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新建筑》2020,(3)
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局面较为漫长,南北对峙的界限主要在汉水流域及其附近。始建于汉代的汉中,既作为汉水上游区域的城镇防御核心,又作为川陕战区的区域政治中心,其古城镇军事戍防空间适应性演化对现代古城更新与生长具有重要启示。文章聚焦于汉中古城适应性变迁过程,在详细明晰了汉中古城的历史沿革及区域性防御形成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汉中古城防御空间构成要素解析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分层级解读古城的选址布局、地理环境与城郭防御、街巷防御、建筑防御以及军事策略的空间特征演化模式,并根据汉中古城的防御空间适应性演化模式,对古城更新与生长的价值与意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刘炜  聂磊 《华中建筑》2013,(12):168-171
南漳县地处襄宜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的交接地带,是区域古代经济、军事、交通之节点。该文以其城镇区位与选址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史料及现存遗址,研究其新旧县城变迁过程;通过对明清新城扩建前后的城镇空间构成进行对比,探讨了由军治重镇向儒治城市的城镇空间形态转变过程,展现南漳历史城镇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城镇空间艺术涵盖了其物化形态 ,即空间构架、文化框架和社会框架 ,它反映历史性城市的全貌及其独特的形象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 .对中国古代城镇空间理念及其特色的探讨 ,就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城市文化传统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互动作用 ,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城镇空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高邮市位于江淮平原南端,自古为泗淮与京扬之咽喉,是历史文化名城。该文从古城历史、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等角度研究高邮古城发展演变、选址、空间格局、街巷构架、建筑分布特点,从而探讨其城镇的空间形态特征,挖掘其城镇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南漳地区的堡寨聚落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南漳地区大的历史环境着手对堡寨聚落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概述,接下来分析了南漳堡寨在选址布局上的特征及其在区域防守中的重要作用,并从建筑的角度分析了南漳堡寨军事防御设施的构建,然后对南漳堡寨的防御空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赵茜  马隽尧  刘炜 《华中建筑》2023,(4):169-174
开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城镇和交通枢纽,北宋时期的开封作为都城,其防御空间呈现出强烈的独特性。以北宋开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梳理其军事防御历史和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剖析其山水、战区、城墙、街巷、营防等多层级的防御空间,以展现其作为都城所独有的复杂且严密的防御空间特点。  相似文献   

7.
美具有相应社会历史时期的特征,伴随着审美认知的发展,中国古代城镇空间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件"而深刻地影响城镇空间的发展。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本文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在总结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规模适度、城镇空间协调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统筹共建和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空间发展目标和规划对策,并对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河县地处古代荆襄之藩篱、古“南襄隘道”东线水路之要冲、唐河之东岸,该文由其城镇选址及空间发展动因切入,探讨古县城发展历史沿革和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以相关文献、史料及现存城镇格局为基础,还原其“东西横贯、南北相错”的基本空间构架、“一主两支、多巷拓展”的街巷空间以及“衙庙商屋,复合填充”的空间构成,展现唐河地域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局部区域主要城镇进行的城镇群体规划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加强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群体规划,对于提高城市规划档次,深化城市规划内涵,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乐清市城镇群体规划实践,对区域城镇群体规划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乐清市城镇分布的空间特征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东临东海,隔乐清湾与玉环、洞头两县相望,南濒瓯江与温州市相对,西接永嘉县,北邻台州市,东北角与温岭市接壤,现辖21个建制镇,10个乡。在乐清市域范围内,由于南北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差异等因素,城镇分布密度也有所不同。清江以北山区平均每90km~2有一个城镇,而市域南部规划区内沿海地段每15km~2就有一个城镇(图1),且初步形成市域内“五片一点”的城镇群雏形。  相似文献   

11.
德国城市建筑环境大面积植被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戎安 《世界建筑》2002,(12):59-62
“建筑物大面积植被化”提供了一个城市生态可实施性方面的重要例证,它证明人们能够运用生态学观念和城市生态工程原理,并在运用理论基础上开发出相应技术措施,通过城市设计,有效地控制和改善城市发展,重新恢复良好的城市环境质量,再造我们理想的城市生存空间,它是生物科学与建筑科学结合的产物,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场“生物学-建筑学”的革命,是创建城市生态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2020,(5):62-73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岸是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的总体目标,因此,对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开展综合评价极为必要。本文选取黄浦江两岸地区11处文化活力型公共空间项目,与纽约滨水区域两处公共空间项目一同开展综合评价,采用多源数据支持的评价技术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效用和建设品质为评价内容,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价值导向,全方位把握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成效,并与国际一流水岸的公共空间进行横向对比。通过量化评价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造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方城西扩区是沈阳"皇城商贸文博旅游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两种城市结构形成的过程入手,通过梳理城市结构,依据方城功能需求、文化内涵,提出了双核、三轴、四区的区域规划结构。从空间秩序上提出了空间阶梯、空间轴网和空间序列三个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克服寒地气候对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创造寒地适居环境,保证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本文力求从合理布局建筑群体、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增强开放空间活力等方面探讨寒地城市环境设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古城西安莲湖历史街区风貌保护更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古城西安,西大街以北的莲湖历史街区因种种原因未进行大量的拆迁改造,仍存在着大片能够体现传统风貌的建筑以及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等等。因此,通过保护与更新的手法是有可能恢复这一大片范围的历史街区风貌,弥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缺憾。全面、系统、深入对该区域实行有效规划管理的途径进行探讨,以辩证发展的观点处理现实问题,推出一种新概念,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市区中心活性化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飞  吕斌 《城市规划》2006,30(12):81-86
日本经济发展至今,随着地域不断向郊外扩展,市区中心的衰退现象日益严重。针对此问题,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期望能改善市区中心的各项职能,使之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以紧凑城市的理念为前提,选取若干个日本典型的地方城市,对各个城市的市区中心现状及其实施的市区中心活性化政策的发展变迁进行研究,探讨现今实施政策的问题点,并根据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以期在以后政策制订及实施过程中得以完善。并希望能够对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较好公交体系的城市,借助统计分析工具,比较研究空间环境差异对交通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因素中,道路密度、车站密度、人均CBD距离,公交廊道面积占比、建成区密度、中心性程度对于公交出行比例有更强的影响力。相较于公交都市,中国城市呈现出建成区面积更大,但建成区密度更小;大容量交通长度更长,但车站密度和公交走廊面积占比更小;道路长度更长,但道路密度更小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城市趋于蔓延扩张的事实,也反映了城市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布局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的特征,探讨建构起适合中国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健康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苏宁  吕飞  赵志庆 《城市规划》2005,29(10):60-64
城市是为人而存在的,几千年来莫不如此。让健康的人生活在健康的城市里;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安全感是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人的责任。本文通过对城市健康与安全的论述,探讨了当代城市必须关注的人类生存质量与相应城市空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内容,即健康城市与安全城市,并初步提出了与此相关的规划、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春晓 《城市规划》2019,43(2):52-58
以往对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的作用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其象征意义上,如元大都规划理念与《易经》和《考工记》的探讨。当以中国古代地亩制度和《元史》记载元大都宅地面积8亩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民间流传两千年的"长十五,宽十六,不多不少正一亩"田亩实践谚语,可得出南北长32步,东西长60步的面积8亩的宅地平面模式,而且符合蒙古游牧集住的传统家庭社会组织方式。以此结合地亩制度的变迁和北京胡同间用地平面模式对"32步x60步"平面模式的关照,揭示了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形而上学"的象征价值,而且为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层启示,进一步证明在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采取唯物主义辩证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