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窗》2014,(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居民对日常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住宅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逐渐成为居民和施工设计单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城区的住宅建筑方案设计存在套型不合理、节能性低、采光性能不佳以及配套设施有待健全等问题。需要设计人员对家居空间进行功能分割、提高住宅性价比、调整采光策略,同时完善居住设施。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7,(1)
针对北京市老旧社区中老年设施缺乏、且无集中建设用地的现状,探讨利用社区闲置住宅转型为老年公寓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既有住宅和老年公寓的空间功能和组合模式,将住宅与老年公寓的标准层空间、居住单元空间、备功能空间尺寸进行叠加,探究既有住宅改造为老年公寓的空间适应性,并借鉴国外先驱案例,通过方案设计提出改造设计的要点,为老旧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
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和居住模式的改变,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居住行为特点,解读城市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与居民居住行为的关系,从而对城市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4.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活动空间要素之一,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在社区向人性化的、邻里活跃的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当前苏州美之苑社区的调查研究,以公共服务设施为着眼点,对美之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旨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提高社区活动空间活力,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多样性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严寒地区住宅适老化改造的初衷点是为普通住区老年人提供可共享公共环境和人文需求的载体,寒地既有居住住宅外部空间的缺点较多,诸如活动设施单一、活动区域与居住区域距离较远及无障碍设计匮乏等等。文中重点研究住宅外部空间适老化的改造,从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角度对"适老化"改造进行反思与研究,多方面提高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空间。  相似文献   

6.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面对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快速城镇化后凸显的大城市病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和管控手段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在历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中,以"分级配套"、"千人指标"为核心的总体配置思路尚未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高质量发展前提下各类使用人群多元化的需求和外部市场运营规律等诸多因素的调节作用,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研究。笔者尝试将原有单一标准的蓝图式静态规划模式,转向以需求和实施为导向的行动式规划模式,通过对新需求的研判分析,在配置模式、配置内容、设施空间布局引导及规划建设管控等方面提出调整建议,探索适应新时代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思路。  相似文献   

8.
杜子耕 《山西建筑》2007,33(14):30-31
从衰鸟乐园的选址、社区配套、公共活动空间、场所、设施、装修设计及室内设计、户型设计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如何创建可满足老年人的住宅需求的“人间乐园”,从而从住宅设计上为国家“社会化养老”做好充分准备及提供可操作性保障。  相似文献   

