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陈德雄 《规划师》2002,18(8):40-43
结合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梅东片景观设计和厦门东南海岸城市设计的实践,强调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要注重从水的文化要素、空间要素、生态要素和载体要素4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设计实践中也呈现出大尺度化、高颗粒化、人本量化、经验量化等新特征趋势,尤其是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在城市设计的转型与提升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城镇化实践对于城市设计的大数据诉求特征,在大量规划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凝练大数据面向城市设计的四种应用维度,分别为:追踪即时人群活动潮汐波动规律的动态大数据应用;精确到建筑空间基准单元的静态大数据应用;体现出民生真实空间场所感受的显性大数据应用;衍射市场营运内在规律的隐性大数据应用.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四种维度大数据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方法,初步建立大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模式,并对其未来应用进行前瞻.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发展加速,各高校间国际交流与教学合作日益频繁。在以建筑学科为背景的院校之间,以城市设计作为多元和开放课题开展联合设计教学已十分普遍,成为探索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历史悠久,其中以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为核心成员,每年再另外邀请一所高校(一般是设计基地所在城市的高校)参与,基于真实城市场域问题,从城市设计和建筑更新视角切入,开展三个阶段、为期三周的团队协作式城市设计训练,强调不同观念的碰撞和博弈、设计思维的拓展和创新,以及设计表达能力的提升。基于亲身经历和成果梳理,探求东京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交流渊源和发展路径,总结和比较各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培养目标、方式、特色,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构想,为城市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多样化视角。  相似文献   

4.
单德启  黄颂华 《规划师》2003,19(4):17-20
以威海市文化路及其沿线地段的城市设计为例,对如何在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中,保持和发展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融入地域主义的城市设计为我国许多城市中以经济性和功能性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反省的角度,恢复城市空间环境的地域特色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所有的城市都包含了记忆的因素。城市的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显性物质实体与文化心理潜质在现实、未来中存在、变化与延续着,它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与理解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在时间因素中延承变换的基本脉络线索。文中以“记忆”概念切入时间、空间、人与环境等基本要素关系,试图采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对城市与建筑的本质进行再思考,进而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深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态·海岛·城市——广东南澳县总体规划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陆澄 《规划师》2004,20(10):45-48
南澳岛是广东省一个具有鲜明生态特色的亚热带岛屿。南澳县总体规划围绕建设“生态岛”的目标,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组团式布局,在生态产业布局上,划分陆域生态经济区和海域生态经济区,旅游开发形成“一环一线两大区,两个中心四个重点”的结构,在生态环境控制上,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9日至11日,由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市长、规划师、建筑师、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以及其他各界关注城市文化的人士,应邀相聚在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北京,讨论了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文化转型、历史文化保护、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等议题。会议发布了《北京宣言》,公布了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并举行了授牌仪式。与会代表认为,城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回顾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始终是城市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城市不仅是一定地域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这一地域的文化中心。与会代表充分肯定了《雅典宪章(1933)》、《马丘比丘宪章(1977)》、《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2005)》等对于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同时注意到,城市化、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改善的同时,也给当代人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传统消失、面貌趋同、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等问题,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威胁依然存在,城市文化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与会代表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共识,并以北京宣言的形式公布于世,内容包括:一、新世纪的城市文化应该反映生态文明的特征;二、城市发展要充分反映普通市民的利益追求;三、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涵;四、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强化城市的个性特色;五、城市文化建设担当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重任。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分别在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8.
城市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它与街道一起构成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城市文化游憩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城市空间艺术的精华和城市空间的节点。东风广场周围环境建筑缺乏规划控制,空间较为平淡,缺乏主题空间,没有高潮;建筑物的空间层次感较差,建筑立面风格各异,色调、材质、造型都不统一。本文从城市设计和环境行为举角度对东风广场讲行了多维唐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生态城市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生态城市应体现“生态性”的同时,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记者 《规划师》2005,21(5):130-130
2005年4月8日~9日,“亚运·广州—2005广州城市设计论坛”在广州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城市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设计”,是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承办的“亚运·广州”系列论坛之一。4月8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广州市艺术博物院举行,建设部、广州市政府、广东省建设厅有关领导出席。来自国内外的14位知名中青年规划师、建筑师应邀出席论坛并在论坛上作了专题发言。会议期间,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会见了与会专家,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和与会专家座谈,共商广州城市设计与亚运会…  相似文献   

11.
熊圣  高鑫 《福建建筑》2011,(7):113-115
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背景下,人们开始将生态原理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当中。本文从生态原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和原理概念的界定,对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运用生态原理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以期为城市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吴健 《山西建筑》2011,37(29):13-14
通过具体景观案例来阐述景观设计与生态城市的关联,指出城市广场设计使人类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体现了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并反映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东园林设计及生态花园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东省园林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园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优越性。正确地认识视觉识别和景观效果、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生态容量的支撑、各种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城市生活质量的最直观的指示标志、减低城市灾害的人类生存生活的风险等方面来解释园林建设,以及建设“田园城市”、“园林城市”的生态局限性,最后探讨把生态工程理念通过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手法表达出来的“生态花园城市”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力 《中外建筑》2010,(8):152-154
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关系到城市内部小气候环境品质,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实践,在对当前城市小区园林景观的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要点,并以实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江毅 《重庆建筑》2006,(5):41-46
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山水园林城市规划常常忽略了置身城市生活的个体感受。取得改观的关键,在于将规划设计置于一个可感知的场景中,营造可感知的山水园林城市形态。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山水园林城市风貌建设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山水园林城市风貌规划设计中表达人们可感知的生态、形态、文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遍及全国的景观设计方兴未艾,但是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抛弃和割裂了历史传统文化,失去了自己最为宝贵的城市个性,造成了城市景观的趋同。同时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设计成为主流,因为只有生态的景观设计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昆明市五里多片区为例,探讨了集历史文化、工业旧址、滨水空间等特点为一体的旧城片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通过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段,来体现地域特色,突出生态主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危机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已成为当前学界的共识。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而步行景观系统的友好性应更加强调发挥其应对扰动、减轻灾害影响的能力。基于韧性原则的社区步行景观设计策略从灾害发生的时序及韧性的作用方式2方面,提出社区在生态韧性、防灾韧性、空间韧性3方面的相关策略,从而提升社区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阜新市作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向可持续性发展城市转变迫在眉睫,玉龙新区的建设无疑缓解了经济发展对枯竭资源的依赖,城市园林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城市园林过于追求理想的景观效果而忽略节能、环保的初衷,在城市人居环境亟待提高的情况下,城市园林的被动式节能应运而生,对于构建绿色生态城市、低碳环保城市有着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