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规划师》2018,(12)
绍兴是我国拥有丰富水系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实现"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的战略目标,绍兴市河道(湖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基于平原水网的特征,以城市设计的思路及水城特色营建的高度进行编制。规划通过构建"3-3-3"的框架体系,由宏观到微观进行分级,从生态、游憩和产业三方面提出岸线建设策略,选出曹娥江、浙东运河和鉴湖三大规划重点进行编制,以营造绍兴水城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2.
梁励韵  刘晖 《华中建筑》2012,(1):106-110
该文以佛山城市水系规划为例,总结了城市连绵区水系的自然特征和管理现状,探索在高度城市化的珠江三角洲网河区编制城市水系规划面临的难点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水体功能区划、岸线利用、滨水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若干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3.
依托丰富的滨江和旅游资源,重庆市政府从推进全市旅游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快核心区码头提档升级。规划以构建综合性旅游岸线为总体目标,在岸线水域、陆域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规划策略、岸线分类标准和规划布局原则,对各类岸线空间布局和旅游客运码头、游艇休闲码头方案进行了详细规划,并从功能布局、水域条件、陆域用地,以及景点交通衔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与水系岸线规划的高度融合,具有创新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4.
该文提出从城市安全、生态、景观三大格局出发,统一规划城市水系的防洪排涝功能、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并以阜南新区水系整治规划为例,运用这三大规划策略与措施,构建满足安全、生态、景观三方面功能的城市水系格局,从而达到水城相融的效果,营造一个富于淮北水乡地域特色的阜阳城南新区。  相似文献   

5.
正项目引自: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一、绍兴的水城与水系绍兴水城的水与城市关系极为密切。如何处理绍兴水城建设中水与城市的关系是本次水系设计中的核心内容。我们试图从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动力三方面将水城面临的困境进行梳理和分类,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策略。因势利导,顺应水势,恢复自然的流域形态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理念。从整个水系出发,着眼于整个流域而不仅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通州区历史水系为脉,以创新为魂,以高标准规划城市副中心为目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水城共融”的理念:(1)以历史水系变迁和发展、水与城的关系为脉络,传承古今,构建历史水系总体格局;⑵落实河长制,在通州区全域范围划定116条(段)河道蓝线,划定蓝绿交织的水系空间,保证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安全;(3)规划建设“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为实现水城共触和活力亲水提供条件;(4)在规划和设计方面,以行政办公区的“镜河”为例,高点定位,创新驱动,打造清新明亮的城市金名片。  相似文献   

7.
依据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5),以如何合理的规划及保城市河道的发展为前提。针对北京市城市滨水绿带生态性设计展开研究,从北京市滨水绿带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依照《城市水系规划规范》对其岸线进行分类,提出滨水绿带的规划原则,进而将北京市分成城市建设区和非城市建设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及分析,提出适合北京滨水绿带不同建设情况下的生态性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典型山地水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相关历史文献、历史地图的整理,以及对丽江古城的土地利用、建筑群落、景观环境等实地调查获得相关城市空间和水系图纸的分析上,分别从古城选址、规划、空间格局和视觉美、防洪技术等方面探索了丽江古城建设与水文环境的关系。丽江古城“逐水而居”选址和“理水而兴”规划,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场所:景观元素与聚落的特定场景联系在一起,形成“水城相融”的视觉美;护水、循环用水、防洪等与自然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贯彻城市基础工程。这些蕴含了丰富的城市形态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城市选址充分利用了水系资源,城市与水系实现了空间布局、功能过程的协同发展、城市工程方面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发挥水文环境的长处,规避短处。值得当今城市规划建设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科宏 《规划师》2009,25(11):67-71
针对城市中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水域,提出了“历史地段型水系”的概念,分析了其基本特征.指出城市历史地段型水系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区域,其延续和保护面临日益突出的问题。结合桂林市“两江四湖”历史水系整治规划,从历史地段型水系的延续、保护、更新、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历史空间的组织体系、延续历史形态和格局、调整城市水系运行功能、保护生物文化资源的历史地段型水系的规划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0.
饶清 《山西建筑》2003,29(13):2-3
介绍了太原市水系工程概况 ,从规划引水工程、输水工程、退水工程等方面阐述了水系的规划方案 ,对水系的作用进行了说明 ,并提出了水系工程实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中兵 《山西建筑》2011,37(21):13-14
以巢湖市环城河区域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要点,结合该区域的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对其多个地块进行了功能分析及定位,并提出了相应的旅游规划路线,从而将滨水空间的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对今后同类项目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丹 《山西建筑》2012,38(18):14-15
通过对福州市晋安河、光明港规划背景进行分析,就项目规划定位、设计理念、策略及构思进行了阐述,并综合考虑沿河城市地块的功能,挖掘滨河城市特色功能区域,从而实现滨河沿线的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13.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城市滨水敏感区规划设计整个发展历程的回顾,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角度入手,在研究滨水敏感区城市形态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滨水敏感区开发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相应的控制要素体系。  相似文献   

15.
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滨水景观环境综合整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广州中心城区河涌滨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和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根据河涌水系规划,对中心城区河涌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引水、水质净化及堤岸处理等技术措施,建设以水为主题的河涌绿地环境,并结合河涌周边城市区域的功能定位、文化传承、生活形态构建城市滨水生活空间,使河涌空间格局和景观构成真正富于广州味道,成为承载广州式生活的空间载体,修复城、河关系和人、水关系,重建充满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17.
大庆市城市滨水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民  徐苏宁 《规划师》2012,28(5):59-63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触媒,同时也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资源,对所在区域的特色塑造、文化品味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大庆市城市滨水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从城市滨水区功能定位、土地利用、景观规划等方面为大庆市水体水系统一布局治理、滨水区的开发利用协调安排提供了依据,为充分发挥大庆市丰富的自然水资源优势,提高大庆城市形象,建设"天然百湖之城"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赵亚栋 《规划师》2012,(Z1):52-55
目前,工业型小城镇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对此,山东茌平县采用以水系规划为主导的治理策略,注重将河道的建设融入到"一环、两轴、三线、六区"的城市结构中,充分合理地预测城市发展的趋势,从总体上确定片区内水域发展的方向,旨在通过水系强化城市轴线,体现"生态园林型的工业城市"的特色及滨水土地利用的复合性,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推动茌平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运河滨水空间的活力复兴能整体提升城市区域的空间品质特色。为有效提高滨水空间品质,将秦淮新河的空间功能向生态休闲、旅游的公共空间转型。在该滨水空间设计,建立以实施为导向,包括功能定位和时序开发设定的时空整合发展策略。两大维度的整合设计,较完善地解决了城市运河滨水空间的设计难点,有效地融生态、人文特色于空间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给水系统是保证城市、工矿企业等用水的各项构筑物和输配水管网组成的系统,水在日常和生产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确定城市给水工程规划水量规模十分重要,本文就城市给水规划如何预测用水量等有关问题结合我市给水工程规划工程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