园牡丹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牡丹园、圆明园镂月开云景点、中山公园牡丹观赏区5个有代表性的牡丹园进行调研,绘制平面图,分析牡丹园的总体布局、牡丹的种植分布、牡丹品种应用,并运用SBE法筛选出7种美景度值较高的植物配置模式,为其他地区的牡丹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