9.
杨冬江  汤畅 《中外建筑》2024,(4):16-21+15
考虑当代城市社区居民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休闲活动的随机性和自发性,研究以人文关怀为视角,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微观层面,以及多元主体的使用需求和感官体验,倡导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鼓励公众自发地、自主地参与景观设施与城市家具设计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对待“自发秩序”要采取折中路线,为设计师场地的意义发掘和辨识提供表征和脉络,营造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公共景观,从而培养年轻一代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唐裔 《中外建筑》2013,(12):84-87
伴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提高,但简单地强调住宅单体面积、通风、采光等物质指标,甚至以面积来评定小康住宅的标准,而对人文的关怀及心理情感伤的需求却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上,忽视了邻里之间交往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家”与“园”的概念被剥离开来,造成居民对自己居住环境的认同感、领域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本文探讨了要引发居民参与的社区营造模式应始于何处,建筑师应当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引导和启发居民参与社区营造,利用这种居民参与的方式允许使用者对居住环境和使用功能进行改造和调整.进行再设计使居民成为居住环境的主体,为社区营造做出自己的贡献。居住者将个人的生活特征在参与中融人到居住环境中去,形成特殊的社区文化,居民对居住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深化。在这种模式中,设计师的任务便是在设计时为居民的参与活动留出空间。留出空间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设计上的鼙白,相反,应如何利用设计手段,在有限的开放空间及半开放空间里融人人文及自然语言,引导和启发居民参与公共活动,从而达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营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城市绿色共享发展诉求,多地相继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强调15min步行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及完备性。社区生活圈作为组织城乡居民社区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发生空间,其街道步行环境质量应受关注。目前,各地社区生活圈导则中对街道步行网络规划设计要求集中在道路间距、人行道宽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程度与城市居民步行意愿相关性较高的因素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尚未受到重视。本研究在提升社区生活圈步行环境质量目标下,以济南市西部新城社区生活圈为例,识别了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供给程度、城市居民对街道绿色基础设施感知需求程度及其供需的空间分异,并基于供给—需求匹配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夏鹏 《华中建筑》2010,28(12):45-48
在许多老街区中,人们长期生活的历史积淀造就了独特而成熟的住宅类型。这些类型基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行为,反映出他们生活方式的内在诉求,其自建、更新的微观空间促成了历史街区特定的旧城表象。该文以武汉市汉正街宝庆社区为例,研究具有商住混合功能的住宅类型,并将其与纯居住功能住宅进行对比,探求混合类型背后居住模式以及与居民生活行为之间的关系,揭示住宅空间演变的微观行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背景下,标准化配置的社区养老设施往往忽略了供需的精准匹配。立足于供需视角,聚焦不同人群特征对需求进行差异化探讨,运用安德森模型和Kano模型展开调研,判断被测群体需求层次和需求程度,通过需求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基于需求层次的聚类分析划分人群特征,提取典型群体,分析需求情况。结果表明,人群特征差异和功能空间差异均对需求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分别建立了整体人群和典型人群功能空间配置模型,提出功能独立型社区养老设施配置模式,给出了一套可精准识别需求并合理配置功能空间的方法,为未来社区养老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园林》2019,(10)
城市老旧小区空间拥挤、设施陈旧,环境亟须改善。相对于传统改造模式,社区景观"微更新"更易迅速激发社区活力。本文阐述了宜居社区视角下老旧小区景观微更新的内涵特征,以南京市雨花新村三个节点景观设计为例,提出整合边缘空间、介入式设计、空间功能多元化、增加居民认同感等更新策略,以期为老旧小区环境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重要手段,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则是公共服务设施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基础设施。研究结合常州新北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基于供给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公平性评价以及基于需求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满意度评价的分析,提出在规划中应改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方式,创新基于居民需求导向的、可实施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以期为其他城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华 《园林》2006,(10):32-33
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①人们如何分享公共空间;②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③人们青睐的社区有哪些特征;④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⑤怎样的环境减少犯罪。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人性场所,了解居住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及将其运用于空间、时间、交流、意  相似文献   

17.
《住区》2015,(3)
现代景观设计中,公园和绿地已超越其自身界限参与到城市发展模式的探讨之中。"穿行"设计首先满足市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其次,"穿行"将打破城市区隔,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推动公园与城市环境的融合。此外,"穿行"设计将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体验,开放、鼓励交往的空间为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快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案。最后,在具体项目中对"穿行"设计方法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8.
俞佳琪  周潮 《建筑与文化》2021,(11):143-145
随着城市开发的大规模进行,建筑综合体的大尺度发展,住区愈发封闭,场所精神营造缺乏.居民的心理动态、生活模式也开始发生转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加重,关系冷漠.文章从满足居民交往需求并促进邻里关系的角度,探索居住区空间中的共享空间组织结构及设计原则,进行具体功能空间设计,希望可以促进城市居住社区空间的共享化,对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晓旭  倪玉立  郭军林 《居业》2021,(11):29-30
为了推进新疆兵团装配式住宅的大力发展,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设计,本文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一方面,对选定套型中主卧室空间进行入户调研,梳理发现本地居民对主卧室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居民需求分别从多样化功能空间置入、独立卫生间设置、衣帽储藏间优化三方面展开具体的空间模块化设计,试图为正在进行的装配式住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邢泽坤  倪茜 《规划师》2023,(5):111-116
在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中,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融合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需求。而当下的嵌入式养老设施在空间配置及落地实施中普遍面临社区共生程度不高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与居住生活空间联系不紧密、空间保障不充分、数量和密度不足以及对老年人精神需求关注不够等方面。基于上述问题,文章从设施协同、空间共享和场景设计等3个方面提出社区共生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共生环境区+照料空间”的理想嵌入设计模式,探索了该理想模式的构成、关键位置改造、主要变形形式,并将该模式应用在西安市民航社区的嵌入式养老设施选址及空间细化设计中,验证其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