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给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带来了重大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把机遇转化为行动,把优势转化成胜势,倾力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中原地区崛起,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服务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更好、更大地发挥四个作用:典型示范作用、引领支撑作用、战略支点作用和核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京祖 《中州建设》2011,(21):10-11
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对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发挥都市区建设的龙头带动作用,是郑州市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规划工作又是龙头之中的龙头。一、推进郑州都市区的规划编制,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年初,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3.
<正>1.项目缘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州都市区建设规划的"六城十组团"之首,是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大航空港。航空港(港区)是河南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一个重要平台,打造这一实验区是河南更好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为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一个有力支撑。港区地处郑州南北向发展轴南部,位于郑州市区东  相似文献   

4.
陈新 《中州建设》2011,(23):51-52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方略,省九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全省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好形势,给郑州都市区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特色,是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抓手,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深化。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四道难题的关键所在。郑州市建委各项工作立足于建设“一城两区”战略,按照“管理抓提升,建设突重点,基层强机构,  相似文献   

5.
陈新 《中州建设》2011,(21):11-11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用地的矛盾,是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绕不过去的问题,也是必须加以认真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何加强集体土地、集体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日益重要而紧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给郑州都市区建设带来空前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6.
2013年,对于郑州楼市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引领,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大潮涌动,郑州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一年“新国五条”出台、“郑州升级版限购令”落地,楼市在调控中前行;这一年,万科、绿地、恒大、碧桂园、雅居乐等国内一线开发商发力中原,郑州楼市格局调整。  相似文献   

7.
苗洁 《城乡建设》2015,(4):48-49,4,5
依据濮阳市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可将其定位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先行先试区.要充分发挥濮阳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和对接功能,还必须进一步加大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以及项目建设、交通体系建设、濮范台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滩区、滞洪区治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8.
2012年,在限贷、限购、限涨的风潮中,面对风云变幻的楼市。郑州该何去何从?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引领的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热潮中,郑州保障房建设有哪些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州建设》2011,(20):F0002-F0002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元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元年。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以郑汴洛为核心区,以郑州北上安阳、南下信阳两个带为支撑区,就像大雁的两个翅膀,构建“中原经济区这只大雁从东往西飞”的承东启西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0.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此举对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实施快速发展,支撑中部地区崛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庄肃茂 《中州建设》2011,(23):31-33
2011年11月15日《河南日报》刊发了《新型城镇化引领新辉煌》一文,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关于如何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学习热潮。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以其特有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着核心、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如何强化省会意识、龙头意识,充分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体现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地位,成为眼下亟需思考、践行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交通走廊作为区域空间整合切入点,分析厦门湾都市区空间整合的基础和条件,应用"点轴开发模式"进行区域层面空间整合,完善厦门作为区域门户城市的服务功能;应用"轴向组群发展模式"进行都市区层面空间整合,促进形成网络化的都市区内部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中州建设》2011,(3):30-37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工作部署,认真履行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职能,努力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州建设》2011,(16):23-25
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四个重在”要求,认真落实《河南省城乡建设三年大提升行动计划》内容,扎实工作,整体推进,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上水平、城乡建设上速度、城乡管理上台阶,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目标,为推动郑州都市区建设,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5):186-187
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原经济区建设作为新世纪的一项宏伟战略,可以加快中部的快速发展,其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化和经济上,同时政府转型的实现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原经济区整体建设发展。本文将从构建中原经济区视野上,对政府转型中的职能转变及体制创新进行了有关方面的论述,指出了政府职能转型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意义,最后提出了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临空经济区作为要素流通的重要空间,其交通服务品质和运行质量对人和物的流通效率起到先导甚至决定性作用。文章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为例,对不同空间尺度(航空港区、各功能组团内部、各功能组团间、周边城市区域)的交通供给现状进行探究并识别现存问题。借鉴国内外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慢行交通、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入智能高效的运输系统以及规划与产业空间互联互通的区域交通网四个方面的交通发展策略,进而构建临空经济区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支撑临空经济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州建设》2013,(4):8-11
“全国找坐标,中部求超越”——这是郑州市在“两不三新”定位中确立的新目标,那么,目标怎么找?如何去超越?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浪潮中,需要不断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深化“一区两城”战略思路,构筑起以全域城市化、生态和环保共同推进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这就要求郑州必须走一条集聚、集约、节约、高效、内涵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用科学严谨的方法破解城市建设难题,用灵活创新的思路管理城市,尽快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型”城市,这样,才能使郑州在历史赋予的重任中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才能有力促进郑州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临空经济区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空经济区的形成是航空经济在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协同演化下的结果,同时也是政府出于刺激经济发展目的下主动规划的产物。因此,从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协同的角度对临空经济区进行规划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激发其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重要途径。研究从分析产业、空间、交通三要素的基本关系入手,提出了基于三要素协同发展的临空经济区发展规划技术体系,并分别对产业、空间、交通体系中的核心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快速交通系统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区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我国大城市的扩散和都市区的形成 ,快速交通系统建设是实现有控制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对形成不同类型的都市区的作用。研究表明 ,不同的快速交通系统与其相应的都市区发展模式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 ,在小汽车到来之前推行“全域公交”优先 ,建立与大公共交通相互耦合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对该地区的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规划》2011,(5):125-125
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